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實效性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27 09:19:00

導語:高校德育實效性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德育實效性分析論文

一、高校德育過程取向方面的原因

1.高校德育過程的泛政治化傾向。首先,重政治教育輕道德教育。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從屬于政治形勢的需要,忽視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德育工作的內容和形式,主要是驅使青年參加政治學習和大量的社會政治活動,忽視了對受教育者的國民基礎文明教育、行為習慣訓練和道德情操的培養。其次,把現實生活中的品德問題政治化。學校德育工作者習慣以政治的立場和尺度來認識道德問題,把一些本來屬于道德教育與評價的問題,當作政治問題來解決。如把一個人的道德品質與其政治立場相聯系,把道德品質好壞當作政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據;或者干脆把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當成政治上進步的手段,將學校德育窄化為政治教育,使德育無法獲得相對獨立的品格與地位,無法真正實現道德的育人的功能,影響了德育的有效性。

2.高校德育過程的功利化傾向。一個時期以來,高校德育片面強調外在價值(社會公眾價值),而忽視本體價值(育人價值),總要求德育出現即時的、顯性的功效,忽視或輕視德育的長期性。功利化傾向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德育長期以來被視作“消防隊”、“救火車”的角色,社會需要什么,德育就抓什么,從而過分突出德育的外在功能—對社會需要的滿足,忽視了德育的本性—對人及人性提升的關注。這種關注點的失衡,直接影響了高校德育的效果。高校德育的功利化還表現在,缺乏循序漸進、層次遞進性的教育引導工作,忽視學生的心理水平和接受能力,致使德育步入誤區。

二、高校德育過程的認識方面的原因

1.對高校德育定位的認識存在偏差。德育過程是包含知、情、行的過程,而在我國長期的德育實踐中卻是重智輕德,智德分離。教育與德育的關系,在中外古代德育大家那里曾被反復深刻地揭示和強調。亞里士多德曾深刻指出:“教育是培養人美德的事業”。蘇格拉底說:“知識即是美德”。知識與美德常常可以劃上等號,有知識的人即是有美德的人。孔子說:君子“好德”,君子“近仁”。德育和智育從來就是和諧統一在一起的。“只是到了近代,特別是后來,教育制度化了,德育在追求形式化的教育中被分離出來,單列出來。知識與道德之間、智慧與德性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分界。”表現為: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教育輕思想引導,人為地把德育從教育中分離出來,使德育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點綴。應該指出的是,學校傳遞知識給學生,訓練他們具有就業技能固然重要,但這不是唯一目標,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懂得做人的要義。學校對青年的道德影響是不可替代的,對德育的忽視恰恰是人才素質下降的原因之一。

2.高校德育過程對內容與任務的理解方面存在偏差。聚焦當前的高校德育,其過程就是教育者把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范傳授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這種品德的過程,具有明確的規定性和必須服從的強制性。高校德育把道德僅僅理解為具體的目標或某個結局,往往制度化地誤導人們把外在的規范當成內在的道德尊重,把道德手段化、工具化。“不顧品德內化規律,否定道德學習主體化,用規范宣講取代心性修養的純外塑過程成為中國德育現實的主流特征。”在諸如此類的認識誤區的支配下,愈是強調道德,就愈構建不起來。

三、高校德育過程內容方面的原因

1.內容過于理想化。道德既是人們對理想世界的一種把握方式,具有超越性,同時又是協調現實社會中各種關系的重要工具,具有現實性。因此德育內容要注意理想性和現實性的統一,使之既能引導人對美好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又能使人學會如何處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道德問題。而在現實中,德育目標太高,就其本質而言違背了“最高的價值是最普遍的價值”的邏輯模式,因為價值的先進性是通過價值的廣泛性反襯出來的。把理想和現實割裂開來的德育不僅是空洞的,低效率的,而且極可能走向反面。

2.設計過于絕對化。在德育中往往注重對集體利益的強調,忽視學生的個體利益和個性需求。這種將集體主義教育推向無視個體的存在,忽視學生個性發展的極端,也必然違背了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使每個人全面而自由地發展。

3.內容次序混亂。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德育沒有形成一個序列,常常出現重復、混亂甚至顛倒的現象,對小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對大學生進行基礎行為規范教育,從而違背了德育的基本規律,也違背了學生心理的發展規律,削弱了學生對德育內容的接受度。

4.內容陳舊。德育內容需要一定的穩定性,表現為理論的恒常性,即對過去發生的起碼能自圓其說而不感到尷尬,對正在發生的能融合而不自相矛盾,對未來將要發生的有預見而不是麻木遲鈍。但在現實中,高校德育內容不能充分反映社會變革所引發的道德觀念更新,有的內容過于陳舊,而適應社會發展的某些新的道德觀念卻又沒有適時得到認可、宣揚,致使高校德育的部分內容脫離實際而缺乏應有的可接受性。真正的道德不僅包含著人們認可的對現實富有意義和價值的道理,還包括對那些有可能處于沖突之中的價值做出審慎的決定。多年不變的道德內容很難適應變化了的社會,更不能引導未來的社會風尚。

四、高校德育過程實施方法方面的原因

1.高校德育實施的智育化。在當前的學校德育中,往往滿足于一些道德知識、價值準則的宣講傳遞上。這種德育的實施方式的直接后果是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培養。而缺乏情感體驗,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就缺乏了內化動力系統和調節系統;忽視能力培養,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實踐轉化就受到阻礙,從而導致實踐中出現學生思想品德課分數高而實際表現差的雙重人格現象。

2.高校德育實施的強制化。目前高校德育的方法很多,但都具有明顯的強制性—灌輸式的教育。任何人對社會道德都有雙重關系:他既是道德的接受者,又是道德的體現者和創造者。但這不應是被動地接受各種道德灌輸,盲目地模仿指定的榜樣,盲目地崇尚并遵從既定的規范,而應是積極主動地做出自主性選擇。而在高校德育中無視人的主體性,把道德片面地視為對人的意識行為的限制與防范,片面強調受教育者對道德義務、道德責任的認同。在道德教育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為立足點,無視主體的結果,也必然導致視受教育者為被動接受器,粗暴地灌輸,難見德育的實效。

3.高校德育實施的形式化。德育方法上的問題主要是形式化、簡單化,而忽略實效性。長期以來高校德育習慣于通過課堂教學灌輸政治與道德知識,因而不斷增強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的門數、時數,而不善于寓德育于人文、社會以及自然學科課程的教學之中;習慣于號召、虛張聲勢,而不善于做深入細致、有針對性的思想工作;習慣于通過批評、禁止等管理手段來規范學生的行為,而不善于形成集體輿論、文化氣氛對學生進行熏陶;習慣于居高臨下從社會的需要對學生提出種種要求,而不善于從學生角度進行心理分析,以心理咨詢的方法引導學生。某些方法的采用,雖見效一時,但不能在學生思想深處扎根,在市場經濟負面影響的沖擊下便顯得蒼白無力。

【摘要】從高校德育過程實效性低的內部原因分析,不但存在認識偏差和取向偏差,同時還存在內容和方法上的問題,導致德育過程實效性較低。

【關鍵詞】高校德育過程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