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德育困境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8 04:49:00
導語:研究生德育困境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6年4月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院面向全體研究生(包括碩士生、博士生)開展了關于人生價值觀及德育內容、途徑的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007份,回收試卷938份,其中有效試卷926份。①(注:本文所引用的數據都是源于本次調查。)其中:
問3:對于研究生自我偽裝學歷、搞學術造假,持反對觀點的占86%;
問7:你是否會選擇對助學貸款的逃匿欠款?選擇“否”的占78%;
問8:你是否會應朋友的要求或利益的驅動當“考試”?選擇“否”的占64%,選擇“視情況而定”的占31%。
看到這些數據,我們是否應該感到欣慰呢?事實上,一邊是考試監察和考試紀律越來越嚴,另一邊卻是們在“前赴后繼”;一邊是國家不讓經濟貧困的學生失學提供銀行貸款,另一邊卻是精神仍未“脫貧”的畢業生失信逃匿、欠款;一邊是在招聘單位信誓旦旦、語言感人的求職,另一邊卻是使聘用單位無可奈何、搖頭長嘆的違約,以及不少載著虛假光環的簡歷。這些都是擁有較高學歷的研究生所為。為何出現這樣的教育困境呢?當今,現代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和競爭機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不僅使人們認同追求利益的正當性,又帶來了全新的人際關系與倫理道德訴求。科技的迅猛發展給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帶來希望的同時,也對唯生產力的經濟倫理提出了新的挑戰;信息化的浪潮有效地消解了傳統的時空概念,它通過網絡很好地實現了資源即時共享,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西方文化意識形態中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觀念。這一切不僅沖擊著研究生原有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也給研究生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促使我們對過去工作的反思,建構一種新的育人理念,即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育人無聲”的培養機制。
二、當代研究生群體的典型特征
(一)個體間的較大差異性
在所有的學生群體中,研究生群體的個體差異性是最大的,人員結構相對復雜是其最大的特點。除了家庭背景、性別、人格氣質等常規差別外,研究生個體間的婚姻狀況、前置學歷、工作經歷、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尤其顯著。這些巨大差異的存在,導致這個特殊群體較難自發形成一個正式的群體。他們往往通過非正式群體去追求歸屬感。
(二)刺激的單調性
特殊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個體間的巨大差異對于研究生的心理產生直接影響,而心理發展離不開相應的刺激作用,尤其是處在多元壓力下的研究生群體,更需要適當的宣泄途徑。據調查,在正常的學習、生活過程中,研究生的學習、生活方式以少數人甚至個體為主,總體上缺乏群體行為和活動;他們所能接觸的人和事物也十分有限,生活單調沉悶,只能通過非正式的途徑來宣泄這種壓抑感。研究生個體通過自身不斷調控刺激源去緩和自己的內心狀態,比如很多研究生都十分喜歡電腦游戲,靠玩游戲打發時間。這種自我調整會帶來負面效應,比如打完一天游戲會很愧疚,但是下次又會這樣,如此反復,身心疲憊。
(三)較強的優越感和兼容性
研究生都受過良好的、系統的教育,具有較高的知識層次和較廣泛的社會接觸,信息量大。他們中絕大多數人在本科階段就是“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很多人都已經入了黨,因而,在心理上他們比同齡人具有優越感。也因為他們是在社會轉型、利益調整、文化激進、觀念沖突、矛盾意識激勵的社會環境中來調整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所以他們思想開放、不墨守成規,成為新事物、新思想的采納者和傳播者。因此,研究生群體極易產生一種盲目的優越感和兼容性,過度相信主觀臆想。
(四)較強的獨立意識和較弱的集體參與意識
當前在校的研究生大都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有工作經歷,在經濟上已經獨立并成立家庭,這部分人的心理發展大部分處于青年晚期或成年期,獨立意識較強,易形成以“家”為形式的集體意識。而由應屆本科考上的研究生,由于心理優越感、自身差異性及刺激的單調性,他們易產生較強的獨立意識或個人意識。而且,他們在個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上主張奉獻與索取并重,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偏重物質利益,關心自我實現,所以他們常常審視個人發展,具有強烈的個人學習的目的性,對于“一些毫無好處可言的活動”漠不關心。
研究生的心理、思想和學習的這些特點,決定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絕不僅僅依靠通過慣例性的政治理論、決策等灌輸或行為規范等道德修養方面的教育就能達到目的。真正起作用的是他們在實踐中的體驗,是切合實際的教育內容,是導師高尚的人格魅力、獻身科學精神的感染,是校園整體環境氛圍的熏陶,是研究生中非正式群體的自我教育、共同進步的目標的追求。因此在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必須堅持導師指導和非正式群體共同進步,堅持內容有效和導向鮮明相結合,堅持思想性與學術性相結合的觀念。
