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隱性德育工作研究

時間:2022-01-07 09:20:04

導語:高校隱性德育工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隱性德育工作研究

一、隱性德育的認知

隱性德育的傳統載體有校園物質文化載體、制度文化載體、精神文化載體及活動文化載體等,它體現在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全方面的滲透教育。這也就意味著,隱性德育的效果不是立竿見影的、也不是可以通過紙面來輕易考察的,它的效果表現在學生潛意識的方方面面,具有長久的、深遠的持續效果與現實意義。目前,我國多數高校對于隱性德育還缺少正確的認識。長期以來,高校普遍重視顯性德育,大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對隱性德育卻不甚了解,輕視它的作用。實際上,顯性德育有助于學生高效率掌握理論知識,卻不能全面地接觸學生,在某種程度上不能照顧到學生的心理、思想、精神、人格等全方面道德發展,而這些方面恰恰是平日更多地體現在生活中的。

二、以互聯網為載體的隱形德育優勢

網絡文化深受熱愛流行文化的大學生群體的喜愛,是隱性德育效果得到提高的一個優秀載體,并且其具有的諸多文化特點也為德育提供了契機。

(一)師生交流平臺的提供

網絡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其新形式的社交方式。在一個開放的平臺上,人們的現實身份得以模糊,網友與網友間的地位趨于平等,因此社交的方式也與現實社交具有很大的差別,更加開放、更加自由,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比面對面的交流還要更加真實。德育工作者通過網絡平臺,更容易與大學生獲得真誠的交流,淡化二者之間的隔閡,消除學生對德育工作的抵觸情緒,得以真正地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在這個社交平臺中,德育工作者能掌握的范圍更加寬廣,信息的真實性也更加大,便于他們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針對性教育與引導。

(二)隱私的保護性,有利于學生內心情感的宣泄

網絡文化由于其匿名性的特點,大學生可以把自己真實的身份隱藏起來,可以將心靈深處的自我完全釋放出來,向網友傾訴那些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向父母、朋友表達的東西。通過這種傾訴,對于學生的心理壓力是一種有效的緩解,減輕心理負擔,避免了極端事件的發生;同時也有利于他們在發泄后重新冷靜地面對自己,整理自己的心情,得以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去重新面對現實生活。德育工作者應該利用這樣一個契機,通過網絡平臺去傾聽學生的心聲,掌握大學生群體的普遍煩惱、困惑與心理問題,及時給予疏通與引導,更加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三)隱性德育開展的豐富化

網絡發展到進入,已形成了成熟的信息系統,人們只要輸入想要得知的信息,按下搜索,就可以輕易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這些信息不但內容種類豐富,并結合多媒體技術,集圖、文、聲于一體,便于網絡使用者更加直觀地了解事物。同時它的更新速度極快,以其新鮮度吸引人們的眼球。德育工作者利用網絡信息的豐富性,可以將德育內容加以處理于渲染,改變其單一的教育功能,充分展示其魅力,轉化為更貼近學生、更易被學生接受的新鮮形式,使學生產生興趣,自覺自主地去接觸這些內容,這樣不僅使學生更易于接受德育教育,增強了德育工作的實效性,也使學生對德育的一貫刻板印象發生轉變,更加愿意去接受德育課程。

三、結語

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中,信息不能無節制、無序地傳播。高校網絡應在在樹立人文管理、民主管理、和諧管理的理念基礎上,堅持系統管理、創新管理和高校管理的基本原則,發展和完善高校網絡德育環境。實施網絡德育,最重要的是應向德育工作者普及網絡知識,提升其網絡文化素質,著力培養和造就一支既掌握大學生的德育相關知識又精通網絡信息技術的新型德育工作者隊伍。網絡載體作為新型的隱性德育載體,應于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等傳統載體實現雙向互動,更加有助于提高隱性德育的實效性。將校園景觀、物質環境、精神氛圍等德育方法,通過多媒體形式體現在網絡載體之上,既有助于對其教育效果進行總結、盤點、歸類整理,加強隱性德育的整體性效果,也有助于網絡德育陣地與日常生活相關聯,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有助于學生增進對網絡與現實雙方面的深入了解。隱性教育的活動空間和時間的自由性、組織形式的多樣性,與如今網絡文化媒介載體有著諸多的共同點,將二者結合起來,既是網絡文化發展之下的迫切需求,也是隱性德育創新發展的最優選擇。網絡隱性德育具有一種無形的巨大的內驅力,約束、規范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使他們主動積極地認同社會主流思想政治文化,并在日常生活、學習生活網絡生活等各方面體現出來,達到德育的目的;并且這種認同———實踐———認同的網絡德育軌跡形成良性傳播循環,更使得優秀文化得到更大范圍的強化和弘揚。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網絡德育雖然成為了德育的一個發展趨勢,但并不能替代現實德育。應該將網絡隱性德育進行科學的界定,合理掌握網絡隱性德育在大學德育中的位置及其與傳統隱性德育、傳統顯性德育、網絡顯性的與的關系,使它與多種德育方法形成有效互補,這樣才能使大學德育的實踐更加科學合理、富有實效性。

作者:劉建波 單位: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