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網絡時代大學生德育工作特點
時間:2022-02-22 08:34:00
導語:小議網絡時代大學生德育工作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社會”正在形成。它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我們應及時轉變德育觀念,并采取相應的對策,促進大學生思想素質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網絡社會;大學生;德育
國際互聯網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它把各部門、各行業乃至各國、各地區聯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個相對自由的網絡時空,形成所謂的“網絡社會”。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它為社會帶來的變化激起了莘莘學子投身科學、報效祖國的熱情,促進了大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但是,正如任何科學技術都是一柄雙刃利劍,由于“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相比具有開放性、自由性、隱匿性、異化性等特點,它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給大學生的道德培養帶來某些負面影響。這使我們在封閉環境中建立起來的德育理論與方法面臨著很大的挑戰,由此產生了一些新問題,需要我們積極加以探討,并盡快找出對策。
一、網絡對大學生人格發展和道德培養的負面影響
1.道德冷漠現象的產生,人際情感的疏遠
網絡的發展消除了人類跨地域溝通的時滯,拓展了人類的交往空間,深刻地改變著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使人類的溝通發生了一場深刻的革命。與此同時,也帶來了道德冷漠現象與人際情感的疏遠,其根源在于:人與人的社會交往為人對網絡的依賴所取代。
有些大學生沉湎于“網絡社會”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對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他人與社會的幸福漠不關心。他們終日與個人終端打交道進行網上交往,言談舉止都被轉換成二進制的語言,人的音容笑貌以數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傳播,人成了數碼化存在。在“人一機一人”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里,個體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與他人、社會接觸的機會,這極有可能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遠,導致個人產生緊張、孤僻、冷漠及其它心理健康問題,對大學生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2.傳統的道德規范受到嚴峻挑戰,嚴重的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突現
網絡社會是人類為自己開拓的另一個生存空間。以全球性、開放性、全方位的國際互聯網為基礎的網絡社會,正在動搖著傳統社會道德的基礎。在網絡社會里,主體行為往往是在“虛擬現實”的情形下進行的。網絡行為主體的匿名匿形而導致的模糊使規范所體現的倫理道德觀念已難以再放到傳統意義上的社會關系、社會實踐中加以認識、檢驗和運用。一方面,建立在現實社會基礎上的傳統道德規范由于不適應網絡運行的新環境,受到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面對新的網絡領域,又一時沒有形成新的道德規范,由此導致網絡道德行為失范出現,有的已相當嚴重。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網絡犯罪。有些大學生法制觀念極為淡薄,有時出于好奇心或僅出于顯示自己高超的電腦技術,竟置國家、社會于不顧,在網上充當黑客,非法竊取國家機密,非法使用他人信息,制作和傳播電腦病毒等,這在國內外已屢次發生。二是傳播暴力和色情信息。在網絡大量快速傳遞的信息中,混雜著許多反道德、不健康的內容,主要包括暴力和色情信息。“信息污染”不僅毒害人們的心靈,而且容易誘發犯罪,且危害更加嚴重。
3.文化擴張進一步加劇,造成網絡文化侵略
文化擴張不是一個新現象。雖然國際互聯網使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在網上交匯,但它帶來的不一定是信息資源共享的趨于平等,有可能是信息“貧富”的進一步分化。
由于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上,在網絡傳播技術的手段上取得優勢地位,信息傳播單向流動的態勢更加明顯。而這種信息單向大量“傾倒”不同于單純工業化產品傾銷的地方,是在于其所負載的明顯的政治和文化色彩。可見,文化擴張進一步加劇。恰好西方批判傳播學家席勒早就指出的“它(資本主義)有效地兜售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套信念,這套信念把人類幸福同個人越來越多地占有商品和越來越大量地享受服務聯系起來,以獲取物質的東西取代愛、友誼或與之相等的事物。”這些內容對大學生的影響無疑是非常大的。
這場“無硝煙的戰爭”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非但沒有結束,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說,1993年9月,克林頓政府發表的題為“國家信息基礎結構行動計劃”的報告與尼克松在(1999,不戰而勝>中的想法是一脈相承的,是企圖用“自由、民主、人權”的價值觀念去占領世界,統治世界,最終實現思想的征服。
以上主要從三方面分析了網絡對大學生道德培養和人格發展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提出這些并非因噎廢食,而是未雨綢繆。如何消除其負面影響?這是21世紀大學生德育工作的一個緊迫任務。
二、轉變德育觀念,開拓德育工作新思路
觀念是行為的指導。首先,從封閉型的德育觀向開放型的德育觀轉變。互聯網的普及和運用使我們面對著一個空前廣闊開放的信息世界。而長期以來,德育工作一直處于一種封閉的系統中,囿于校園一隅。顯然,這種“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需要。所以德育工作應主動向社會開放,充分發揮其信息選擇和文化整合功能,從豐富的社會生活中獲取有益的養分,在頻繁的社會交往中輻射自己的能量,從而保持自身的生機與活力,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這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拓寬工作視野,不斷探索,逐步建構一個以社會為中心,學校、家庭為基礎的德育體系。
