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事故德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5 11:26:00

導語:網絡安全事故德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安全事故德育分析論文

[摘要]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是指為預防學校網絡安全事故的發生,對各種影響因素進行干預的有機運行系統,它包括危機干預和事后評估兩大環節。建立該機制是必要的、可能的,有其現實基礎。建立機制必然遵循其基本原則,并綜合運用各種干預手段。

[關鍵詞]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

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屬學校安全范疇,不是通常所指的網絡技術安全事故,而是特指學生因不當使用網絡而導致的危及自身或他人的身心、財產,危及社會的現象。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分為兩類:一類為危及自身的網絡安全事故,主要包括由于各種不當上網行為引發的逃課、離家出走、突發疾病、自殺,甚至成為詐騙、強奸、故意傷害、殺人、拐賣等刑事犯罪受害者的事故;一類為危及他人及社會的網絡安全事故,主要包括由于各種不當上網行為引發的各種違法或犯罪。如因“網資”不足而引發的搶劫、搶奪和盜竊等違法犯罪;因網上黃色淫穢內容及網戀引發的性犯罪;因網上暴力內容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引發的綁架、殺人等暴力型犯罪等。

學校網絡安全事故預警的目的是排警,排警就是危機干預,它是安全預警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預警能對學校可能發生的網絡安全事故提出警示,那么能否有效控制并消除警情,杜絕事故的發生,還需有完善的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

一、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的內涵和外延

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是指為預防學校網絡安全事故的發生,對各種影響學校網絡安全事故的因素進行干預而涉及的機構、人員、分工、制度、方法、程序等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形成的有機聯系、有效運行的系統總和。它有以下內涵:第一,干預機制是一種事前機制,適用于學校網絡安全事故發生前,如果事故已經發生,就已進入救助階段,應啟動應急機制;第二,干預是對學校網絡安全事故現狀進行客觀、準確分析判斷基礎上采取防止事故發生的恰當措施;第三,干預的目的是消除網絡安全事故隱患,防止事故的發生;第四,干預機制內部各要素是相互影響和制約的統一體,缺少任何一個要素都無法有效運行。

干預是根據預警作出的防范行為,是預警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預警機制的級別劃分,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可以分為政府、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三級,其中,政府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又可劃分為鎮、縣、市、省、國家五級機制。

根據干預的時間劃分,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又可以分為長期干預機制和短期干預機制。長期干預機制是常態下的日常干預機制,短期干預機制是針對預警采取的緊急干預。

二、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建立的必要性

建立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是十分必要的,這是由干預與預警、干預與救助的關系所決定的。

從干預與預警的關系來看,預警是手段,干預是目的。學校網絡安全事故預警只是根據存在的警情對可能出現的事故進行預先警示,如果要避免事故的發生,還必須針對預警的警情采取措施進行防范,預警不是目的,通過預警進行預防才是整個預警機制的目的。如果只預警無干預,預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要避免學校網絡安全事故的發生,建立相應的干預機制是十分必要的。

從干預和救助的關系來看,干預與救助是安全問題的兩種處理方法。干預是事故發生前的處理工作,救助是事故發生后的處理工作,顯然從工作主動和避免損失來看干預是事前必不可少的;救助是干預失敗后的補救行為,這決定了建立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是必要的。

三、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建立的基礎

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建立的基礎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安全預防為主的觀念基礎

在科學技術進步、文化繁榮的知識經濟時代,“安全第一”、“安全為大”、“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理論,即“安全第一公理”,體現了21世紀人類發展和經濟建設中以人為本的大安全觀、安全系統觀、安全人因工程觀和安全文化觀。在這些觀念的倡導下,社會各行各業都高度重視安全事故的預防。如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的預防、重大流行疾病的預防等。在學校安全預防方面;教育部近年來一直十分重視,就學校各種安全防范工作了一系列通知,使學校在貫徹實施過程中,“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觀念得到不斷強化,為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觀念保證。

(二)豐富的經驗基礎

以往各種危機干預的工作實踐,為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的建立提供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已發生的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可為干預工作如何避免失敗提供了可貴的借鑒,為成功干預奠定了經驗基礎。

(三)科學的預警基礎

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的建立是以科學高效的預警機制為基礎的。預警的過程實際就是為干預提供指導和依據的過程,是在對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各種警情及其成因進行周密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科學界定警度并提出安全警示,使干預行動有的放矢,為干預機制的建立打下實際操作的基礎。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便是在預警基礎上進行的排警,其干預的主體、干預的范圍、干預的手段和方法等都要根據警度的大小、警情的成因等來確定。

四、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建立的原則

(一)配備完備的機構及人員

完備的干預機構及人員配備是學校網絡安全事故預防機制的組織保障,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構應盡可能地引入家庭、社區及相關職能部門的效應,機構人員除了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學生、家長外,還應有心理、法律等專業人士的參與,有社區工作人員和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的支持和幫助。

(二)健全和完善各種制度

高效的機制必須有健全而完善的制度支撐。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應建立必要的制度,如崗位責任制度、工作制度、快速反應制度等,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使其趨于嚴密和完善。

(三)制定完善的干預方案

任何干預機制必須具有完備詳盡的干預方案,否則整個機制就是空殼。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應事先制定出完善的干預方案,明確不同警級的預警發出后干預機構及其人員應立即采取何種具體干預行動作出快速反應,包括干預機構組成人員的具體分工、干預手段等,以保障預警發出后的干預行動有章可循、有效進行。

