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照門下談網絡社會道德構建透析論文

時間:2022-01-03 02:12:00

導語:艷照門下談網絡社會道德構建透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艷照門下談網絡社會道德構建透析論文

論文摘要:網絡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延伸了人類傳統意義上的社會結構模式,拓展了人類活動的空間,為人類帶來了方便快捷。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諸如情感危機、道德失范、人性異化等社會問題。艷照門事件引發對網絡社會道德構建的思考。設想從法律層面和技術層面對網絡社會道德失范源頭進行監控,從網絡社群自我治理人手來重構網絡社會道德。

論文關鍵詞:艷照門網絡社會網絡社會道德

剛剛進人鼠年大門的香港演藝圈明星們,因為某些明星的道德失范與隱私泄密而一片嘩然。本次事件的曝光牽扯演藝圈明星之多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次且案件仍在審理中,香港警方透露可能會牽扯到更多的明星。事件中網絡媒體的大肆報道與炒作,使得網絡社會道德問題再次引起激烈爭論,筆者就此提出幾點有關網絡社會道德構建的設想,期待商榷。

1網絡社會概念及其特征

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興起的主要標志,電子計算機的誕生推動了計算機網絡世界出現,顛覆了傳統社會結構形態,世界被編織成一個“網絡社會”。1984年,美國科幻作家吉布森發表了賽博朋克小說《神經流浪者》)(Neuromacer),文中指出:“網絡空間是成千上萬接人網絡的人產生的交感幻像……這些幻像是來自每個計算機數據庫的數據在人體中再現的結果。這里,吉布森從科幻的視角第一次使用了“網絡”這個名詞。網絡社會是指社會化的賽博空間(cyberspace),是以計算機網絡為載體、與現實社會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人的第二生存空間,即所謂的“虛擬社會”。“人們在這個社會中所面對的世界不是一個由原子所構成的物理世界,而是沒有顏色、重量、長度的比特(bit信息最小單位)所組成的世界。現時代的人既生存在一個現實的社會中,同樣不可避免地也要生存于網絡社會之中。這兩種社會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網絡社會作為一個嶄新的社會形態與以往傳統社會有明顯的區別。首先,網絡社會以高精尖端技術作為建立基礎,以計算機網絡作為載體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傳統社會中的權威在網絡社會中被阻隔,網絡社會成為一個沒有中心的社會。其次,網絡社會是一個自由、開放、沒有疆界的空間。網民間松散的聯系與流動性,決定了現實社會的種種束縛制約在此被擱置。再次,網絡社會是一個虛擬世界,網民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社會身份被打破重組,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虛擬名稱,為網絡社會道德構建設置了障礙。

2網絡社會道德失范與困境

艷照門事件發生后,各種媒體紛紛予以大篇幅報道、轉載。作為信息傳遞最為迅速的網絡媒體自不甘落后在各自網頁醒目位置刊登出相關報道及所謂“證據照片”,一時間各大網站的瀏覽量、點擊率迅速攀升。該事件也成為香港演藝界有史以來最受關注的事件。對該事件,我們是否該冷靜思考呢?僅僅是責備照片中公眾人物的道德失范嗎?是不是也應該思考網絡中行為主體的道德失范行為呢?

2.1網絡信息提供者與瀏覽者的道德失范

在該事件中有兩類網民群體值得關注,一是艷照門事件中的主角們沒有對自己的隱私很好的保護,才使得艷照流傳出來,成為此次道德失范事件的導火索;另一群體就是艷照門事件的助推者—廣大普通網民。在網絡社會中,網絡行為主體廣大網民存在著一方面希望通過網絡信息共享的特點了解與分享心目中偶像、精英們的隱私,另一方面卻又極力主張保護個人隱私的矛盾心理。從道德倫理角度來說,要考慮個人隱私權保護的網絡道德基礎。在現今的網絡世界中,各種免費、簡單、便于操作的偷窺軟件橫行網上,網民可以運用這些軟件偷窺別人電腦中的信息。艷照門事件出來后,網民們爭先恐后地通過各種搜索引擎,下載、欣賞這些照片,甚至與自己的朋友一起分享明星的隱私,這給艷照門的主角們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

