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改革趨勢論文
時間:2022-05-17 04:30:00
導語:思想政治課改革趨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迫切要求思想政治課深化改革,以培養出既有良好公民品德和馬克思主義常識,又能適應環境變化的人才。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和所面臨的困難,也使教育者產生了改革思想政治課的強烈愿望。
目前的改革有下列特點:
1.一綱多本加速了改革的進程
教學大綱、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以本為本,以綱為綱”是思想政治課多年形成的教學傳統。大綱和教材的任何變化,都會對教學活動產生廣泛的影響。一綱多本,使一些盛市、地區,乃至學校,能更多地從實際出發探索教學改革,無疑給思想政治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這樣的前提下,不僅出現了幾種省市級的版本,而且有的學校也采用了自編教材,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升學考試制約著改革
對于思想政治課納入升學考試科目的利弊是有不同見解的,一種意見認為:不列入升學考試科目,學生就更不重視,教師也就更難教了;另一種意見認為:用升學考試迫使學生學習,是很難達到教育目的的。使思想政治課從升學考試下解脫出來,有助于探索改革,實現教育目的。最近,受出版社之托,編輯《中學思想政治教學文萃》,從有關雜志所載的論文看,初一的改革最為活躍,效果也較好。這和初一的教學內容未納入升學考試有直接關系。然而就其他年級而言,雖也有些改革方面的探索成果,但遠未達到初一的改革水平。致使關于改革部分的文選受到很大局限。
3.思想更為明確,教材力圖創新
國家教委最新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工作的意見》中,明確地指出:“思想政治課是對中學生系統進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的必修課,是中學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這一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性質、地位和主要內容。其中,公民品德教育和以往的文件的規定相比,顯得更為突出。今年三月,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和中學思想政治課教材編寫領導小組成立大會上發表講話時指出:所編教材“是否有新教材的特點,一要表現在新上,二要貼近學生生活,三要反映時代特點。
總之,新教材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可以預料,學科設置目的的進一步明確,教材的進一步改革,會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課改革的深化。
二、關于改革發展趨勢的思考
1.從素質教育看思想政治課改革的發展趨勢--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素質概念現今被人們廣泛地、靈活地使用著,乃至很難形成一個無爭議的定義。因此,人們在各自認定的含義的基礎上使用著素質概念,就象信息論、價值論的研究者對待“信息”和“價值”兩個概念那樣。一般他說,實踐并不等待理論的爭論,但實踐本身又總是需要理論盡可能地提供認識前提。
全國高等教育學研究會,在專家們發表意見的基礎上指出:“素質教育的實質在于促進學生內在身心的發展與人類文化向個體心理品質的內化。”從這一界定中可以看出素質就是指:“內在身心發展”,構建素質的基本途徑是“人類文化向個體心理品質的內化”。在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學生內在身心的發展,就沒有素質教育。思想政治課要促進學生內在身心的發展,需要使學生內化哪些人類文化,必須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嚴格地選擇。教學過程與方法也要符合素質構建的需要。素質教育的要求將對思想政治課的改革產生極深遠的影響。
2.從世界教育發展看思想政治課改革的發展趨勢--具有雙重目的和作用
第39屆國際教育會議提出:“教育的雙重目的和作用:保證全面發展,以及充分培養每個人使其對社會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科技進步作出貢獻。”一方面要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又要使之適應社會需要,并能做出貢獻。
這樣的雙重目的和作用,是通過各科教學實現的。每一學科都應具有雙重目的和雙重作用,不恰當地強調某一重目的和作用,是不利于學生成長的。思想政治課需要進行怎樣的改革,才能具有雙重作用實現雙重目的,這是思想政治課改革所面臨的重大課題。無庸置疑,思想政治課在其發展過程中,在如何使學生適應社會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但在如何使學生個性得到盡可能全面的發展方面,經驗是不足的。取得并完善這方面的經驗,對于推動個體身心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對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即使是對以往的成功經驗,也應剔除它的時代局限,以“三個面向”為指導,從實際出發,使之具有今天的“時代性”。
3.從社會本位和學生本位的矛盾看思想政治課的改革發展趨勢--雙重價值主體社會本位和學生本位有著對立的教育價值取向。
社會本位把社會作為價值主體,一切要從滿足社會需要出發,使學生成為能滿足社會需要的客體。學生本位是把學生作為價值主體,認為教育本身應當滿足學生的需要。這兩種不同的教育價值取向,在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教育主張中充分地體現出來。這兩種對立的價值取向都有自己認定的理由。人是社會的人,因而入必須適應社會,滿足社會需要;社會是人的社會,人的一切社會活動都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具體他說,就是滿足個體需要。對于學生來說,就是滿足其個性發展需要。39屆國際教育會議所提出的雙重目的和作用,也正是這兩種教育價值觀相抗衡的產物。從教育實踐看來,純然的社會本位或純然的學生本位都是片面的。馬克思主義在闡明人的社會性的同時,絲毫沒有忽視個體的發展,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時指出:“由此必然得出一個結論: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物質關系形成他們一切關系的基矗這些物質關系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借以實現的必然形式罷了。”(馬恩選集第四卷第321頁,1972年5月第1版)從哲學角度看,社會和個人在價值關系上是互為主客體的。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在哲學上的失誤,才導致了他們的極端主張。正確把握社會和個體的價值關系,對于克服科學主義、人本主義的片面性,對于深化思想政治課的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也可得出一個結論:既要滿足社會發展需要,也要滿足學生個體發展需要,并將這兩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思想政治課已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趨勢。
4.從一元導向與多元觀點的矛盾看思想政治課改革的發展趨勢--吸收人類文明的精神成果。
無庸諱言,觀念多元化對思想政治課的效果產生很大影響。面對觀念多元化的現實,要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質量,就必須處理好一元導向和觀念多元化的矛盾。任何一種觀念都有其產生的客觀基礎,我們無法簡單地廢除它們。對待多無觀念既不能簡單地排斥,也不能全盤吸收。應通過辯證分析,提取出具有積極意義的方面,作為我們思想教育的資源。無論其發端于我國,還是來自于國外,對于人類的一切文明的精神成果,都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態度對待它。在觀念多元化的現實中,只有開放的教育,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封閉的,守成的教育,無異于自討苦吃。在吸收人類文明的精神成果方面,我們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從上到下形成一個共識:要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學生。用人類文明的精神成果豐富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這是一種已看得見的發展趨勢。
以上幾個方面的因素會形成一種合力,推動思想政治課的發展。教學內容的發展又會導致教學過程的改革,不過教學過程改革的深化還需要教師學習現代教學思想。
- 上一篇:思想政治課復習要點論文
- 下一篇: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論文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