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開展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徑
時間:2022-06-09 09:00:30
導語:高校開展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始終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牢牢把握新時期德育工作目標和要求,堅持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突出新時期德育內容,不斷創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堅持用青年觀引領高校德育工作的高效開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更多“德才兼備、本領過硬”的有為青年。
[關鍵詞]新時期;高校;德育
黨的召開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特別針對青年成長成才工作,在不同場合多次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殷切希望。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對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陣地,高校德育教育在培養人才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運用新的理論、新的方法來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是新時代賦予高校的責任和使命。
一、新時期“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要求
(一)加強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培養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立德樹人是大學的立身之本,是對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這充分體現了立德樹人在高校培養人才中的重要作用,為新時期高校德育教育指明了前進方向和發展目標。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教育甚至關系著國家的興衰,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首先要明確的問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教育問題上要牢牢把握和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因此高校德育要把培養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作為教育目標,聽黨話、跟黨走,積極擁護黨的領導,堅持以服務人民為中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二)堅持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指出,使青年學生勇追中國夢、胸懷愛國心、樹立民族自信是“立德”的關鍵基礎,讓青年學生報效祖國、服務社會、實現人生價值是“樹人”的重要目標。歷史和經驗證明,青年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任何組織和群體不可替代的,但青年在成長過程中仍然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形成的階段,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國際多元文化沖擊,青年學生容易受外來不良因素的影響,高校德育應加強青年價值觀的引導和要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教育廣大青年,培養更多具有堅定政治立場、博大愛國情懷、高尚道德品格的新時期有為青年。
(三)打造新時期素養過硬的教師隊伍
高校能否建立世界一流大學,培養更多杰出青年人才,教師隊伍素質有著重要的影響,關系到這一目標能否順利實現,高校必須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一批思想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強的新時期教師隊伍。近年來,頻頻發生影響惡劣、違背高校師德師風的不良現象,再一次為高等教育敲響了警鐘,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較大影響,教師不僅是授業解惑,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健康,做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因此,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是推進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師必須要認真學習落實教育部有關師德師風的要求,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緊跟時代步伐,將“課程思政”真正貫徹到日常教學工作中。
二、新時期高校德育面臨的現狀
(一)高校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單一
當前,高校在開展德育教育時主要依靠課堂講授為主的教育方式,教師只注重對教學內容的講授,而忽視對學生的教育效果,這種“灌輸式”的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沉悶無趣,使青年學生對德育課程產生抵觸情緒,極大影響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容易造成青年學生“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的負面現象,違背了高校德育最初的教育目標和效果。高校德育教育應該更加重視青年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要讓學生能夠“現身說法”、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增加對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切實增強學生對德育教學內容的“真吸收、真消化、真接納”,讓德育課堂教育真正“活”起來。
(二)高校德育忽視青年學生的主體性
在傳統的高校德育教育過程中,存在著“說教式”“灌輸式”的教育模式,而往往忽視了對學生的教育效果。德育教育應遵循青年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不能以外在的灌輸形式把德育教育束縛在青年學生身上,忽視了青年學生的主體性,使得德育教育產生“適得其反”的不良后果。因此,只關注對青年學生外在行為特征的規范,忽略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和思想狀況,在德育內容和德育方式上都無法達到高校德育的要求,只有站在青年學生的角度,將青年學生作為德育主體性考慮,才能真正使高校德育工作見成效。
(三)高校青年思想道德中的“知行”分離
“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是不同的兩件事。有能力做出道德判斷的人未必愿意去付諸道德實踐;文化素養高的人未必是德行高的人;凡夫俗子倒可能是忠實憨厚的。”由于高校青年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素養,接受知識的速度和能力較強,他們能夠對道德標準和要求進行正確的理解和認識,也知道某些事情怎樣去處理才能符合道德規范,但他們相對中年人來說在思想道德認知水平上仍然不夠成熟,容易在選擇道德觀念時隨波逐流,出現種種偏離道德規范的現象。可以看出,他們在道德認知向道德踐行的轉換中并非水到渠成,存在著知行分離的狀況。這種思想道德“知行”分離的現象對青年學生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也違背了國家對青年培養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一)用青年觀改進高校德育教育方式方法
只有用青年觀不斷完善德育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發揮德育作用,圓滿完成德育任務。一方面,高校作為青年培養的重要基地,在高校德育教育開展過程中,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青年學生思想道德塑造全過程,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青年觀要求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新時代青年標準和要求培養青年,關注青年成長和發展,培養出德才兼備、忠誠擔當的有為青年。另一方面,高校在改進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時,應充分認識德育對青年學子成才的基礎和保障作用。俗話說:沒有高尚品德的人,即使擁有了知識也是一種危險。道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知識的欠缺,但知識很難對道德起到彌補作用,一旦出現道德危機,那么所擁有的知識就有可能淪為一種危險的工具。高校不僅要完善和改進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更應該教育廣大青年自覺認識到“有德”的重要性,從主觀意識上喚起青年學生的“有德”價值取向,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有為青年。
(二)用青年觀轉變高校德育工作者角色
要求黨委政府、共青團、教師、家長要關心青年成長發展,積極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做青年的成長導師和知心朋友。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重視青年學生的主體性,如果仍然依靠傳統管教式、灌輸式教育模式,那么就會造成與青年之間的矛盾和隔閡,無法引導青年在“知、情、意、信、行”的思想道德方面進行有效轉變,對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帶來不利影響。一方面,要關心關愛青年,成為青年學生的知心朋友,以朋友的角色來勉勵他們在生活工作中砥礪奮進。不斷拉近與青年之間的距離,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和關愛,真正使青年工作者和青年之間產生良好的互動效果,不斷促進青年德育工作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要關心關愛青年,成為青年學生的服務者。高校德育工作者在關注學生思想動態的同時,更應該加大服務意識和服務力度,及時發現青年學生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精準幫扶,讓青年學生真正感受到來自學校的“溫度”和“熱度”。
(三)突出新時期青年德育思想內容
青年觀為新時代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實踐方向,更加突出對青年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中國夢教育。一方面,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來武裝青年頭腦。指出:“高校要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認識,教育他們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世界、分析歷史”。高校應積極創新馬克思主義教育方式方法,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來宣傳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占領青年“網絡思想”高地,著力培養一批意志堅定、品格高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幫助青年學生點亮人生智慧、增強干事動力,提高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強青年學生歷史責任感,充分利用國家重大紀念日和重大政治事件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舉辦各類主題教育活動和專題研討活動,拓寬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新途徑新方式,切實增強高校德育的成效。
四、結束語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邁進新時代,對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應緊緊把握新時期德育目標和要求,與新時代同頻共振,不斷加強和改進德育教育方式方法,用青年觀引領高校德育的發展,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目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一批“信念執著、品德高尚、技能突出、素質過硬”的新時期有為青年。
參考文獻:
[1].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N].人民日報,2019-3-19(1).
[2]邢增鑾.自媒體時代下的高校學生網絡德育問題研究[J].傳媒論壇,2018(18):12-13.
[3]魏欣羽.當代馬克思主義德育思想新發展:“立德樹人”德育思想三維探析[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9(3):97-100.
[4]劉殷君,司苗苗.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和路徑研究[J].甘肅高師學報,2019,24(3):83-86.
[5]馬雪梅,劉毅,梁瑜佳.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教育路徑探索[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20(3):57-59.
作者:張彪 單位:徐州工程學院
- 上一篇:智能化計算機安全網絡技術分析
- 下一篇:移情設計理念在兒童陪護的應用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