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的客觀規律論文

時間:2022-09-13 05:38:00

導語:德育工作的客觀規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工作的客觀規律論文

德育是當前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中的一個大課題。隨著全社會對學校德育工作重要性認識的提高,德育地位正在得到改善。根據當前實際,急待解決的是如何使德育工作科學化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如何使德育工作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達到入耳入心,具有很強的有效性。

根據古今中外德育工作的先進理論和改革開放十多年來的積極探索,欲使德育工作科學化,必須注重以下四個方面:

一、明確知、情、意、行內在聯系,重視知、情、意、行教育

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四個方面密切相關,互相影響,協調作用,不可分割。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正是知、情、意、行同時作用、綜合影響的結果。知是道德認識。認識是否正確,關系極為重大。現在由于認識上的誤區,在一些青少年學生中是非顛倒:如視揮霍為慷慨,視節約為吝嗇,視暴躁為直率,視友誼為“哥們義氣”,視尊敬教師為“拍馬”,視反映情況為“出賣朋友”,視庇護錯誤為“忠誠”表現,視破壞公物為“英雄行為”等等。因此,掌握科學知識,增強判斷能力,提高道德認識,乃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前提條件。

情是道德情感,即對某種道德義務所產生的情緒體驗。它是道德認識的具體表現,具有極大的感染力量。在青少年學生中,有的認識較高,但對真偽與美丑,缺乏愛憎的情感;有的情感豐富,但自控能力差,極易沖動,損害言行。實踐表明:情感與理智結合,就能自我控制,產生正確行動;情感與沖動聯系,必將主觀武斷,生惹是非。

意即道德意志。它是在履行道德義務時自覺克服困難的堅強毅力,是人們能否達到一定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有了道德意志,就能不畏險阻,勇往直前,克服困難,實現目的。反之,必將遇難而退,半途而廢,甚至屈服強暴,變節棄義。

行即道德行為。它是人的認識、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現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對人類社會一切基本準則的遵守與實踐。在我國現實社會中,衡量一個人的思想覺悟,不僅聽其言,更要觀其行,看其行為是否高尚,并對人民有益。

實踐表明,道德認識是產生道德情感的前提條件,道德情感又影響著道德認識的一定傾向,道德行為習慣是以認識與情感為指導并在反復練習中逐漸形成的,而道德行為習慣又作用于認識與情感的鞏固與發展。這就是說,學生有了正確的認識,就能作出恰當的判斷,產生愛憎的情感,樹立明確的信念,激發堅強的意志,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優良的行為習慣,又有助于認識的端正,情感的增強,信念的加深,意志的堅定。

學生的身心條件各有差異,品德水平不盡相同,面對差異,貴在因人而教。只有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才能有的放矢。我們必須寓情于理,寓意于行,情理交融,意行結合,促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切實提高教育效率。

二、重視各種有形教育,組織高質量的交往活動

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離不開各種有形的活動交往。學生在參加學習、文體、聽報告,參觀旅游和生產勞動等項活動中,必然產生相應的交往,這些活動和交往,都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影響其思想品德發展方向。在實際工作中,一切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交往,就能使學生追求理想,自強不息,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健康成長。反之,那些無益的活動交往,必然導致學生思想空虛,貪圖享受,缺乏理想,鼠目寸光,甚至誤入歧途,后果難以設想。因此,要十分重視活動交往內容的選擇,做好引導工作,依靠學生集體的力量,達到學生在每一次活動交往中獲取知識,轉化思想,經受教育,提高覺悟的目的。

一切交往活動的成功組織,并使之充分發揮有益的示范教育作用,是同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質分不開的。正如加里寧所說:“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論共產主義教育和教學》第177頁),可見教師具有高尚的品德、淵博的知識,以及感人的表率作用,永遠是組織好交往活動,做好思想工作,提高教育效率的可靠保證。

三、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統一,確保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德育須把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統一。離開了教育的影響和作用,自我教育就難以健康發展;忽視了自我教育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德育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個體自覺進行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活動,是學生自身思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

自我教育與教育相對應,自我教育體現了教育的成效,是教育的一種折射和延續。它具有不同于教育的特性,其地位和作用是教育所不能取代的。首先,自我教育就其形式而言具有個體性,總是與個體的觀念體系及心理活動密不可分的。只有通過自我教育,才能把社會性的教育要求轉化為個體的思想道德素質。其次,在自我教育活動中,個體一分為二。主體自我作用于客體的自我,主客體統一于自我的矛盾發展中。只有通過自我教育,才能使處于客體地位的受教育者逐漸成長為教育者所期望的主體。第三,自我教育是內部的思想轉化活動。無論克服自身的消極因素,還是升華原有的積極因素,都表現為自動性,是內在的辯證否定。只有通過自我教育,教育活動才能與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相適應。公務員之家

四、認清德育的長期性和反復性,始終如一地抓好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工作

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既來自知識的逐漸積累,又來自對客觀實踐的親自體驗,因而必須長期培養,反復提高。比如學生的道德認識,是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學生的道德情感,來自對是非善惡與美丑的不斷認識與體驗。學生的行為習慣,更需長期實踐,持續鍛煉。實踐證明,塑造正確的思想與習慣、不能短期完成,改變錯誤的思想與習慣,往往需較長時間。離開長期教育、反復培養,很難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尤其是我們德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認識、情感、意志、信念和行為習慣,使之對工作具有責任感;對集體、對同志無限關懷和尊重;對祖國、對人民、對科學、對勞動,具有熱愛的情感;對共產黨的領導和對社會主義事業,具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總之,要使把他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的政治態度和科學世界觀。

青少年學生可塑性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不同的思想影響,就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變化。當前,西方種種影響較為突出,一些腐朽的東西,經常侵蝕著學生心靈,他們的思想不可能風平浪靜,而是波浪起伏,有高有低,時好時壞,進退交織。面對學生的思想反復不應悲觀失望,驚慌失措,而要深入調查,關懷體貼,反復教育。魯迅說:對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達”。那種大發雷霆,嚴厲懲辦,灰心喪氣,厭煩學生、斥之為“品質惡劣”不堪造就的態度與做法,只能危害工作,招致惡果。因為暴風驟雨,可能帶來濕潤,但易摧殘幼苗;只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和風細語,耐心疏導,才能滋潤學生的心田,促進幼苗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