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過程觀芻議論文
時間:2022-05-18 10:06:00
導語:德育過程觀芻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現代德育過程是一種實踐性過程,主體性過程,系統性過程。現今學術界對現代德育過程概念的闡述不多,本文率先從以上三個過程方面作了初步探索,權為引玉之磚。
正文:
德育過程是德育學或德育原理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德育過程論是德育學中的基本理論,對德育過程作理論上的探討不同于我們日常所說的德育工作過程,作為德育學研究對象的德育并不同于我們一般日常意義上的德育,而是更概括、更抽象。由于德育過程涉及到諸如德育目標、內容、方法、途徑等問題,作為研究對象的德育也涉及到這些問題、因此德育過程觀實質上也就是德育觀,但兩者在理論探討的側重點還是不一樣。德育過程是把德育作為一種活動,在展開意義上探討的,顯然只是德育理論的一個層次,由于這一層次對德育實踐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因此也是廣大實踐工作者普遍關心的。一般的德育學著作都在德育過程理論中涉及到德育原則,即是從指導具體德育實踐而言的。
學術界對現代德育、現代德育過程概念的闡釋還不多,由于現代德育實質是培養現代人的德育,我們當今對德育理論的探討實質上也就是在不同層次探討現代德育本質,只是這種探討尚需系統化、科學化。只有在此基礎上,現代德育學體系才能形成,現代德育過程也是如此。
一、現代德育過程是一種實踐過程。
所謂實踐過程,包括兩個含義。其一,必須以實踐觀點審視德育過程;其二,在德育過程中必須遵循實踐性原則。以往,將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等基本原理簡單化、概念化,把德育看作是單純的階級斗爭工具,片面強調德育的政治功能。從某種意義上說,以往的德育過程理論正是建立在這種片面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在德育的目標、內容、功能、本質、途徑上都強調社會政治的需要,隨著思想解放和理論研究的深入,人的主體性問題得到了重視,現代德育過程不僅要強調其受社會制約的一面,還要強調其能動性、創造性的一面。不僅有服務性功能,還有其對人的自我解放、自我發展功能,這兩個方面在實踐上得到統一,實踐是人的本質和活動方式,是物質存在和意識的中介,也即人的實踐活動把人的感性存在和精神活動具體地統一起來。現代德育過程的本質是在實踐基礎上社會思想道德個體化、個體品德社會化的統一過程,現代德育過程的三個要素:教育者、教育內容方法、受教育者,在實踐或活動中相互作用,構成德育過程的內部矛盾運動。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起因于個體自我意識,也不是客觀世界在個體身上的自然投射,而是在實踐活動中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
在具體的德育過程中必須遵循實踐性原則。品德的形成不是思想與知識的直接結果,有了知識并不等于就有了道德。一個人可能有知識、會工作,但同時在道德方面又可能缺乏修養,因此必須強調在行為活動中培養、考察學生的品德,既強調學生道德知識的掌握,更強調其道德行為的踐履,使認識、體驗、踐行結合。
二、現代德育過程是一種主體性過程。
人的主體性是指人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所具有的能動、自主和創造的內在特性,它體現在人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也體現在人對真、善、美等價值目標的不斷追求中。道德作為人的關系、人的活動、人的價值追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充分體現了人的主體性。現代社會賦予并要求人們具有高度發達的主體性,作為培養人的道德的教育實踐在人的主體性形成過程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主體性原則是現代德有的根本原則。所謂現代德育過程的主體性,具體說包括西方面:一是教育者的主體性;二是對受教育者來說,德育過程不僅要為包括人的道德主體在內的一般主體的發展創造條件,而且使學生在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成長為能進行自我教育和獨立進行道德活動的自覺的道德主體。
傳統德育過程根本抹煞學生的主體性。在德育目標上,不顧受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需要,脫離我國人民的整體需要,要求學生都成為“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主義新人;在德育內容上,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對立起來片面強調集體利益本位,強調集體對個人的統制;在德育方法上,強調說教和灌輸,用強制的手段讓學生接受某些道德規范。結果造成受教育者盲目接受道德信條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信念,接受一些“高而大”的道德規范而連基本的社會道德準則都沒有掌握;個人道德選擇和實踐能力大大削弱,在復雜的社會實際面前,要么謹小慎微,循規蹈距,要么無善惡原則,隨波逐流;要么道貌岸然,心靈陰暗;要么對已有的道德信條懷疑、抗拒、叛逆。
