功夫茶對思想道德教育的啟發
時間:2022-03-16 10:16:58
導語:功夫茶對思想道德教育的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功夫茶作為一項特色茶文化,既能健身養生,又能靜心修身。在品飲功夫茶的過程中,人們不僅可以排解壓力、放松心情,還可以在茶事的引導下潛移默化地達到理想精神境界和形成高尚的人格。新時期,在主體性日益被強調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如果能引入功夫茶這種生活文化,不僅可以強化大學生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體味與感知,還可以寓教育于無形,實現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功夫茶;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啟發
功夫茶是我國茶文化中的一個獨特分支,它不僅有特殊的茶藝,還有特殊的茶禮。就茶道精神而言,它呈現的是一種自然、放松、休閑愜意的情趣和意境,講求的是安于和諧的心理狀態,追求的是內在需求的平穩與協調。功夫茶在烹制與品飲的過程中,既能彰顯中國傳統茶文化底蘊,又能傳達出一種敬意之心與禮讓之情。功夫茶這種特殊的茶文化,既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現實素材,也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重要典范。
1功夫茶及其精神內涵
功夫茶,顧名思義,是一種頗費功夫的飲茶方式,此功夫,一在沏泡、二在品飲。功夫茶的考究,突出體現在物質與精神雙重層面。就物質形態而言,功夫茶對茶具、茶葉乃至茶水都有特別要求。如在茶具上,功夫茶的茶杯一般會選用“小、淺、薄、白”的杯具,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更為甚者,有的功夫茶人還會對沖茶之水有著特別要求,如唐代陸羽所著《茶經》所言:“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所有這些都彰顯了功夫茶對物質、器皿等形而下的東西的考究。然而,與外在形態相比,功夫茶的聞名更多的還在于其形而上的內核,即其內蘊的茶道與精神。首先,功夫茶將其茶道之美貫穿于整個泡茶的過程之中。功夫茶的烹制之序重在沖茶與斟茶。功夫茶在沖泡時講求“高沖”,即沿茶壺口內緣沖入沸水,不急不緩、一氣呵成,且水壺和茶壺的距離要比較大。據說“高沖”不僅美觀,還能讓茶味更香。而斟茶時,功夫茶則要求把茶湯依次輪轉灑入茶杯,如此反復二、三次,直至把各個茶杯漸漸斟滿,唯有如此方能保證各個杯中茶色一致,這就是所謂的“關公巡城”。可見,在功夫茶的整個烹制過程中,皆流露出一種自然的法度規則,并且再現了茶道之中的人性之美、環境之美。尤其是在功夫茶的泡茶之中,可以用任意的“圓道”加以解讀和詮釋,讓人體味其中蘊含的形而上學的真實存在之感和平等、自然、和諧之意向。其次,功夫茶將其禮讓之情與敬意之心融入整個品飲過程之中。功夫茶的品飲有著獨特的禮儀。潮汕人請喝功夫茶,一般都是主人親自沖茶,以示尊重。而且在喝茶間,如遇又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表示歡迎。在分茶時,主人一般會把第一杯送給在座的長輩或聲望地位高的人先喝,即“先尊后卑、先老后幼、先客后主”。功夫茶的這個禮俗潛移默化地體現出一種人們互相謙讓,互相尊敬,禮儀相待、和諧團結的質樸精神。而當主人給客人篩茶的時候,客人還興用手指輕點桌面表示謝意。敲一指(中指)表示自己致謝,敲二指(中指、食指)表示偕夫人同謝,敲三指(食指、中指、無名指)表示全家感謝。可見,功夫茶的品飲不光是對茶的享受,同時也是對中華傳統禮儀的直接研修。最后,功夫茶還將“人化自然”的茶道精神滲入其中。在功夫茶的品茗之中,還充分蘊含有深刻的倫理思想,表達出人們在品茗時對自然的親近和回歸渴望,將品茗與自然相溝通,達到在品茗之中忘情于山水的境界,獲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享受,并在人化自然的狀態下提升自己的品格,頓悟茶道、天道與人道的融合精神。
2功夫茶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啟示意義
2.1有利于強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功夫茶在中國傳統茶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審美和思想內涵,它既有極其獨特的茶學、茶藝、茶禮,又具備追求“重德”、“尚和”、“崇儉”、“貴真”的精神品質。這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其中:“重德”可以啟迪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用正確的行為準則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尚和”可以啟迪當代大學生用自然平和的心態與人交往,并以“和”為人際關系的價值尺度標準,更好地形成人際關系的和諧氛圍。“崇儉”可以啟示當代大學生崇尚勤勞和節儉,并在“茶崇儉,以儉育德”的茶文化熏陶和浸染之下,生成優秀的質樸、清廉的道德品質和人格。
2.2有益于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當代社會,變化日新月異。面對眼花繚亂的世界、無處不在的誘惑、異常激烈的競爭,許多大學生經常會陷入迷茫與困惑的狀態。對于自己的人生,很多學生常常不知所向、不知所選、不知所為。還有一些學生因此而產生抑郁,出現心理問題。對此,高校德育如果能引入功夫茶文化,以功夫茶中的“自然”理念、“和”的思想,對大學生進行良好的、正面的教化和滲透,顯然有助于他們平和心情,釋放壓力,整頓身心,清除煩惱,實現身心健康成長和發展。
2.3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當前,在全面培育大學生綜合素養的改革背景下,高等教育不僅要使大學生掌握基本的專業技能素養,還應當培育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關注大學生的生命成長和價值完善。高校德育通過引入功夫茶文化,可以強化大學生的人文情懷培育和浸染。諸如,利用功夫茶文化中的清新、優雅、質樸的文化內涵,將簡單質樸、優雅高尚的思想道德品格追求融入到對大學生的德育教學之中,洗滌大學生的心靈,清除殘留大學生之中的奢靡之風;用“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的茶道精神,將儒家的慎獨、勤儉的思想注入到大學生的道德思想血脈之中,幫助大學生養成勤儉自制的美德,填補其焦慮、抑郁、空虛的精神世界。
