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師德建設問題辯證思考
時間:2022-11-17 08:53:55
導語:高校師德建設問題辯證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師德的“公德”性。中西方社會都把教師看成道德楷模,教師有著特殊的角色地位和角色行為,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按照社會學功能主義學派的觀點,教師權威是教育機構行使社會功能的保證,“就像牧師是上帝的闡釋者一樣,教師是他的時代和國家的偉大的道德觀念的闡釋著……教師的權威不過是義務的權威與理性的權威的一個方面而已。”[1]教師以社會代言人和文化傳承者自居,擁有傳統權威,同時又靠本身具備的某些人格品質獲得感召權威,以及通過接受專業訓練,獲得法定資格所擁有的法理權威。教育的社會功能和教師的知識權威性要求師德的公德化和公共性。終身學習不斷提升專業教學水平的進取精神,工作中始終將受教育者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奉獻精神,仁愛正直、耐心細致的個人品格等,這些師德核心精神崇尚崇高、追求崇高,是偉大的人類道德傳承,更是高校師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規范和塑造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價值準則。但是,以此為師德的全部內涵,認為教師作為社會的道德楷模,就應該無條件具備,是一種過分強調教師自我犧牲和無私奉獻的公德化師德標準,會對教師提出圣賢化或超人化的道德要求,不利于高校師德機制、體系的具體構建和實行。(二)師德的“私德”性。“德信的期望和制度的邏輯,使教師個人的熱忱,興奮,喜悅以及苦痛,傷感,失意,在剛性規劃面前只能自動隱退”[2]市場經濟和實用主義精神盛行,價值多元化沖擊,許多高校教師在現實中以新價值標準衡量相關利益,把自己的工作僅當成一種職業生存,一種謀取個人利益的手段和工具。緊跟這一現實的是,高校師德理論研究也出現了從利益理性和以人為本的角度探討師德建設的走向,把師德當作個人職業道德修養而非社會公德,認為師德養成應該考慮個體性,強調高校師德建設對個體利益訴求的考慮和個人價值追求的滿足。諸多學者認為師德過多公德化使教師面臨道德綁架的危險,是對教師個體的“不道德”。新時代教師個體意識增強,教師的自然人權利應該得到保障,那么師德建設同樣應該遵循世俗化的發展邏輯,在精神滿足或職業認同感中,植入個體對物質利益和名譽追求的份額,教師的職業回報和價值追求要與時代的發展相一致。高校師德制度體系應納入利益理性,給教師的個體價值留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三)走向融合。高校師德既要包含促使教師走向崇高、追求崇高的教育精神、教育品質、教育信念,又要包含教師作為職業人和自然人的個體權利考量。良好的高校師德建設既要走出只強調犧牲奉獻的脫離現實的理想化體系,又要免于沉淪為個人主義盛行的物質至上的利益體系,實際上是超越教師公德與私德的兩難抉擇,在現代化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二元對立和矛盾沖突中尋找久已失落的對個體、對生命的終極關懷,使德性倫理與制度建設相融合,形成對高校教師充滿人文關懷的、對學生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師德制度體系。
二、“他律”與“自律”相結合的高校師德建設宗旨
(一)與“他律”相結合的“自律”。“自律”和“他律”是康德倫理學研究用語。在此的道德自律指教師遵守的道德律令非由道德主體外部為其制定和迫使其執行,是作為主體的教師“自己為自己立法”,道德自律是高校師德建設的永恒追求。師德建設確立“以教師為本、教師第一”的宗旨,注重師德自律讓教師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設計者、創造者,讓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交流對話的平臺、思想碰撞的場所、美好生活的共憶。“教師為自己立法”體現出對教師的基本尊重和關懷,能推動教師職業生涯健康成長,促進生命多樣性發展。受制于外部必然性,非由理性自身決定的支配道德行為的道德意志,則稱之為“他律”。以綱領性文件和原則性規則為外部“他律”的師德制度體系必然要以包含教育主體自身理性所決定的生命關照、人性關懷、教育精神彰顯為“自律”的內在靈魂。如此與教師個體品格、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的師德體系才會尊重和關照教師自尊心、榮譽感、生存需求等主體精神,才能發揮教師在管理制度形成和師德養成中的主體作用。(二)以“自律”為目標的“他律”。在價值標準多元化、價值取向多樣化的今天,高等教育有應有的歷史擔當,其教育目標、內容、形式等的選擇要反應、表現、弘揚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社會主義價值觀。法律制度是世俗權威、個體利益、自然情感等交織的“他律”道德原則,師德建設如果缺乏相應制度保證,必然失去社會強制力。法律制度的文字性內容要包涵自律性的個體德性養成精神,促進教師自我和他我、現實狀態和理想狀態的我的準確定位,使師德的應然效用最終轉化為必然效用。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師德的立法、執法實施機制,并增強其可執行性。具體說來:一是制定或確認教師道德行為準則,并且有監督學校遵守這些準則的事后懲處措施;二是在激勵教師道德修養提升的基礎上,把一些帶有普遍性的教師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規范,使道德價值得到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的雙重確認,增強其硬約束力。
三、從“制度建設”向“行為塑造”提升的師德發展邏輯