首先,由于網絡是個虛擬世界,存在無政府主義、監管不力等問題,因而上網者敢于自我降低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要求,在網上做出與現實社會道德相悖的行為。在社會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于自己的隱私權極為珍惜,不希望自己變成一個透明人呈現在世人面前。但在網絡中由于虛擬身份的掩飾,專門以揭露他人私生活為樂趣的帖子在各種論壇中屢見不鮮。而這些信息的源頭傳播者往往是網絡世界中的高手,他們對道德規范的漠視導致網民集體道德沉淪出現。

其次,現代化通訊手段的出現,縮短了彼此間的距離。網絡出現后,通過幾根光纜把幾大洲都被囊括進一個小小的地球村,徹底改變了時空的界限。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的重大事件都能夠迅速地在網絡上得以報道,網絡信息的傳遞者和瀏覽者跨越了地域界限、民族習慣、宗教信仰的隔閡融入到由網絡構成的全新社會形態中。而目前世界上除了一些基本道德倫理外還并未形成具體、詳細、統一的普世道德觀,因此上線網民在網絡社會中的道德底線就是本民族的道德底線。可是由于網絡社會的無疆界性,本民族的某些風俗習慣也許在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網民眼中就是不道德的而遭到批評和攻擊。

再次,一些別有用心者利用網絡的自由、開放、監管失控這些特點,在網絡上惡意一些失真的言論和別人的隱私信息,以達到低毀、污蔑他人的目的。廣大網民往往沒有弄清是非真相,就受好奇心驅使爭相瀏覽轉載這些信息,這就使幕后黑手得以順利達到自己的目的。

2.2網絡媒體經營者社會責任意識缺乏

首先,網絡社會是以網絡技術作為存在基礎,以網絡為信息交換媒介,以網民為社會分子的。網民具有極大的流動性與不穩定性,而且大多極度反感強權管理。現實社會中的權威無法直接移植到網絡社會中,致使在網絡社會幣難以形成健全的權威管理機制。在這種背景下,網絡中具有較高網絡技術和群體號召力與組織能力的網民就臨時充當起群體管理員,承擔維護群體上線時的社群穩定的責任。這些群體管理員就對群體網民道德產生巨大的影響與支配力。其路徑可以簡單地描述為:網絡管理員道德~影響上線網民道德~形成群體上線網民道德~新網絡事件出現~形成新網絡道德。

其次,網絡社會中主要信息承載者—網站,為了獲得高額的廣告瀏覽量,而對網民的言論、行為疏于管理,有時甚至不惜“以訛傳訛”和“涉黃”來吸引網民的眼球。“艷照門事件”中,國內某些大型網站迅速刊登轉載一些“證據照片”而獲得了高額的點擊率,甚至有的網站開辟專欄專追蹤報道,對事件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通過Google搜索引擎,輸人“艷照門照片”就會輕而易舉得到約有560000項符合艷照門照片的查詢結果,而再通過這些網頁下面的相關鏈接就會找到一些“證據照片”。在這里可以看到,網絡經營商在艷照門事件中獲取了高額利潤,但他們卻忽視了作為媒體的社會責任。

3網絡社會道德的重新構建

虛擬網絡生活游離現實社會,以自我為中心,成了一個公共電子牧場。人們在其中漫無目的地搜尋著自己感興趣的訊息,卸下現實社會中的道德包袱,享受著超脫自我的愉悅。但網絡社會作為現實社會的延伸,必將需要道德規范制約,這種制約機制應該根據網絡行為主體的不同應加以區別對待,而不是如同其他學者所言對網民也應該加強管理。

3.1網絡社會道德失范源頭監控

在網絡信息社會中,網民之間關系的維系不再是現實社會中的血緣、家庭、宗教信仰等,而是由于網民對某一網絡訊息的關注而暫時聚集到一起,網絡媒體經營商在其中發揮了紐帶作用,因此網絡媒體經營商就成為網絡群體形成的源頭。古人曾云“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所以凈化網絡社會道德氛圍首先應該對網絡媒體經營商實施張弛有度的管理,既不能損害公眾的信息知情權,也不能讓網絡社會道德失范行為泛濫。對此可以從法律與技術層面來監控。