三、研究生德育必須堅持四個原則
(一)內容有效與導向鮮明相結合原則
內容有效性是指能夠引起廣大學生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抵制西方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并且能夠結合研究生自身發展的訴求,拓展和優化德育教育內容。如調查所示:
問14:你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自己的影響程度?選擇“影響一般”、“影響不大”、“無影響”的共占63%;
問15:你認為哪方面的教育應該放在德育教育的首位?選擇“愛國主義教育”占66%,“馬克思主義理論”占11%,“集體主義教育”占17%;
問6:目前學術界浮躁現象嚴重,其根本原因是?選擇“急功近利”的占54%;
問9:高校學術造假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是?選擇“追名逐利”的占52%。
傳統的德育主要側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社會本位的一元價值觀取向的正面灌輸,往往忽視個人現實發展的訴求,導致大多數研究生對傳統的德育持保留態度,認為這些教育“可愛但不可信”、“可信但不可行”。結合當前形勢,筆者提出應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理念來引導研究生關注民族發展、關注學術倫理。
社會主義榮辱觀,不僅明確了我國德育的基本價值,它還著眼于當代全局、面向中華民族的未來,既繼承了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本精神,又汲取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的精華,反映了當前社會風氣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德要求,富有鮮明的民族性、時代性和實踐性。榮辱感、羞恥感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核心內容和重要表征,也是道德教育的有效切入點。通過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可以培養出獨具特色的大學精神,創造研究生成長的良好環境。[1]
因此,積極培養研究生以愛國主義為內核的民族精神,培育其民族自尊心、自責感和責任感,這是具有內外需求的。一方面,研究生作為社會的精英,對于一些問題的思考、觀念的闡釋更具有深度,這是社會發展、民族騰飛所需求的;另一方面,民族自豪感與自我實現程度的高低成正相關,當研究生自我實現程度越來越高時,其民族歸屬感將越強,這是絕大多數研究生認同、需求的方面。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引導他們關注民族命運和國家發展,培養其振興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還必須培養研究生正確的學術倫理觀,塑造研究生群體的學術人格,這有助于其在專業領域更好地發展,實現自我價值。
(二)導師引導育人原則
研究生導師是教學、科研的杰出代表,是最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從研究生入學開始,導師就對他們的學業、生活等各個方面起著指導作用,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人品修養對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治學態度、敬業精神、名利關系及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起著直接的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2]。導師與研究生的這種特殊關系形成了導師對研究生的一種特殊影響力和約束力。導師和研究生接觸最多,最能及時了解研究生思想動態的發展和變化,而且研究生比較信任導師,這就使得導師育人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這與我們的調查結果與分析是不謀而合的。
問11:對于研究生培養起關鍵作用的因素是?選擇“導師”的占70%,選擇“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的占23%;
問5:大學學術重要內涵的特征是?選擇“一流的導師”占68%,選擇“一流實驗室”占27%。
可見,導師對研究生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生的培養過程,導師必須堅持兩個原則:
第一,人格育人的原則。教育家加里寧曾經說過,教師不僅是用自己的學識教人,而且是用自己的品格影響學生;不僅用語言去傳授知識,而且還要用自己的靈魂去感化學生和塑造學生的心靈。導師要重視并發揮自身人格魅力的影響,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學識學風上能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做學問,導師更不能浮躁,要淡泊名利,擁有高尚的情操、高品位的人格。
第二,細節育人原則。這里的細節育人有兩層含義:一是導師在對研究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要通過言傳身教,率先垂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潛移默化地影響;二是教育研究生要從小事做起,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嚴謹作風。很多研究生眼高手低,小事不愿做,宿舍臟、亂、差,處事少禮儀、浮躁、缺嚴謹。因此,導師及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必須教育和要求研究生從小事做起。
