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網絡德育探討論文

時間:2022-02-08 06:26:00

導語:高校網絡德育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網絡德育探討論文

(一)弘揚先進文化,唱響時代的主旋律

網絡文化是人創造的,起主導作用的是人自身的德行。網絡文化的發展說到底是人的精神實質物化反應后的探索與變革,它負載著不同階層人們的厚望與重托。一個人在現實生活里具有何種素質,在網絡中便會表現出怎樣的道德素養,或者說,網絡文化發展越快,對人的德行要求就越高。因此,高校德育應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精神情操的自我內化及德育養成教育,使之真正成為先進文化的重要手段。先進文化在包容、涵蓋傳統文化合理部分的同時,又兼容并蓄汲取外來文化精華,并及時反映人類社會在當下創造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產力發展的方向和要求,體現所處時代的最高認識水平,揭示人類活動和歷史演變的真諦,真實再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血肉關系,使廣大人民群眾政治、經濟上的愿望和利益得到極大滿足,人的全面發展得以實現,成為引導社會進步最活躍的精神動力。因此,高校必須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弘揚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民族精神涵蓋在先進文化之中。我們應面向全人類,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有效地組織、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并利用網絡文化中的積極部分,遏制和抵消其陰暗面。

(二)開拓進取,傳承民族精神,強化大學生的主體責任意識

“世界已經離開了暴力和金錢的時代,而未來世界的魔方將控制在擁有信息強權人的手里;他們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絡控制權、信息權,利用英語強大的文化語言優勢,達到暴力、金錢無法征服的目的”,“美國控制著全球信息與通訊的命脈,其音樂、電影、電視與軟件已幾乎普及全球。它們影響著幾乎所有國家的審美觀、日常生活與思想”。因特網本無中心和邊界,但因美國在因特網方面絕對的技術優勢和擴張本能,無疑使其成為事實上的全球網絡中心。美國依托其強大的國力,以“民主”、“自由”、“人權”為幌子,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攻擊和誹謗,全天候地推銷其價值標準、意識形態和文化。可悲的是,當美國采用各種手段掩蓋其政治輸出和文化擴張的實質,而將其通過精美的包裝推出后,我國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卻喪失了警惕,將其當作新東西加以接受。由此看來,堅持弘揚民族精神,培養和塑造大學生的主體責任意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培養大學生主體的認知判斷能力;二是要培養大學生主體的自控能力。三是要培養大學生主體的人際交往能力,如此方能提升大學生的內涵及精神境界。

(三)修身養性,增強精神上的免疫力,提高道德自律能力

網絡文化呼喚著人的道德自律,它需要主體自覺地內化道德規范,形成道德自律。高校德育應從實際需要出發,將崇高理想與現實需求結合起來,有的放矢引導學生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道德行為一方面體現的是人的尊嚴與道德覺悟;另一方面是立足于接受社會道德規范基礎上的自我控制、自我約束、自我主宰的結果與表現。無論網絡文化為高校德育帶來了什么樣的社會思潮,提出了怎樣的課題和新挑戰,提供了怎樣的新背景、新空間、新手段,高校德育必須始終如一地堅持科學的價值觀、正確的政治方向,正確認識網絡文化對整個德育生態系統的影響。為了高校德育這一開放系統能健康有序地發展,并使身處其中的人能優化氣質、修身養性,自覺抵制不健康的網上行為,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實現高校德育工作的創新,我們必須建立和引導“人民的、科學的、大眾的、先進的”網絡文化,既大力加強網上主旋律宣傳,擴大高校德育教育新陣地;又從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入手,創造條件,喚醒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掌握出擊的主動權,增強網絡的可控性,利用網絡技術推動高校德育。