3功夫茶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啟迪路徑實現
自媒體時代,高校德育通過融入中國傳統功夫茶文化和茶道精神,可以更好地對大學生進行隱性道德教育;通過弘揚功夫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識,可以更好地引領和啟迪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3.1充分明晰功夫茶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價值
在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之中,要充分認識到功夫茶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價值,并以此為科學教育規劃的依據,實現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使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根植于茶文化的豐厚文化土壤之中,以大學生作為傳統功夫茶文化的傳承主體,用豐富的、深邃的、質樸的中國傳統功夫茶文化內涵滋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好地引領大學生和啟迪大學生的思想認知,使大學生充分而全面地了解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發展,并熟悉與中國傳統功夫茶文化相關的歷史故事、傳聞軼事等內容,充分顯露出中國傳統功夫茶文化的人文價值,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在功夫茶的美學內涵和茶道浸染之下,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升華自己的道德人格品質。
3.2努力建構和完善大學生茶道思想道德教育體系
當前,在學生主體性日益被強調的背景下,高校德育要想收獲實效必須真正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在高校通識課程教學中,融入豐富的中國傳統功夫茶文化內容,可以使傳統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更為完善和優化。雖然當前許多高校都開設有《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然而其中對于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涉及較窄,更沒有深入地對中國傳統茶道精神及其道德意蘊加以闡釋和解讀。因此,為全面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強高校通識課程的德育功能,高校教務部門可以使茶文化教學課程更為靈活和多樣化,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互聯網絡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活動等形式,提升茶文化教學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茶文化的學習和認知之中,汲取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營養和精神文化內涵。
3.3實時創新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茶道文化形式
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創建豐富、多樣的功夫茶文化活動形式,諸如:交流探討活動、茶道實踐活動、茶藝文化表演活動等,可以邀請名師到校開辦茶學講壇,組織座談會,并邀請功夫茶專家和學者到學校開展功夫茶道演示活動。同時,還可以組織大學生青年志愿群體,參加茶道文化的傳播和推廣活動,可以到茶葉生產基地、茶博物館、茶展覽館等場所,真正地感知和呼吸到中國傳統功夫茶文化和茶道精神,感受到中國傳統功夫茶內在的魅力,并自覺地加入到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之中。此外,學工部門還可以發動學生組建茶道社團,塑造高校傳統功夫茶文化的氛圍,傳播中國傳統茶道的義理,體悟人與自然的和諧規律,更好地在茶事實踐活動中追尋人化自然的神韻,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人格,樹立高潔、自然、豁達的氣度和品性。
4結束語
綜上所述,以功夫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底蘊豐厚而深邃。高校德育以功夫茶文化為載體,既可以使大學生在品茗功夫茶的過程中獲得文化性情的陶冶,還可以引導他們學會用自然平和的心態化解自身內心的焦慮和郁悶,用寬容平等的精神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借助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實現生活化。
作者:袁慎芝 單位: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金嬌.中國茶文化與漢語國際教育[D].四川師范大學,2015.
[2]聶素民.功夫茶的精神內涵與文化生態審美[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5):1-3.
[3]王秀萍.明清茶美學思想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0.
[4]郭力群.功夫茶十一式[J].魅力中國,2015(43):108-109.
[5]巴曉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7):72-75.
[6]金鑫,張耀燦.關于大學生思想道德及教育狀況的調查與分析———基于湖北七所高校的問卷調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4):12-16.
[7]蔡炎斌,劉鐵芳.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及對策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1):74-78.
- 上一篇:中等藝術學校文化教育現狀與對策
- 下一篇:茶文化德育功能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