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德育研究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17 10:40:00
導語:幼兒園德育研究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長期以來,在幼兒園經常使用的德育方法不外乎說服、榜樣、行為練習、獎懲法。它們往往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內地把一定的思想、認識或觀念賦予幼兒,而不是讓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實踐而得到正確的觀念,更不是讓幼兒運用智慧和經驗與環境相互作用后產生正確的認識。因此,這樣培養出來的道德觀念,不容易牢固,稍有變化,便會出現動搖。
為此,近年來,我國學前教育工作者引進國外行之有效的德育技術,再通過實驗應用完善我國現有的德育方法?,F選擇介紹幾種經實驗證明應用有效的德育方法。
一、移情訓練法
1991年,韓蘭、琚貽桐在參考美國“學會關心:移情訓練方案”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幼兒的具體情況編制了一套“幼兒移情——親社會行為系列教育活動”方案。該方案強調認知——情緒系統的交互作用,綜合運用認知提示、情緒追憶、情感換位、鞏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移情訓練技術,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地展開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教育,訓練技術簡便易學,教育活動實用性強,具有較強的推廣和運用價值。
采用移情訓練法的教育活動一般可分為三步,現結合《關心生病的小朋友》這一教育活動作一說明。第一步,主要是運用認知提示和情緒追憶技術,組織幼兒回憶、聯想、討論自己在過去的生活經歷中親身感受過的情緒、情感體驗,并鼓勵其產生相應的情感反應。如上述活動中首先要求幼兒先想一想:自己生病時是什么樣子的?心情怎么樣?會想些什么?引導幼兒追憶自己的體驗,從而為下一步理解他人心情打下認知和情感上的基礎。第二步,主要是運用認知提示情感換位、鞏固深化、情境表演等基本訓練技術,促進幼兒設想他人觀點、進入他人角色能力的發展。上述活動中要求幼兒進一步考慮:××小朋友生病在家會怎么樣?會怎么想?等等,從而促使幼兒設身處地地替“生病的小朋友”著想,并鼓勵幼兒產生相應的情感反應。第三步,向幼兒展示假設的社會性情感情境,讓幼兒轉換到他人的位置去體驗特定的社會性情感和事件并產生移情,同時,教師運用鞏固深化的技術,讓幼兒把想法付諸實踐,強化行為練習,使幼兒正確對待情境中他人的情緒反應并采取積極的行動。
移情訓練法共包括認知提示、情緒追憶、情感換位、鞏固深化、情境表演等子方法,其主要作用和心理效果如下:
認知提示是通過成人的言語提示,組織幼兒討論、繪畫、唱歌、游戲、表演等形式,幫助幼兒辨別各種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想法、觀點和情感,促進幼兒辨別他人情感、設想他人觀點及進入他人角色能力的發展,進而促進幼兒認知水平和社會理解水平的提高,為產生移情奠定認知基礎。
情緒追憶是運用言語提示喚醒幼兒在過去生活經歷中親身感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體驗,引起他們對情緒體驗產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聯想,加強情緒體驗與特定社會情境之間建立的聯系。
情感換位是提供一系列由近及遠的社會情境(家庭——父母——老人——鄰居,幼兒園——同伴——老師等),讓幼兒進行分析討論和角色扮演,從而使幼兒轉換到他人的位置去體驗某種情緒、情感狀態,并促進其角色轉換能力的發展。
通過情緒追憶和情感換位,幼兒得以把過去的情緒、情感體驗遷移到相應的社會情境之中,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體驗或設想他人正在體驗的情緒、情感,從而產生移情。
鞏固深化是對上述活動的延伸,它引出“人不應只想到自己,還應考慮到別人,應該給別人帶來幸福、高興和快樂”的概括性主題,其作用在于把幼兒引向更高的層次,使之不再拘泥于具體的情境,而是掌握普遍性的行為規范。