現代德育過程造就道德主體。在德育目標上,培養學生高度自覺的道德主體意識和堅定的信念,使其成為自我教育和自我道德實踐的獨立的道德主體,成為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正義感,能維護社會基本倫理原則的公民。在德育內容上,在強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同時,提倡自信、自尊、自立、自強,提倡人的價值、尊嚴、利益、需要以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培養。在德育方法上,講求平等對話、說服疏導、自我評價等尊重學生主體作用的方法。現代德育過程的主體性,要求德育過程在總體運作上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所謂能動性,即不僅強調社會發展的整體需要,還要強調個人追求人生價值、自我實現、自我解放的內在需要,在具體道德教育情境中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所謂自主性即遵守自律性,這就要求強調學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根據學生不同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水平,把道德教育的主動權逐步讓給學生,使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一個有根高的道德教育能力的人,能不斷更新道德觀念,不斷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標。所謂創造性,是指道德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應教育學生敢于打破陳規陋習,具有變革更新道德觀念的能力。
三、現代德育過程是一種系統性過程。
與實踐性和主體性相聯系,現代德育過程還具有系統性,它也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德育過程必須接受系統原理的審視;其二,在德育過程中必須遵循系統性原則。
唯物辯證法有著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和社會實踐基礎,其產生使人們對社會歷史的認識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但是唯物辯證法的提出并不意味著人類認識方法發展進程的結束。隨著現代科學、社會、經濟、政治等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的巨大變化,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得到改變。眾所周知,系統思想植根于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普遍聯系的思想,事物的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就是系統內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統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現代德育過程必須遵循系統辯證思想。
以往的德育理論對德育過程不作結構的分析,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上,只強調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突出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對德育的外部環境關注甚少,或者簡單地認識到德育環境如家庭、社會的影響,沒有分析學校和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影響。
現代德育過程以系統辯證法作為指導,不僅對世界進行物質和精神的劃分,而且從實證的角度,探討事物的結構要素;不僅強調矛盾、斗爭,還強調系統各要素的“協同”,強調“協同”作用構成事物發展的動力;不僅強調內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還強調環境對系統的作用,強調系統只有在開放中才具有生命力。對現代德育過程作結構的分析就是一種系統思維,無論其構成要素或成分有多少,是三因素、四因素、五因素,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必然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是現代德育過程運作的基本媒介,現代德育過程強調雙方共同參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不僅是矛盾對立的,而且是相互作用,雙向影響的。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要充分發揮主體性。強調教育者的主導地位是對的,但更重要的是講求教育者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也即主體性發揮,教育者的主體性發揮大小應當體現在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發揮程度上。現代德育過程不是泛泛地研究作為德育環境的家庭、社會。一方面,德育環境被分得更細,如同輩團體、社區、校園文化等得到關注,特別是由于現代社會處于信息化時代,各種思想、信息相互交織,先進的傳媒打破了以往封閉的國界、域界,使得德育環境日趨復雜。另一方面,強調學校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既看到兩者相一致的一面,把環境作為一種德育資源加以利用,又看到兩者不相一致的一面,講求學校德育對環境的改善;既看到環境對學校的影響,又看到學校對環境的影響,展示著一個更為復雜的運行關系。
在德育過程的本質探討上,不僅強調個體對社會的適應,還包含著社會要適應滿足個體需要,個體與社會之間是雙向適應和改造的互動關系。
- 上一篇:基層法律工作者管理制度
- 下一篇:國土資源局踐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