(四)綜合運用干預手段

學校網絡安全事故的發生是基于多種因素的,如主觀上的個體因素,包括心理特征、網絡成癮、基于性別的行為差異等,客觀上的因素,包括學校教育管理、家庭、社會、網絡因素等。因此要預防網絡安全事故事故的發生,用單一的手段對引起事故的多種因素進行干預顯然是行不通的,必須善于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五、學校網絡安全事故的干預手段

學校網絡安全事故的干預手段是根據影響學校網絡安全事故的因素,有針對地采取的具體的、綜合的預防措施,主要包括:

(一)網絡認知與網絡道德教育

通過各種教育途徑和方式對學生進行網絡認知教育,幫助學生認清網絡安全事故問題的成因及危害,了解網絡心理健康的標準,學會自我控制的方法。幫助他們認清自身的需要,并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引導學生擺正網絡在學習生活中的位置,正確科學上網。加強對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提高他們對網絡信息的辨別、判斷能力,使他們從道德他律走向自律,意識到自己不僅是網絡的使用者,更是網絡的建設者和真正的主人。

(二)對問題學生及早進行心理輔導與干預

對存在網絡安全事故隱患的問題學生,學校應及時對其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與干預,幫助學生辯證地認識上網,正確認識虛擬空間和現實世界的差別,正確處理網上與網下的人際關系,掌握克服網絡成癮等心理問題的基本技巧,學會網絡不良行為自我控制的方法,增強其自律性,形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

(三)加強校園網絡建設與管理

校園網絡建設要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力求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制訂措施,加大投入,充實校園網站的內容,充分發揮現代網絡媒體的作用,把互聯網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

在校園網絡管理上,要結合本校實際,建立起網絡信息管理的常設機構,制定校園網絡安全事故管理辦法,規范校園網絡的安全管理。要建立校園網信息的審核程序,對反動、不健康的內容進行清理,對有害信息和有害網站的進入用技術手段加以過濾或堵截,以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四)完善學生日常行為管理

學校應進一步完善學生日常行為管理,嚴格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制定和補充相應的網絡行為準則,從日常行為管理方面控制學生不當上網行為的發生。如四川某職業技術學院專門制定了《學生宿舍內電腦管理暫行規定》用以規范學生的上網行為,其中特別規定“一年級學生在第一學期不得將電腦帶入宿舍”、“期末考試重考后,兩門課不及格者,其電腦要搬出寢室或加以封存”,其《宿舍管理辦法》也對學生上網行為有相應規定:“上課時間不能在寢室玩電腦游戲,文明使用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學生在宿舍的不當上網現象。

(五)力求家長的配合和參與

在干預過程中,學校一定要積極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和參與,要同家長建立密切聯系,保持信息的有效溝通,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及時發現學生的各種不當上網行為。學校還應在正確看待與疏導孩子上網行為、加強對孩子上網監管等方面對家長提出有效建議。

(六)積極發揮社區的作用

每所學校都處于一個社區之中,可以說社區環境的好壞反映著學校周邊環境的良莠。“社區中的公益性互聯網上網服務設施,應當對未成年人免費或者優惠開放,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網服務”,“中小學校園周邊不得設置營業性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即網吧)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學校應建立與社區的合作,依靠社區的積極參與,在網吧監督、輿論宣傳、信息溝通、凈化不良環境等方面,發揮學校自身職能難以發揮的作用。

(七)爭取相關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

學校的職能畢竟是有限的,在影響學校網絡安全事故的網絡環境、學校周邊環境的凈化方面,學校必須依靠且要善于依靠相關職能部門的作用,如“在中小學校園周邊設置營業性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的,由主管部門予以關閉,依法給予行政處罰”、“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允許未成年人進入,或者沒有在顯著位置設置未成年人禁入標志的,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同時,學校可及時向相關職能部門反映自身掌握的情況,爭取得到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六、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的運行機制

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的運行機制是一個動態邏輯過程,是分工合理、責任明確、有機聯系的有效操作技術系統。主要包括危機干預和事后評估兩個大的環節(見圖1)。

(一)危機干預

危機干預是對可能引起網絡安全事故的警情進行合理干預,以防警情演變為事故。學校網絡安全事故預警機制發現警情并預警后,相應的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干預機制就要立即作出反應,其干預機構應迅速投入到干預工作中去。在危機干預過程中,干預機構的組成人員應嚴格按照工作制度、事先制定的干預方案,在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社區等多方參與和配合下,綜合采取各種手段積極幫助干預對象克服和糾正各種不當上網行為習慣,消除或盡量減少客觀環境對學生上網行為的不良影響,將警情盡量控制并消除。

(二)事后評估

事后評估是對干預對象的短期危機干預完成后,在隨后的一段時間內進行的追蹤觀察。進行危機干預效果的事后評估不僅可以檢查應對策略和手段的可行性與有效性,而且是確保當事人安全的必然要求。通過學校網絡安全事故危機干預的事后效果評估,可以檢驗出已經實施的干預方案是否有效,是否存在缺陷和不足,工作制度是否完善。通過將檢驗結果反饋到干預機構,對原有的干預方案和工作制度進行修正和改進,再用以指導下一步的工作,就可以增強干預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