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思考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7 10:42:00

導語:德育教育思考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教育思考分析論文

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在經濟體制發生重大變化的條件下,如何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堅持用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大學生;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條件下,如何教育大學生正確認識我國國情,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還存在各種矛盾,社會生活中還需要克服消極傾向的情況下,如何引導學生分清是非,認清方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況下,如何培養學生具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和堅強意志品質;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的情況下,如何指導學生的觀念、知識、能力、心理素質方面,盡快適應新的要求,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情感投向、價值取向的培植等。這些都是學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決的新課題,也是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新形勢下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要求。而怎樣才能解決好這個育人課題,關鍵點就是要同科學的教育方法、手段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形勢、認識自己、擺正位置、理順心理、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啟迪學生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獻計獻策,做新時期的四有新人。對此,筆者認為:

一、重要性的認識

人的一切正確思想都是來源于客觀實際,來源于社會實踐。對一事物重要性的正確認識,往往建立在付出重大代價之后才能獲得。馬克思指出:“最先進的工人完全了解他們階級的未來,從而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于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7頁),在德育問題上,我們既有經驗又有痛楚。建國初期在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上是比較正規的,是成功的,是有經驗的。其后是“”時期,德育教育是違背教育規律的,是形而上學的,是以只抓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教育形式,放棄了對其它科目的教育管理和教育內容,抹煞了與智育的辯證關系。其間的德育教育也是扭曲了的,既不反映人的正確思想,也不體現與教育規律的關系。再次是一手軟一手硬時期,片面削弱了德育,沒有一個正確的觀點和標準去判斷衡量一個人一個事物。理論上是非不明,實際操作中一邊倒。小平同志曾說過,我們最大的失誤是教育問題,德育課程被砍掉,機構被兼并,最終導致了一場動亂。同時也給全黨全國人民吹響了警覺號: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忽視德育教育。最后是動亂之后的德育教育得到了更高的重視,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效。有為才有位,有績才有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對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負效應,這就要靠通過對教育內容、方法的調節,實行科學的教育來加以彌補。培養四有新人是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務。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面對新的形勢和要求,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增強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緊迫感,要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針,加大改進德育工作的力度,積極探索改革的新思路,完善學校德育工作體系,使學校德育工作有針對性,更富有成效。這是全黨全社會的一件大事。

二、系統性的構成

德育工作要遵循大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科學地對各階段的德育目標、內容、途徑和方法進行整體規劃,加強整體銜接,防止簡單重復和脫節,對不同階段和不同層次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德育教育有它的系統性,整個教育過程是一個有機地完整地結合體。教育內容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要結合當前的實際,在深度和廣度上加以系統地講授,既要循序漸進,又要講求實效。課程設置不僅要注重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的灌輸而且要符合大學生的實際。講授內容要接近大學生的要求,將真理、事實、要求融為一體。要處理好幾門課之間的內容、學時、協調、互補、滲透關系。從不同角度,不同內容上來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和完善自我,更全面地實現我們的教育目的。同時要注意教材中基本理論的通用性和內容的完整性及相對穩定性。根據學生中存在的熱點問題和不同階段的形勢需要及時地補充調整內容。

形勢政策課要形成相對獨立的專題。集中力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立足于一個專題解決一個問題,每次課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不能面面俱到,要緊貼實際生活,要符合大學生的接受心理,方法要注意啟發,專題要注意系統,具有針對性、實效性。

在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方面要注意系統性科學性,要根據教育對象的思想境界、知識水平、可接受心理、國內國際的形勢發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不斷完善,在內容上要形成一定的有序性和完整性,便于學生掌握應用。

除了教育的內容要系統外,教師隊伍要健全,每門課都要有學科帶頭人,人人都有樂于從事這門課的心愿,不論形勢如何變化,要有敬業精神。教師的思想要到位,立場要堅定,觀點要明朗,教風要正派,隊伍要穩定。以確保德育教育的系統性。