(三)非正式群體共同進步原則
近年來,研究生的行為特點逐步發生了一些變化,即越來越淡化正式群體意識,注重非正式群體的作用。非正式群體是指那些自發產生的,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成員之間的地位與角色、權利與義務都不確定的群體。而研究生的非正式群體主要有學術研究型、愛好交流型、經濟合作型等類型。隨著網絡的發展,又出現了以網絡為載體的網絡型群體。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學術研究型群體,即因導師和學科而形成的學研集體。這種群體以導師為核心,以相同的科研課題作為載體,是研究生交流和工作最頻繁的集體。[3]在這種以知識為基礎的合作型群體形式中,個人的發展必須依靠群體的共同努力。但是由于個體在這樣的群體中更加關注個人在群體中的角色,自我意識增強,當個人行為占主導地位時,有可能形成對自身的盲目崇拜,從而失去協作精神,導致集體觀念淡漠,產生了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道德觀。
因此,必須利用這種學研集體積極引導研究生個體共同關注群體發展,促使他們形成敢于承擔責任、互相關心幫助、與人為善、共同發展的集體主義觀念。在對研究生開展德育工作時,應積極培養和引導這種非正式群體中的集體主義,幫助他們樹立群體目標意識。如果非正式群體有明確的目標導向,那么對于研究生個體的激勵及規范作用也是很顯著的。他們通過群體目標的實現和集體的成功,來完成個體的自我價值實現。
(四)校園環境育人原則
校園文化的建設是學生們完善知識結構、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重要形式,是活躍學術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規范和激勵行為、鍛煉意志、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動力,是陶冶情操、樹立崇高理想、培養健康審美情緒的重要載體。構筑導向鮮明、學術特征顯著的適合研究生群體的校園文化環境,是有效開展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
基于此,首先應該加強具有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建設價值導向鮮明的校風、教風、學風,開展以知榮辱、樹新風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鮮明、自然、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引導廣大研究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惡、丑,不斷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其次,營造濃厚的以學術活動為載體的研究生成長氛圍。[4]學術性是研究生群體最具特色的特征,學術特征應該成為研究生群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通過開展研究生論壇、學術講座及科技作品大賽、創業大賽等活動,多方面給予研究生刺激,從而使得研究生德育工作不但起作用于“報告里、導師前”,還能時時刻刻反映于研究生日常生活中。
總之,研究生的德育工作,應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理念,并基于研究生的特點,采用與時俱進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方法,創造良好的研究生平等發展、充分發揮才智的校園文化環境,使研究生德育工作在民主、平等、相互學習的雙向互動的氛圍中展開,更好地彰顯研究生這一群體中不同個體的個性,追求研究生德育工作和研究生自身共同發展的雙贏或共贏,培養出品學兼優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馮建軍.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是當前德育走出困境的路標[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922.
[2]鄒惠,劉旭東.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2006(12):2930.
[3]尹發躍.研究生網絡倫理道德現狀及對策探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2):4144.
[4]佟福鎖.論職能部門管理與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系[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4):105108.摘要:針對目前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出現的困境,筆者從研究生德育出現困境的原因及研究生群體特征分析入手,探討了走出德育困境的四原則:內容有效與導向鮮明相結合原則,導師引導育人原則,非正式群體共同進步原則,校園環境育人原則。
關鍵詞:研究生;德育;困境;反思
- 上一篇:工業生產許可證申辦咨詢會講話
- 下一篇:屠宰廠開業慶典賀詞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學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