情境表演包括事例分析和行為練習,即先舉出假設的各種典型的社會情境或事例,讓幼兒分析出在該種情形下怎樣做才能給別人帶來歡樂,并根據幼兒的提議,讓大家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從中體會不同的情感;或通過欣賞、表演兒歌等,讓幼兒扮演不同的角色,體驗不同的情感,并鼓勵情感反應。其作用在于強化幼兒積極的情緒、情感,使之正確地把握積極的行為方式,并進一步促進促兒設想他人觀點和進入他人角色能力的發展。
通過鞏固深化和情境表演,可以使幼兒從更高的社會認知層次上去把握積極的行為方式,強化其正確的行為技能,從而使幼兒在遇到類似的真實情境時,更容易產生移情,并作出親社會行為。
二、社會認知沖突訓練法
“社會認知沖突理論”認為,幼兒在相互作用時由于動作或觀點不同而爭論,導致社會認知上的沖突。在解決沖突時,幼兒不僅要考慮自己,而且還得考慮其同伴的動作、觀點。這樣,沖突解決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導致幼兒認知結構改變的過程,也是使幼兒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根據這一理論,1992年,徐彩華、李輝設計了“有教師指導的社會認知沖突訓練”這種旨在使幼兒在活動中發生認知上的沖突的教育模式,并將它們與傳統的教師說教分析法進行實驗對比研究。結果發現,這種模式的教育訓練能使幼兒正確而牢固地掌握社會概念,而說教分析法則做不到這一點。這一方法若和角色扮演法等常見的德育方法結合起來運用,則效果會更佳。如《小羊過橋》教育活動,就是通過講故事創設一個沖突的情境——“兩只小羊同時都要過橋”,然后通過角色扮演(情境表演)和討論等活動,讓幼兒尋求正確的解決“沖突”的辦法,并付諸實踐。
有教師指導的社會認知沖突訓練法這一模式的關鍵在于,教師要努力創設能夠誘發社會認知沖突的客觀情境,并且不急于向幼兒陳述正確的道德規范和要求。這樣可以使幼兒在爭論、辯解和表演(即社會認知沖突)中去主動探索,并尋求解決辦法。在經歷了沖突和解決沖突之后,教師的總結概括會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效果。
我們可以讓孩子考慮一些常見的社會認知沖突情境:只有一個蘋果時是給爺爺吃還是給自己吃?車上只有一個空座,是自己坐呢還是給抱孩子的阿姨坐?只有一臺電視機,自己想看動畫片,爸爸想看足球,到底該怎么辦?等等,讓孩子們來演一演、扮一扮,促使他們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等孩子得出正確的結論后,再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并讓他們付諸行動,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承擔者在特定的情境中,遵循社會對該角色的要求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角色行為,即模仿現實社會中的某些情境,讓幼兒扮演其中的角色,從他人的立場分析問題、處理問題、體驗情感,并通過及時的反饋,了解別人的需求和感受,從而更好地掌握與角色相適應的行為及道德規范。角色扮演訓練能顯著提高幼兒的角色承擔能力和親社會行為水平。幼兒通過角色扮演而實現其角色轉換過程,進入他人角色并體驗他人情感和行為經驗,從而相應地習得該角色的行為規范和道德要求。
我們周圍的每一個社會角色都具有相應的社會責任、行為規范和道德要求。角色扮演法就是讓幼兒扮演某一個社會角色,從而掌握該角色所應具有的社會行為規范和道德要求。例如,幼兒普遍活潑好動、缺乏耐心、怕吃苦、畏難,老師就可以讓孩子扮一扮哨兵,而且可以跟他比賽,“看看誰是個好哨兵”。當然,一定要強調好哨兵的標準,即保持固定動作越久越好。一開始,老師最好故意“輸”給孩子幾次,以激發其興趣和勇氣,等孩子接受了,習慣了玩這個游戲以后,就可以把這種要求遷移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鼓勵孩子時刻以哨兵自居。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于無意中習得哨兵所具有的良好的行為規范(如堅守崗位、一絲不茍)和道德要求(如堅韌不拔、不怕吃苦、不畏艱難等)。這是固定模式的角色扮演訓練。另外還有一種開放模式的角色扮演訓練。它一般是給幼兒提供一個故事情境,這故事沒有結尾,是讓幼兒扮演情境中的主人公并嘗試以自己的行為給故事一個完美的結局。如“早晨,小朋友在排隊做操,小明往后退時不小心踩了小海一腳。做操結束了,小海趁小明不注意,也狠狠地踩了他一腳,并轉身就跑。小明愣了愣,趕緊去追小?!?。老師可以讓孩子扮演故事中的“小明”并設身處地地想一想,然后把結局表演出來。老師可以協助扮演,并啟發幼兒想出一個好的結尾。幼兒親自“表演”出來,才不易忘記,而且以后可以落實到行動上。