三、心理性的互映

近年來,大學生的思想受到了經濟大潮的沖擊,同時也受到了西方價值觀念和利益獲得結構的沖擊,而一些空頭政治論教給學生造成一種較強的逆反心理。加之社會風氣不正和黨內的一些腐敗現象以及改革過程中不完善的空子,導致了一些學生對社會現實的懷疑心理,心態上出現了一些復雜的矛盾——正確與錯誤對峙,希望與困惑交織,有序與無序同在,伴生出一種綜合性的社會消極心理,出現了理想虛無,個人主義膨脹,道德價值觀畸變和對優良傳統的否定,這些消極的因素構成了學生對思想教育的不接受心理,也使德育教育地位和效果受到不同程度地影響。更加說明了德育教育承擔的重任和必須加強的緊迫感。據調查表明,大學生對真理的趨向心理還是普遍存在的,對黨和社會主義的認同度是可信的,對社會現實存在的不正之風是深惡痛絕的,對實現自身的價值的追求是執著的,富有風險意識,敢于挑戰,想在大潮的風浪尖上拼搏一番。他們注重行為效果,不尚空談,通常以客觀效果和實際效益作為評價人和自我的尺度。要求社會為他們創造一種平等的競爭機會。有的大學生也有不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如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對知識的需求、擇業的標準和人際關系都以能否帶來實惠為基準。把金錢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對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淡漠,人際關系商品化。當無法滿足自己的要求時,會感到惶惑不安,以至精神頹廢,失去信心。德育教育就是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條件和心態要求,用真理去給學生以啟迪和指導。教育工作者不僅要了解教育對象的心理,還要通過自己人格的感召力去影響受教育者的接受力。將自己的經歷,對社會現象的體驗溶進講授的內容,使其接近社會、接近現實、接近學生。注重情理交融,培植互信心理,以情感人,以理化人。按照心理規律去把握大學生的行為規范和思想品德修養,及時進行心理疏導,以免將大學生的心理受一些不正常的陰暗因素的影響而扭曲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在心理上要有一個互通性,用實際行動與心理反映的一致性去與大學生進行雙向交流,以溝通思想,產生共鳴的心理互映克服茫然、浮躁情緒,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使大學生走出心理“圍城”,使他們的心理隨著時代大潮的步調而波動起伏。

四、真理性的輸入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我黨的歷史告訴我們:先進思想不可能自發產生,共產主義思想必須通過宣傳教育才能被學生接受掌握。政治思想和意識形態這塊陣地無產階級先進思想不去占領,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就會去占領。向大學生輸入馬克思主義理論,把這塊陣地掌握在忠于馬克思主義者手中是時代的需要。“要大力宣傳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正確性,宣傳黨的領導,黨和人民團結一致的威力,宣傳社會主義中國的巨大成就和無限前途,宣傳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而奮斗是當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榮譽”(《鄧小平文選》第219頁)。要向學生輸入科學社會主義思想,使學生認識真理、掌握真理、運用真理。列寧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主義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列寧選集》第一卷第217頁)。要讓大學生通過多渠道學習,接受科學理論和先進思想。輸入要講究形式的多樣化,對不同的教育對象和不同的思想,采取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輸入方式。在輸入的過程中,要將真理性貫穿于全過程,將正確理論和社會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形式要符合內容,內容要適合對象。脫離社會現實生活,就理論談理論就不能使學生更好地接受真理。輸入真理的同時,要做好疏導工作,讓學生暢所欲言,不要堵塞言路,學生能說出心里話,就是認識提高的表現,不要橫加指責,求全責備,要加以引導。在真理的輸入上要講原則性,在方法上要講策略性,在具體工作上要講引導性,在教育效果上要講實效性。

五、實效性的追求

今天的德育教育面臨的是改革開放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大環境。一些負效應對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就很現實地對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由于每個人的各方面的素質不同,主觀能動性有差異,所以德育在每個人身上所表現的感觸點和效果就不同。這就要求德育教育把思想性和知識性、趣味性、針對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大學生在心理上有一個穩定的平衡過程,在行動上有一個刻苦學習積極向上的能動性;在價值觀上,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在教學上,要理論聯系實際,做到立意新穎,上層次上水平。列寧指出:“我們反對教育脫離政治的舊觀點”(《列寧全集》第4卷363頁)。啟發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逐步形成課程教育的特色。同時要實現教與學的雙邊溶合,將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觀能動性緊密相聯,不能就低隨俗。新形勢下的德育教育必須立足于現實的沃土,必須強調教育的層次性,從人生價值標準角度去探討、設計、建構德育的科學性;在效應上,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環節,不僅要有自己的理論結構和特色,而且在許多重大問題的探討上要有形影俱在的效果。知識性要廣,說理性要強,系統性要高,效應性要佳,真正體現出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思想實踐課,在要求上,注意傳統的教育模式對新時期德育教育的不適應狀況。過去強調學生按照社會統一目標模式行事,忽視了學生自我教育發展的需要以及他們對社會的改造功能。在內容上,著重強調理論的指導作用和社會理想化模式的建立,忽視了對社會兩面性的認識和了解。方法上,著重強調課堂的灌輸、說教,忽視了雙向交流和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影響了教育效果;在趨向上,形勢的發展要求我們不斷拓寬教育工作的渠道。德育教育工作要與關心指導學生的學習、生活相結合,與加強管理相結合,要制定和完善有關制度、規定,調動全體教職工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形成全員育人格局。要加強和擴大各門學科與德育的有機結合、滲透,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加強教育實踐環節。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大德育教育的直觀性、生動性、貼切性,不斷提高對學生教育的普及度和接受度,增強學生的自強、奮斗、奉獻精神的真切感悟,是時代的必然,未來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