(一)從“制度建設”向“行為塑造”提升。近年來,高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提升辦學質量,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師德規范化和制度化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績。各個高校都制定了規范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的相關制度和配套機制,包括師德建設責任機制,高校教師準入機制,教師崗前、崗中、崗后培訓機制,評價考核機制等等,對教師的道德品質、思想信念、職業態度、工作行為等方面作了全面規約。然而,常有發生的重大師德失范事件,各高校師德建設的實施現狀都表明我國高校師德制度建設還多停留在粗淺階段,制度制訂還處于條文要規范完整、便于遵照執行的初級階段,監管方面還停留在教師完成教學任務、不出現師德失范事件即可的表象階段。作為教育踐行者,教師必須承擔起落實各種道德目的的任務,教師呈現在學生生活世界和學習世界中的每一個個人處事方式和日常教學行為都具有道德上的含義,都會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道德影響。只有教師個人具有一定道德品質,并對道德維度有清醒認識,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學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傳達出應該傳達的道德訊息。因此,高校師德建設要由“制度規約教師行為”向“制度塑造教師行為”轉化,教師是否踐行有“德”教育要由“遵守師德規范、不出紕漏”的消極行為向“寓道德教育于教師面向學生的一言一行”的積極行為轉化。(二)高校教育的主陣地——有“德”教學。國外自20世紀90年代涌現的“教學中道德維度”研究,給我國高校師德建設提供了新的借鑒和參考。研究者認為,相對于教學的內容而言,教學方式本身具有更為關鍵性的道德影響,而且,教師行為中所體現出的道德意義必定是道德內化的反應,是教師這個人而非教師這個角色影響了學生的道德發展。高校師德建設的目標有“德”教師進行有“德”教學。有“德”教學是教師始終對教學和師生互動中的道德影響保持清醒意識,在教學工作中將道德目的內嵌于各種活動;有“德”教師是在具體教學行為中能隨時反思和調整那些指導自己工作的根本觀念,充當道德能動者角色和承擔道德影響者責任的教師。
四、“文化傳承”與“時代創新”相協同的高校師德建設特性
(一)師德的文化傳承性伴隨著改革開放,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高等教育匍匐。在經濟利益和技術理性腳下,追求物化的生存形式,校園內外呈現出中心化的多元文化發展態勢,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受到巨大沖擊,表現為缺乏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漠視個人理想信念、淡忘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化。引導大學生強化自身民族文化認同,正確評判多元文化,防止學生“學”與“德”分離,是高等教育的職責所在。高校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和傳播主陣地,高校教師應該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扎根深厚的民族文化,以繼往開來的師德風范勇擔社會責任,為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先有師德育人,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示范精神育人,以誨人不倦的奉獻精神育人,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主體精神育人;才有文化育人,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奮斗精神育人,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精神育人,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育人。(二)師德的時代創新性。師德還是一個歷史的、發展的概念,師德本質中緊跟時代腳步、符合時代精神的新內容會逐漸顯現和匯聚,不符合時代精神的東西會慢慢淡出。互聯網絡高度發達,移動智能負載的信息流和知識流挑戰主流媒體的宣傳影響力和教師的主渠道教育角色,教師要有真誠包容的胸懷和理性平和的心態,掌握師生平等對話之道,樂于接受學生的多元表達,善于營造輕松學習環境。教學內容要緊跟時展,以豐富深厚的知識為底蘊,以動態開放的體系為支撐,既高屋建瓴,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又有的放矢,授學生培養能力和發展個人之業,解學生把握人生和認識世界之惑。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式是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的助推器。有效的教學有賴于教師形成和采用與現代化網絡智能時代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師德的時代性還體現在教學方式順應時展,與時代精神、時代技術俱進;新知識、新信息、新觀念大量涌現,時代精神融入課程內容,時代元素貫穿教學藝術,由具有時代化、前瞻化、育人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構成的專業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體系才是高校的有“德”教育。我國傳統文化中深厚而豐富的師德資源,伴隨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而進行當代轉化,既堅持民族自信和價值傳承,又實現高校師德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創新。高校師德建設突破非此即彼的對立性思維,積極探索教育的社會公共責任、奉獻精神和教師的個人價值理性、利益訴求相結合的現實路徑,打造職業責任感與育人神圣感相融合的師德制度體系,高校師德建設將取得卓有成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法]愛彌爾.涂爾干.教育與社會學[M].楊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24-325.
[2]吳惠青.論教師的個體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6).43.
作者:陳新輝 單位:湖南工商大學
- 上一篇:蕭友梅藝術歌曲音樂分析
- 下一篇:醫院信息化建設難題及對策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