四、價值澄清法
價值澄清法是讓幼兒在活動中直接思考一些價值選擇的途徑,使他們對社會活動和周圍人產生積極的態度。其實質就是讓幼兒利用“理性思考”和情緒體驗來“審查”自己的行動,“分析”并實現自己的價值觀念,揭露并解決自己的價值沖突,和別人進行價值觀念的交流并根據自己的價值選擇行事。該方法結合幼兒道德發展的階段特征,具有簡單、靈活、生動有趣的特點。
1995年,馮根據價值澄清法的基本原理設計了一套適合我國幼兒特點的“幼兒價值澄清訓練方案”,實驗研究證實,該方案能夠明顯提高幼兒價值觀的認知——情感水平,改善幼兒道德行為,提高其道德認知——情感與道德行為的一致性。該方案圍繞《幼兒園品德教育大綱》,確定了“一是幫助幼兒澄清價值觀;二是幫助幼兒建立起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價值觀”等兩個活動目標。根據這兩個活動目標,每一主題教育活動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誘發幼兒的態度和價值陳述。教師就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或班里常出現的問題向幼兒提問,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充分陳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使他們充分參與到教育活動之中。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使用一些價值澄清策略,如價值表決、公開提問、愿望表達、自我展示等等。
第二階段:從認知、情感、行為上對幼兒進行價值觀的澄清教育。根據價值觀形成所經歷的四個步驟的標準,對幼兒實施價值澄清訓練。教師利用故事、圖片、幻燈、電影片斷或情境表演等形式向幼兒提供一些生活中常遇到而又感到困惑的較為典型的道德情境,引發幼兒的思考,組織他們對此進行討論和評價。活動按以下步驟進行:①列舉選擇途徑。針對所提供的情境提問:“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做?”“還有什么別的方法?”鼓勵幼兒充分思考,盡可能多地列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教師也可以說出自己的觀點),注意強調各種不同的意見,而且要讓幼兒意識到這種種不同,但教師對所有答案并不作出或“好”或“壞”的判斷。②想象后果。提問:“這樣做最后會怎樣呢?”“那樣做會有什么結果呢?”讓幼兒充分考慮到每一種途徑可能會引起的后果,然后加以比較。比如有的方法可能會順利地解決問題;有的方法雖然解決了問題卻會引起沖突;有的方法不但沒有解決問題還會造成不良后果。③自由選擇。在引導幼兒對每一種途徑及其后果進行分析比較后,提問:“現在你是怎么看的?愿意怎樣去做?”讓幼兒自由地作出選擇。然后問“為什么”,讓幼兒闡明選擇理由以對其認知進行強化。④情感體驗。讓幼兒從多方位去體驗某種情境中不同角色的情緒或情感狀態,引導幼兒對情境中不同人物的角色地位進行分析,從而進入他人角色,從他人的立場上去感受或認識有關問題。如讓幼兒想自己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的心理,設想別的小朋友遇到困難而非常焦慮時的感受,想象幫助小朋友之后自己會不會高興、小朋友會不會高興等。然后再想一想對自己所作的選擇是否滿意、愿不愿意告訴爸爸媽媽,使幼兒對所作的正確選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⑤行為強化。鼓勵幼兒把自己的選擇在生活中表現出來,還可讓幼兒把自己做過的有關事情講述出來,并鼓勵幼兒堅持下去,無論在哪里都要保持一致的行為。如有的幼兒在幼兒園經常幫老師做事情,教師就鼓勵他在家也要愛勞動,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上一篇:公民課德育教學論文
- 下一篇:道德教育情感才能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