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研究

時間:2022-02-11 09:13:07

導語:高校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研究

摘要: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場所。然而,高校在開展道德教育時,很多時候會受學校規章制度的制約,在道德教育的方法、內容、管理方面缺少柔性,影響了道德教育的效果。本文切入柔性視角來討論高校道德教育的管理問題,是對高校道德教育管理的一次創新,也為高校提升道德教育效果進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道德教育;柔性管理;實踐研究

一、引言

本次調查以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在校大學生為調查范圍,調查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調查對象,調查工具為自編問卷,共15道題,分別涉及高校開展道德教育的內容、方法、效果以及柔性管理的內涵、重要性、對策等方面的內容。發放問卷200份,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學生各50人,回收有效問卷182份,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于下。

二、高校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缺失引發的問題

(一)對學生教條性灌輸道德知識,其剛性效果使學生道德主體意識薄弱。在中國,道德教育是一種灌輸式的教育。教育者首先把一套固定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灌輸”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進而內化為自覺的行為習慣,道德教育的價值才得以實現。換言之,“灌輸”是道德教育價值實現的前提基礎,是道德教育價值實現的最基本途徑。就目前高校開展道德教育的情況來看,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內容都呈現出教條性的特點。就方法來看,在進行道德教育時,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身心發展規律對學生灌輸道德知識;就內容來看,從古代提出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八德”到今天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一些現成的原則、概念,無不體現出教條性的特點。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些“標簽式”的道德知識并內化于心,將是高校道德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調查問卷顯示,75%的學生認為學校在進行道德教育過程中采取的方法是教條性灌輸道德知識,有12%的學生選擇校園文化環境影響他們自身道德的養成,10%的學生認為優秀榜樣的示范在道德教育中起了主要作用,還有3%的學生選擇自我教育??梢钥闯觯虠l性灌輸說教的德育方法占主導地位,究其原因,可以從兩方面來闡述。一是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缺乏主動獲取知識的意識,教師重視知識教學輕視技能教學,重視傳授教學輕視方法教學,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主體性,久而久之學生的主體意識也就淡化了。二是道德教育的內容過于知識化,在如何獲得善和德行這個問題上,人們普遍認為道德的獲得主要在于掌握道德知識,所以,道德教育就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方式自上而下地系統地將道德知識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這樣做只能使學生獲得一些與實際行為聯系較小的支離破碎的道德知識,對其品德的養成毫無幫助。(二)學生逆反心理嚴重,造成道德教育效果不佳。高校把大學生看作是裝灌的知識容器,對學生灌輸教條性的道德知識,在這種傳統的灌輸式德育中,學生往往會對這種硬性不合理的做法感到不滿。加上道德教育的內容枯燥乏味,道德教育的方法機械單一,這對于熱衷于新鮮活潑事物的大學生來說學習積極性不高,也就難免會對道德教育課堂產生厭倦心理,造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臺上老師講老師的課,臺下學生做自己的事,更嚴重的還有一些學生逃課。調查問卷顯示,有62%的學生表示不喜歡上德育課,38%的學生喜歡上德育課,在這些喜歡上德育課的學生中能夠保證大部分課堂時間注意力集中、認真聽講的只有17%的學生。由此可見,德育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不高。高校開展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在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方面得到完善和發展,而課堂教學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既然德育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那么可想而知道德教育的效果也并不理想。(三)學校管理制度不完善且管理缺乏靈活性。在高校的管理系統中,用硬性的規章制度來管理和約束教育教學行為仍占主導地位。這種剛性管理是憑借制度制約和獎懲規則等手段進行的以外部制約為主的管理模式,著重強調學校組織的權威性以及對規章制度的服從性,而很少去尊重人的主觀意識,考慮人的內心感受,忽視了情感、激勵、啟發、引導等柔性因素對學校師生的教育作用。這種缺乏柔性化認知的剛性管理模式不利于高校有效地開展管理工作,也制約著高校先進管理理念的形成和學校向高水平方向發展。另外,學校的管理層為教育教學制定了嚴格的程序和規則,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師的負擔,不利于教師創造性的發揮,也使教育教學活動喪失了應有的活力。

