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德育隱性影響論文

時間:2022-05-17 10:36:00

導語:學生德育隱性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德育隱性影響論文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它既有教育形式、活動本身內蘊的隱性影響,又有學校非課程化的環境的影響。學校的環境有內環境和外環境之分,又有物理環境與心理環境之別。但產生隱性影響最有價值的主體是校園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

他們總是以特有”的形象力量向學生公開地灌輸著某種思想、規范和價值標準,更以特有的象征符號感染著學生,有著強大的內在力和明確的指向性。因此,學校盡量排除現有環境中無價值的特征,不讓它影響學生的心理習慣;盡力以完美的形象去感染學生的心靈、行為。

一、美化校園物理環境,讓學校的一草一木都具有積極的教育功能

校園物理環境指的是學校的建筑、設施、布局、綠化、文化布置、主題雕塑等。校園物理環境是學校精神風尚的物質反映,它又以有形層次、有形設置,有目的、有意識蘊含教育性的校容校貌,向外界展現著學校的形象。良好的校園環境既是學校物質條件的外顯標志,又是良好精神風尚的體現。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正向隱性影響教育效果。《史記·樂書》上說:“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物者外境也。”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學校的物質基喘…是對學生精神世界施加影響的手段,是培養他們的觀點、信念和良好習慣的手段。”

學校的辦學條件雖各不相同,但只要合理使用人、財、物、時間、空間和信息等要素,都可以創造整潔、清新、優美的校園“外境”,以此給學生有力的積極的隱性影響。因此,學校必須有領導、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部署、安排、落實、重視校園環境建設,充分發揮“環境課程”思想教育的導向功能、道德情感的陶冶功能和道德行為規范功能。在具體做法上,可以廣栽花草樹木,盡量擴充綠地,讓師生用智慧和汗水創造優美的自然景觀,使校園給人一種幽雅、恬靜、舒適、明麗、優美、勃發之感。

教育過程是促進學生社會化的過程。同時,社會環境的優劣又直接制約影響著我們的教育效果。因此,創造一種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輿論環境,促進育人環境的全面優化,這是環境育人工作的突破口。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搞好文化藝術走廊,懸掛歷史人物壁畫,張貼中外著名科學家、教育家、藝術家的畫像,布置英雄人物雕像、書寫名言警句,讓學生的心靈天天與這些杰出人物進行交流,緬懷前賢,領悟人生哲理,使整個校園成為一部立體的多色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

二、優化校園的心理環境

校園心理環境是指師生員工在校園內的一切心理現象的總和。校園心理環境是校園環境的潛在層次,無形設置。它的心理氣氛和校園風氣的形成刻畫著學校的形象。心理環境不僅指和諧的人際關系,還包括教師的人格魅力,有序的校園生活和集體輿論。這些都構成了積極的隱性德青因素,是一種潛在而強大的教育力。一方面它直接成為思想教育的內容,另一方面,又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簡潔、深刻、長期和持久的影響。

協調人際關系是優化心理環境的重要途徑。人際關系是學生成氏的環境因素,也是一種隱性德育。和諧、親密、合作的人際關系具有正向功能,不僅可以滿足學生交往的需要,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安全感、友誼感,形成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性格。不良的人際關系具有負向功能,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會嚴重影響人格的健全發展。

在復雜的校園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矛盾,這既表現在師生之間,也表現在領導與教師、教師與教師間,領導應借助于自身的政治素質、管理水平和民主作風、尊重知識和依靠教師的科學精神,去培養和建設寬松的于群關系環境,形成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教師群體。教師之間各種教育活動的相輔性和互補性,應折射出校園精神的特征,成為團結奮進、獻身事業的驅動力,并以此去影響學生、身教學生。

師生關系是校園里人際關系中最基本、最普通的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是主導的一方,教師應以高尚的師德,向學生傾注愛心,去換取學生的信賴和純潔的友誼。學生的尊師,往往是教師愛生的反應。學生只有生活在良好的師生關系環境中,才能體會到校園生活的愉快,樂于學習,激發其熱愛自己的學校、熱愛人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而會增強榮譽感、進取心。

學校德育中的隱性影響是一種有力的無產教育語言,我們必須予以充分重視,并努力建設這種“隱性影響”,讓學生“跨進校園,接觸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以此去塑造美的心靈,完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