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新模式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8 02:59:00

導語:德育新模式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新模式分析論文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高校德育教育新理念

學校德育是塑造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主要教育手段,通過德育教育,把學生培養成認知、情感、倫理、審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人,使他們具備個人和社會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際、親和、合作、想象、創造、獨立判斷、批判精神。也就是將道德教育定位在如何“做人”這個終極目的上。但在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上,我國以往的道德教育卻恰恰出了問題。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片面強調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忽視人文教育在學校中的地位,造成今天的教育不是以“教他如何做人”為終極目的,只是把人當作一種“學習工具”,只是從技術、功用、效率的層次,教他們如何做,把人當成物,人的存在價值全被抹殺,使人成為技術純良的“機器人”。不以如何“做人”為目的的教育,相應地也造成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缺失,德育成了擺設,成了科學教育的附庸。這種被稱為“缺德”的教育的后果必然是導致學生片面發展,有智商但沒智慧,有知識但沒文化,有文化但沒教養,有欲望但沒理想,有目標但沒信仰,有青春但沒熱血。這是非常危險的。高校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應該以人為本,真正確立起以如何“做人”為目的的德育新理念。

二、樹立培養道德人的高校德育新目標

德育目標既體現德育的目的性,又規定德育的內容和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而長期以來,由于受政治結構、經濟體制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影響,我國的德育形成了泛政治化色彩。建國以來我國的道德教育不時被送上政治運動的舞臺,以致德育經常被窄化為政治教育,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完全從屬于政治形勢的需要而忽視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德育工作的內容和形式主要是驅使學生參加政治學習和大量的政治活動,使政治和道德教育混為一談。人之所以區別于其他動物,就是人需要道德,人若無道德無異于禽獸。道德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必然需要。因為人既有自然性的一面,又有社會性的一面,人的道德需要既是人的多層次需要中的一種高級需要之一,也是人作為一種有理性的社會動物的精神規定。因而每個個體需要接受道德教育,進行道德修養,以使自己超越自然本性的局限,將自己提升為一個與時展要求相一致的“文明人”、“道德人”。因此,我們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主體,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建立新的道德教育目標,實施真正意義上道德教育。在調整德育目標時,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把發展學生德性,提升學生的人格作為德育目標,擔負起培養學生成為“道德人”的重大職責,否則,我們的高校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三、與時俱進,創建時代需要的德育教育內容

高校德育的內容要以德育目標為指導,結合當前社會環境和學生的實際,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是以“八榮八恥”為核心內容的榮辱觀,注重塑造他們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著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1.要堅持把中國傳統美德教育與西方優秀道德文化相結合。傳統美德是當代道德建設的基礎,也是當代道德教育的最基本內容。我們要加強傳統美德教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把它與我國當代德育實際結合起來,要使學生在傳統美德、民族精神的鼓舞和熏陶下斗志昂揚地去建設祖國美好的未來。同時要借鑒和吸納西方道德文化中的進步因素,諸如弘揚個性、勇于創新的進步思想,為我所用。

2.要著重對學生進行“六項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理想信念教育。大學階段正是青年學生“三觀”的形成時期,高校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加強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實現的信念。(2)做人的教育。核心問題是教育青年學生正確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社會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使他們既要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志有為、德才兼備的人。

(3)合作精神的教育。市場經濟時代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呼喚人的相容與合作,因此學校德育應加強與人相容、相互協作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4)創業精神的教育。要加強對大學生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要他們保持獨立的個性、強烈的競爭意識,以及不服輸、勇于拼搏和對理想信念執著追求的精神。

(5)創新思維方式的教育。要引導學生注重培養以創新思維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

(6)人文素質培養。必須從人的綜合素質和推進社會文化進步的高度,把知識傳授與民族精神教育結合起來,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不僅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術,更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促使學生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得到高品味的文化熏陶和人格修養,使他們獲得全面的發展。

3.培養學生正確的榮辱觀。要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非常科學、精辟。高校作為青年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我們應該幫助青年學生理解掌握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豐富內涵,增強他們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自覺性,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須旗幟鮮明。引導他們堅定理想信念,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成長成才、建功立業。

四、建立師生共同參與的德育互動新模式

傳統德育重道德知識的灌輸、輕情感意志行為的培養。這種德育模式將學生視為客體,作為施加影響的對象,只注重規范的灌輸,所施加的往往多是口號式的令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德育條目。德育過程忽視了人的情感需要,把人視為填充各種美好品格的容器。這種德育模式既無視學生作為人的主體性,也壓制了教育者的創造性,只能在道德形成的外部起作用,而對道德修養主體的心靈世界難以觸及。當前,表現在學生身上的言行不一、行知脫節就是這種德育模式的必然結果。由此可見,學校德育必須注重學生道德主體地位的確立,變革目前以灌輸為主,注重“知道”,忽視“體道”的填充式德育模式,確立師生互動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