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工作話語體系研究

時間:2022-03-03 04:54:45

導語:高校德育工作話語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德育工作話語體系研究

摘要:高校德育工作是高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保障,是培養德才兼備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當代大學生是創建和諧社會的生力軍,對于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德育工作應順應學校發展的需要,改進和創新工作方法,積極轉變思路,構建科學的話語體系,融合話語平臺,切實提高大學生德育工作實效。

關鍵詞:轉型發展;高校德育;重要性

一、高校德育工作內容分析

愛因斯坦曾說過:“用專業的教科書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而忽略了人文教育,那么這個人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所以,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專業培養的同時,要加強德育教育,加深對德育真實內涵的理解,分析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這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是高校德育工作創新思維的需要。(一)思想教育。思想教育(ideologicaleducation),狹義指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廣義是對人的其他方面的思想以及觀點產生影響的教育,它也是學校德育的組成部分。中國思想政治教育以整個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發展規律的認識為基礎,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逐步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正確的人生觀;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大學生勇于參加社會實踐的精神和對事物追求實事求是、明辨是非的正確態度,通過實踐獲得閱歷和體驗,使其轉化為觀點和信念;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和實踐潛質,創建良好的社會科學環境,助推大學生掌握人生觀、世界觀的概念;在一定觀點、信念指導下,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形成具體的生活態度和理想。在世界觀領域,高校教育者要做到要求大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要教育學生用唯物辯證法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正確地認識自我和社會的關系,尊重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把參與社會貢獻與體現人生價值相結合,而不是把金錢多少作為衡量人生的價值尺度。同時,要教育學生樹立“社會利益為先、個人利益為后”的思想,正確處理好人生價值觀的核心問題。不僅要使學生能夠掌握哲學思想的精髓,還要讓學生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思想認識水平。(二)政治教育。“政治教育通常是指將社會中一定的政治觀點、思想觀念、道德規范有目的地對成員施加有計劃、有影響且形成一定符合社會需求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質由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所決定,包括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道德觀、法制觀等等,且受教育方針、目的制約,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方向性[1]。”具備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是新時代大學生政治素質的首要標準。理想信念是前進的動力。青年時期是人生中追求理想最關鍵的時期。大學生在這一時期要樹立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在行動中確立正確的人生發展目標。黨的報告提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這就要求高校要提升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認識,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美德,要求大學生具有愛國主義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理論課堂,更要牢固在生活日常。愛國主義是當代大學生的基本人格,這離不開家庭的熏陶、社會的引導和學校的教育。要做到愛國與愛社會主義一致,全方位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格局。(三)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德育、智育、美育等,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養成道德習慣,這是社會成員必備的品質。高校要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道德品質以及善學力行、勇敢堅毅、求實創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品性[2]。良好的道德素養源于高尚的道德觀念。高校大學生首先要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具備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良好的道德風尚來自正確的科學的社會主義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社會主義道德素質要求大學生在處理個人、社會、他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時,首先要考慮到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拒絕損人利己;社會主義道德觀積極倡導集體主義、克己奉公,先大家后小家。倡導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質,既要正確審視社會主義道德的引導,也要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慎獨”精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被重新定義和大力提倡,只有在一切復雜的環境下,真正地做到自律、自省、自警,很好地駕馭自身道德行為,才能保持良好的道德狀態,毫不懈怠,嚴于律己,對道德素養始終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二、加強德育工作是高校發展穩定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德育工作對黨的事業意義重大。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德育工作,《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辦學質量和評估考核的重要指標。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總稱。德育教育則包括家庭德育、學校德育、社會德育等多種形式。德育教育是中國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德育教育有利于推進社會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開展、有利于推進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對大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是廣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及教師所肩負的使命,對學生未來良好的發展將起到奠基作用。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提出,“‘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是我國從幼兒到大學教育的共同使命。大學階段對青年成長成才發揮著重要作用。”的講話高屋建瓴,不僅給我們的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時也指出了德育教育對青年一代成長成才的重要性。(二)高校德育工作是立德樹人的保障。高校要積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以完成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任務,就要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緊密結合學校頂層設計部署,強化學校內涵發展,促進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結合專業特點,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系列育人活動。實現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力倡導并實施“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三全育人機制,這是高等院校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的人才培養任務的根本保證。同時,這也為建設特色鮮明的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力量、道德滋養和文化條件。

三、構建話語體系,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實效

(一)充實科學的話語內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以“內容為王”的理念不斷指引和提升思政教育話語內容的特色與質量。要大力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將其與高校德育工作的全過程相融合,深入講解和闡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這一重大思想的核心內容和創新思路,全方位理解和把握這一重大思想的科學體系脈絡、精神實質、實踐需求。打好學生文化自信的基礎,從而提升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認同。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往心里講、往實里講、往深里講,使學生真正意義上懂得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和人民探索出來的實踐經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是引領時展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風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習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要突出思想引領,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師生頭腦”,教育引導師生筑牢信仰之基,以豐富的思想理論,充實科學的話語內容,加強話語體系建設。(二)構建融合的話語平臺。在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的現代媒介場域中,要守好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話語權就需要著力構建傳統媒介與現代新媒介相融合的平臺,以保障其話語能夠真正抵達學生的內心深處。德育教育是人心和靈魂的教育,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教育,是一個能否成功的教育。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我國從幼兒教育階段就在強調尊老愛幼的美德,強調要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傳統思想品德教育以儒家思想為主流,中華民族在長期的道德教育實踐中,對道德教育規律逐漸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思想理念[4]。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先進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就能充分發揮精神力量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同時,高等教育中德育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樣的人,其中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是首要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會使人有博大的胸襟、遠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5]。在全球信息化、網絡化迅猛發展的急劇變革時代,“互聯網+”、便攜移動端、大數據、云計算的廣泛應用使線上線下互動、虛擬現實一體、時間空間重構,移動互聯媒體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影響日益深刻而且復雜化[6]。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構建起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傳播的新架構,進而讓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進入學生心靈,使學生增強對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92.

[2]馬文卓.高校道德教育的柔性管理實踐研究———以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為例[J].智庫時代,2019,169(1):129-130.

[3]周小李,劉志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親和力的四個著力點[N].光明日報,2019-5-13:06.

[4]邱玥,孔祥慧.儒道德育思想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人民論壇旬刊,2012(14):172-173.

[5]康新應.良好習慣與德育教育[J].學周刊,2013(29):62-62.

[6]何小勇.媒體融合背景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提升[J].東岳論叢,2018(8):39-47.

作者:祝琳琳 單位:呼倫貝爾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