三、高校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的意義

(一)有助于完善高校學生的人格,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傳統的“注入式”德育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和興趣愛好對學生灌輸教條性的道德知識,由于學生思想活躍,好奇心和叛逆性極強,這會讓他們對那些既定的、教條的道德知識喪失學習的興趣,那么這些道德知識、道德思想也就不能很好的去教育影響學生,從而不利于學生人格的完善和發展。所以,科學的德育方法應該是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柔性教育方法。教育者在灌輸道德知識時,要注重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針對不同的受教育者采取最能使其接受的教育方式,運用現代化的教育載體使抽象的、教條的道德內容形象生動化,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要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從學生身上突破,充分了解學生的渴求,不斷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從學生實際出發,遵循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的規律對其進行道德教育,這樣才有利于促進學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二)有助于疏導高校學生的逆反心理,引導和激勵學生不斷進步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突出強調的是尊重人、理解人、發展人,充分尊重人的權利和挖掘人的潛力。柔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管理,對學生心理的引導和激勵。傳統的灌輸德育忽視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身心發展特點對學生灌輸教條式的道德知識,使得學生對這種專制的教育方法產生排斥甚至厭惡心理,嚴重影響了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而道德教育的柔性管理變單一的“注入式”教學為師生雙向交流的“互動式”教學,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在與老師的互動交流中主動獲取知識,減少了上課時的緊張感和壓迫感,激發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減少了學生的逆反心理。而且在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中,老師能夠較快的發現學生思想上行為上出現的問題并及時矯正,有利于學生的不斷進步。(三)能極大提高教師和學生的工作學習積極性,以更好實現高校的有效管理高校管理不僅需要強硬的制度管理,也需要柔性的道德管理。制度是一種外在的規范,是利用外部的力量來約束人的行為;而道德是一種內在的法則,是通過人內心的道德信念來規范約束人的行為。高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如果管理者一味的用缺少人性關懷的硬性制度規則來管理約束學生,不免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長期在這種壓抑冷酷的環境中生活,時間一久便會變得“冷血”,必然帶來人性發展的欠缺,不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而柔性管理更注重人的情感表達,能夠很好的順應人性,關注理解人的內心感受,這樣一種柔性的管理模式能極大的提高教師和學生工作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更好地實現高校的道德管理。

四、高校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的對策

(一)減少教條式的道德知識灌輸,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思維。長期以來,高校道德教育大多采用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側重對學生灌輸教條性的道德知識,而輕視了對學生的啟發教育,導致學生在教學中參與程度較低,削弱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嚴重影響和制約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在教條式德育背景下,高校要想充分發揮道德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作用,就必須把道德教育中教授教條式的道德規范轉向學生道德思維邏輯的養成訓練。要積極推進教學方法的大膽創新,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老師設置一個情景,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相關問題,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學生通過分析情景,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并自覺的領會相關的道德知識。(二)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道德情感的作用,提升道德教育效果。堅持以學生為本,就是要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為中心。因此,教師在進行道德教育時,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能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從學生關心的問題出發,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幫學生解疑答惑。同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師德水平,努力成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指導者。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響到學生道德素質的養成,教師把自己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高深的學識和良好的師德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自然會得到學生的欽佩和敬重,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心理。教師只有做到為人師表,以德示范,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以致達到“敬而受教”的境地。(三)營造柔性的管理文化,建設和諧校園高校在進行道德教育管理過程中,應適。當減少為管理所設置的不必要的條條框框,充分尊重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把教師當作學校辦學的主人,充分聽取教職員工對學校道德教育管理的意見和建議,給教師提供參與決策、參與管理的機會;同時要多聽取學生的心聲,使制定的規章制度從學生實際出發,能夠維護學生的權利,代表學生的利益。管理文化的營造是建立在整個校園文化基礎上的,所以,為營造柔性的管理文化,要確保整個校園文化的柔性與和諧。首先,在校園輿論文化方面,要通過組織學生學習當下政治文件、法規制度、校史校規等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和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要抓好宣傳陣地,充分發揮黑板報、閱報欄、宣傳櫥窗、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使學校到處充滿正確的輿論氣氛。其次,在學生課余文化建設方面,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學雷鋒活動、科技節、藝術節、文娛晚會等,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組織,主動參與,在活動中習得道德知識。最后,在人際關系方面,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既影響著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也影響著優秀班集體的形成,而良好的班集體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是無形的、深刻持久的;在師生關系方面,要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促成老師“樂教”,學生“樂學”局面的形成,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古人云:過剛易折,過柔易卷。高校道德教育要想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就必須把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在發揮剛性管理的規范約束作用時,還要充分發揮柔性管理的潤滑劑作用。只有剛柔相濟,才是高校道德教育管理的理想模式,才能切實有效地提升道德教育的管理效果。

作者:馬文卓 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