其次,從傳統的防范型德育觀向主動發展型德育觀轉變。伴隨網絡傳播技術的發展,信息爆炸烈度會進一步加深,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碰撞將變得經常,青年學生的視野越來越開闊,他們知識的來源、經驗的獲得、觀念的確立將更多地來自社會而不是學校,因而信息接受的主動性、積極性、選擇性大大增強。而傳統防范型德育觀往往把學生看作德育的客體,它試圖借助一切可能的手段,向學生灌輸現成的理論,使學生無條件接納和認同既定的道德價值和規范,忽視了道德的主體性本質,阻礙了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因此,我們要徹底改變傳統防范型德育觀,確立主動發展型德育觀。德育工作者應從單純傳授道德知識方面轉移到讓學生掌握“批判武器”,提高道德辨析力、判斷力、選擇力和創造力教育上,盡量利用網絡教學創設一個平等、和諧、互動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參與教育過程和真實的生活,引導他們學會主動選擇,自我教育,從而自覺地把社會外在道德要求轉化為內在的自我道德需要,促進他們健康地發展。
三、網絡時代德育工作的策略、方法
網絡時代的大學生德育工作,不應僅限于培養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也不限于思想政治教育,還應包括真、善、美的追求和人生觀、價值觀、愛國主義、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以及心理素質的教育,總之,應把德育工作放在信息社會人們面臨的挑戰這一大背景下來思考,來進行。
1.積極吸取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精華,加強網絡倫理教育
網絡的利弊完全取決于人的所作所為。網絡技術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工具、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科學技術的最終目的其實是服務于人本身。所以,網絡時代的德育工作應著力關注人的現實存在和終極價值,實現高技術和高情感的平衡。
雖然傳統的道德規范在網絡社會中受到嚴峻挑戰,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優秀思想如“天人合一”,以國家、社稷為重,淡漠功利思想,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在網絡時代仍具有發揚光大的生命力和現實意義。我們應在網絡上大量傳播優秀的民族文化信息,增強信息獨立性,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倫理道德觀念,從而使他們能正確地認識和運用網絡。
2.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加強網絡愛國主義教育
在網絡社會中,大學生多元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判斷標準的存在是客觀現實。我們應當有主流導向。網絡時代的德育更要突出愛國主義主旋律,抓好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首先,必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力度,使青年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建設祖國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其次,還要堅持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相結合,把集體主義原則作為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要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此基礎上,引導大學生對西方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進行科學的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西方現代化是從物質追求泛濫、道德荒涼之路走過來的,我們沒有必要去重蹈覆轍。經濟發達、物質豐富并不代表人的精神就富有、文明了,引導大學生看到人類幸福的前景不僅是對物質財富的擁有,更重要的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創造。
3.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
大學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網絡時代的大學生德育工作更應重視心理素質教育。21世紀,僅讓學生“學會生存”還是不夠的,還應引導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通過網上心理咨詢等手段,讓學生“學會關心”,從關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來,關心社會、國家的經濟、生態利益,關心全球的生活條件,培養他們內在的網絡道德責任感,最終“學會做人”。
4.更新德育工作的手段,加快德育現代化步伐
目前,我國學校德育手段的現代化建設相當不足,德育軟件的開發更是遠遠落后,學校德育沒有很好地運用現代多媒體教育和信息技術手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加快實現德育手段現代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
德育軟件應該力求把那些比較深奧的理論編成一個個生動形象的計算機程序,以吸引學生主動使用,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高校還應給大學生提供非線型的電子教材,融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以增強德育的實際效果。我們要大力組織思想品德教育電子教材加入各種形式的計算機網絡,其教材要做到少而精,才能在網上分秒必爭,盡可能收到最大效果;其教材也要做到經濟實用,減免網上使用費,以減輕學生經濟負擔。只有如此,德育電子教材,才能被網絡用戶青睞,并在網上得到廣泛傳播,達到良好的網上教育效果。
當然,這對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要掌握電腦操作知識,以便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并能精通電腦知識,以便進行德育軟件開發。同時,我們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素質,即敏銳的信息意識、較強的信息能力和崇高的信息道德,才能防止不健康信息占領我們的教育陣地,讓信息網健康地運行。
“網絡社會”的高校德育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消除網絡對大學生的不利影響,還需要國家大力開發新技術,加強網絡安全管理,并盡快制定系統的網絡行為規則,加強網絡法制建設。
我們相信,大學生最終能成為駕馭網絡的主人,無論在“網絡社會”,還是在現實社會都能游刃有余,健康成長。
- 上一篇:通用版公務員入黨申請報告
- 下一篇:新的黨政領導調整任免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