在法律層面上,我國相關計算機犯罪法律制定起步晚,而美國在1987年就正式頒布了美國聯邦計算機犯罪法,之后幾乎每隔1--2年就修改一次;日本士1987年對刑法中36項進行了修改,主要補充了利用網絡進行犯罪的制裁措施與量刑標準。我國雖在計算機網絡運行安全方面頒布了不少法規,但多是以草案、要求等形式出現,權威性降低,執行起來困難。互聯網在飛速發展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定滯后,這使國家的信息安全也受到威脅。曾指出:“互聯網是開放的,信息是龐雜多樣的,既有大量進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動、迷信、黃色的內容。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政治工作一個新的重要陣地,國內外敵對勢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們黨和政府爭奪群眾,爭奪青年。我們要研究其特點,采取有力的措施應對這種挑戰。”閉因此,應學習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網絡管理經驗,組織法學專家整理、制定新的網絡安全法律,并開展國際間交流與合作,打擊恐怖勢力的網絡滲透。

從技術層面上看,網絡社會建立的技術基礎主要有:TCP/IP協議(傳輸控制協議和網際協議),WWW(萬維網)、Telnet(遠程登錄協議),FI''''P(文本傳輸協議)等等,正因此可以綜合運用各種網絡技術凈化網絡環境,屏蔽不良信息網站,審查網絡媒體的內容,保護私人信息安全,對某些網站實施登陸身份認證,避免遭到黑客攻擊。新加坡是全球上網率最高的國家,其對于網絡不良信息治理經驗值得借鑒。新加坡政府為了杜絕不良信息對國民的道德產生負面影響,一方面實施互聯網絡管制分類許可證制度,網絡信息提供者與傳播者都必須通過政府的電腦控制中心進行信息中轉傳輸,以達到過濾不良內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國家鼓勵開發各種不良信息過濾軟件,并免費為公共場所用戶和家庭用戶安裝。

3.2網絡社群自我治理

在這塊后現代化電子牧場上,每個網民在理論上擁有廣泛的自由,如果我們仍然將現實社會中的管理模式搬到網絡社會中來是難以奏效的。主要原因有:首先,網民的交流主要是通過人機界面實現的,超越了傳統意義上交流需面對面的特性,所以在網絡社會中權威的力量不是建立在強權的基礎上,而是通過網民群體的共識推選出來的,帶有很濃的民主色彩。其次,在現實社會中,規范的調節建立在相對人的利益調節基礎上,而在網絡社會中,網民自己雖依賴網絡但不是離不開網絡,而且網絡是虛擬的世界,所以網民上網的行為規范不能采用管制的方法加以制約。再次,網絡群體力量不可忽視,據相關調查(截止日期為2006年12月31日)顯示,中國大陸目前有13362萬網民,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占全體網民28.5%。歷史經驗表明所受教育文化程度越高,就意味著對民主的欲望越強烈,所以妄圖通過強權來控制上線網民的道德失范行為是徒勞的。因此,網絡道德的構建基礎應是網絡社群的自治與自我調適,其具體途徑是:網民群體協商與網絡社區自我治理。

在網絡社會中,網民擁有理論上的自主權,網民之間的松散聯系決定了在構建網絡和諧中,網民的共同認同不可或缺。一些在網絡中活躍分子希望能夠在松散聯系基礎上建立起一種“均權式的草根民主”的網絡社區道德系統自治機制,我們可嘗試將其分為:網絡道德認同機制、網絡道德協商機制、網絡道德失范懲罰機制。在網絡道德認同機制中,主要是向新進社群的網民介紹社群里已經存在的道德機制,而這就需要在網絡社群中具有較高網絡操作能力、良好溝通領導能力的,以及具有公正、民主思想的網民義務承擔這一責任。讓新進社群的網民了解社群中的各種已經取得共識的規定,從而使新進網民對社群規范也達成共識,當然新進網民也具有對社群規范提出異議、進行申述的權利。在網絡道德協商機制中主要處理兩類問題:一是對網民的申訴進行公開處理,彰顯網絡道德系統自治機制的透明性;二是對新出現的網絡道德失范事件展開討論,因為舊有的網絡社群道德體系在飛速發展的網絡面前也會顯得蒼白無力,而新的道德規范形成也歸因于出現了新的社會道德失范問題。因此經過民主辯論產生的新道德規范將會具有一定公信力。這些新道德規范由于網民選擇的多樣化也只能是一些基本原則的規范,而不可能是一些具體細節的規范機制。在網絡失范懲罰機制中,主要是對網絡社群中違反社群道德的網民進行公眾制裁,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予以實現諸如:屏蔽發言、禁止發言、扣除社群威望分值,直至逐出社群等處罰。而以上機制的順利運行依賴于網民的參與,取決于網民讓渡一部分自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