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2 10:50:00

導語:高校德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德育研究論文

【摘要】全球化帶來了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熱潮,國際間多種文化并存,并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多元文化對我國高校德育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新深入研究新時代下的高校德育,并對舊有的德育模式進行調整,以培養更適合時展、祖國建設的青年學生。

【關鍵詞】多元文化高校德育

人類的發展伴隨著文化的產生和繁榮,四大文明古國同時存在時期,世界的燦爛文化就有了交流,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交通、通訊、傳媒等技術的發展,國際間不同文化的交流更加頻繁,世界文化呈現多樣化的趨勢。

不同的國家與民族產生不同的文化,在21世紀的今天,不同的文化可以同時匯集到世界各地,文化多元的潮流侵蝕著世界各個領域,我國高校在德育中也深受文化多元化的影響。

一、多元文化的起源及含義

對“多元文化”這一術語的探尋,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經過社會的進步、時間的推演,到1960年以后,它作為一種思潮真正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而這一切起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同的文化對本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影響。而在當時,“多元文化”指代的是兩種文化現象:“一是在殖民地國家存在的殖民者的統治文化與原著民的種族或民族文化間的共存;二是在移民國家中不同種族、民族、宗教信仰的文化共存。”

隨著社會的進步,多元文化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擴展,不僅僅局限于殖民者與當地人民間的文化共存,在世界范圍內的任何地方皆可共存。因此,多元文化就是指,一定范圍內幾種不同文化觀念共存的現象。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特征

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承擔重要的任務,我國的建設要靠高校培養出的大學生來承擔,因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國建設和祖國的未來。在被多元文化浸染的現代高校,德育擁有了一些新的特征。

1.高校德育更加需要鮮明的政治性、意識形態性

對外開放以及外交頻繁促使中國文化思潮受到西方思想的浸染,而高校作為接受最新思想的第一陣地,也是最早受到西方文化侵蝕的地方,這就導致了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性、意識形態性被淡化。這種現象并不只在學生中存在,一些高校德育工作者也有這樣的觀念。德育也是包括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對意識形態的教育一定要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政治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滲透到生活中去

當今高校的德育還大多停留在革命戰爭年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階段,學習內容死板,脫離當代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這種教育最終必將被取代,因此,要通過各種方式、采取各種手段,將高校德育工作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接受高層次思想的熏陶。

由于文化的多元發展,學生不再單一接觸舊時期的文化觀念,對于黨的理論,有的學生感覺麻木,這樣的現象主要還是大學生沒能真正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內涵。在多元文化沖擊下,一些更符合人的本性、更符合現實享樂主義的文化觀侵蝕了他們的頭腦。面對這樣的情況,高校德育首先要做到讓大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而這就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將這些先進思想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真正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日常生活和管理工作中去。

3.高校思想政治應更注重主體性與民主性

多元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之一就是民主觀念與主體觀念的差異,受西方經濟體制、政治文明的影響,促使當代大學生民主意識不斷增強,主體性覺醒。所謂主體性,是指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他是相對于客觀性而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在于激發人的主體性,在接受先進文化思想教育后創造更燦爛的文明,因此,高校德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要更注重主體性的體現,不能將其視為德育的阻礙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調整

1.調整高校德育的載體與人力資源

首先,要創新高校德育的載體。“高校德育載體就是指那些能夠承載高校德育活動進行從而實現德育目標的事物,這里所指的事物既可以是有形物質的,也可以是無形物質的。”載體對高校德育具有重要的意義,承載著德育目標實現的重要作用。創新高校德育的載體就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對已有的傳統德育載體進行擴充。當今社會高校德育的載體,已不能僅僅局限于第一課堂,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應將高校德育寓于校園文化、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活動、黨團活動、學生公寓文化活動等之中,同時要與時俱進,調整高校德育機制以適應多元文化的發展。

其次,要注重調整高校德育的人力資源隊伍建設。高校德育人力資源隊伍主要指的就是高校德育工作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們具有雙重特性,首先,他們是先進思想的傳播者和創新者,是高校德育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其次,他們也是被創新的對象,他們也在社會中,他們的思想也必然受到新思潮的影響,被重新塑造或改變。

2.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整主體間交往的平等性

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必然要求高校德育中將其作為主體來對待,首先要改變傳統觀念,將學生視為德育的主體,德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塑造人格健全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多元文化的沖擊同樣造就了現代學生的“平等觀念”,因此也就要求新時代的德育要注重調整主體間交往的平等性。發展主體間的交往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學生與教師間地位的平等;二是指教師將學生視為平等的個體,學生之間也將對方視為平等的個體,彼此間的平等也有助于個體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人類的進步帶來文化的多元發展,多元文化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對高校德育的影響亦是深遠而巨大,作為高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確把握新時代高校德育的特點,為祖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道理,劉瑩.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創新[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8,(6).

[2]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律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新德育),2005,(6).

[3]傅大友,吳繼霞,陳曉強.高校德育創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