(四)網絡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重組、優勢互補,生發出新型的校園網絡文化

從教育功能的角度講,校園文化較之網絡文化,具有很多優勢。校園文化弘揚的是主旋律,面向全體學生,具有現實性,它包括校風學風建設、輿論建設、制度建設、校園環境建設以及各種文化活動等等。而網絡文化則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主要是以一種潛在的、自然的方式影響和改變著學生的精神意識和行為習慣,它是一個虛擬的社會環境,人機之間處于一對一的狀態,既缺乏真實的感受又缺少群體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難以培養集體意識和實際活動能力。網絡文化與校園文化兩者重組,則虛實兼而有之,可以生發出新型的校園網絡文化。校園網絡文化可“幫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樣性的環境中理解、體現、保護、增強、促進和傳播民族文化和地區文化,以及國際文化和歷史文化”。跨校網絡文化活動形式多樣,電腦愛好者可以開展網絡技術、電腦創意活動,以激發大學生對高科技的興趣;文學愛好者可以在網上相互探討,開設論壇、編輯雜志、創作反映大學生校園生活的網絡文學;藝術愛好者可以聚集在網上交流、切磋,舉辦網上美術沙龍;利用網絡,還可開展網上知識競賽、網上辯論賽、網上讀書活動、網上征文、網上書評、影評等。總之,我們應充分利用網絡交互性強和現有的校園網絡系統,構建新型的校內德育教育基地,針對不同對象開設網絡道德教育課,并在校園網上組建大學生自己的網站,使大學生在校園網絡文化活動中淋漓盡致地展示自我。(五)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搶占網絡陣地

高校要加大投入,提高網絡基礎設施的水平,重視帶寬的改善和信息數據庫、網站的建設,為開展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物質載體。高校各網絡要通過重組、整合,統一步調,擴大開放度,最大限度地發揮網上資源優勢,形成中國高校網絡對外宣傳的整體合力。高校網站要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優勢,走本土化的道路,讓大學生能在網上接受豐富生動、活潑形象、真實有趣的先進文化教育。

(六)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加強德育軟件開發

教育管理部門應組織力量不斷開發德育教育軟件,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特別豐富的科技資源、教育資源和文化資源制作成“育德性、知識性、交互性、仿真性、趣味性、生動性于一體的電子教材”。從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入手,創造條件讓大學生利用網絡交互性強、獲取資料速度快、內容新、不受時空限制、節約人力、物力、財力的優勢,參與制作教育軟件,使學生有選擇地接受德育。

(七)優化網絡環境,建設網絡文明,建立健全網絡法規

在發展網絡信息技術的同時,必須樹立網絡“環保”意識,優先發展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信息技術,降低網絡文化對網絡環境的污染程度,防止網絡污染導致的心態失衡,力求技術、社會、心態三位一體的和諧發展。一是以德治網,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大學生對網絡系統功能及重要性的認識,形成自覺維護網絡系統功能與安全的良好道德風尚;二是以法治網,加強對網絡的管理,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網絡規章制度,使之規范運作,制定諸如網絡信息出入法規、網絡信息開發與利用規則,并嚴禁反動、黃色等非法的信息上網;三是加大力度嚴厲打擊不法分子,對肆意制造虛假信息、污蔑侮辱社會主義祖國、制黃販黃的人或制造計算機病毒的黑客,一經發現嚴厲打擊,并從網絡信息安全的角度過濾、堵截。

(八)監控網絡文化,凈化網絡空間

密切關注海內外媒體的動向,尤其是對敵對勢力意識形態的滲透和誹謗要及時監控,從根本上予以堵截并加以“疏導”,使網絡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從發展的眼光看,有效的辦法就是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進行網絡德育,在因特網上,建立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的網德教育,使社會各界能及時了解并有針對性地協助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同時解決好大學生學習、生活及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問題,使之勇敢面對問題,善于學習、勤于研究、勇于創新。

(九)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網絡技術水平

抓緊對教師的網絡培訓,提高師資隊伍網絡信息技術素養,增強教師運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開展德育的意識和能力,建立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思想、掌握網絡條件下大學生健康成才的理論和規律的德育隊伍,使之適應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工作的新局面。要鼓勵教師提高自身的網絡信息素養,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在網絡上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與引導,一是變單向式說教為雙向式交流,在互動交流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二是變灌輸式為引導式。引導學生在網絡這個信息海洋中選擇正面的、正確的信息,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開放性的世界需要開放性的德育。就全局而言,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基于網絡的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格局,這種滯后性和被動性嚴重影響了高校德育的教育效果,網絡的優勢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必須研究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的特點和規律,創造性地探索出符合人類進步的可持續發展的網絡理論及網絡文化,利用虛擬技術進行基于網絡的高校德育仿真實驗研究,將教育內容的政治性本質隱含在人文科學和現代科技信息之中。

注釋

[1]阿爾溫。托夫勒。權力的轉移。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

[2]羅斯科普夫。是對文化帝國主義的贊美嗎。現代外國社會科學哲學文摘。1999.(4).

[3]蔡克勇。知識經濟與教育創新。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4]侯進元。網絡社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南通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5]李大健。利用積極因素回應網絡挑戰。教育探索。2002.(10).

[6]張群耀。直面網絡信息時代的高校德育。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