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德育教育個性化探討
時間:2022-07-08 03:04:44
導語:高中生德育教育個性化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校教育要培養學生具有社會所要求的各方面基本素質,也要使學生的個性在符合社會要求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個性化教育要求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差異,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愛好、能力等不同個性特點因材施教,促使學生能夠綜合、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德育;個性;策略;有效性
高中生是國家發展的未來,其能否健康成長是關系到肩負祖國未來建設使命的大事。[1]學校教育不僅要讓學生獲得靜態的知識,更是教會學生如何去“知”,也就是主動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是靜態的,而“知”是動態的。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作為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必須要將創新能力的培養注入到個性培養中,總之,沒有個性就沒有創新能力,只有讓學生是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才能使得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才能最終達到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在學校教育中不斷探索和發展個性化教育,為國家更好的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就變得尤為重要。
一、個性化教育內涵
(一)個性
個性是指個體在發展生理素質和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通過一定社會、家庭、學校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較穩固而持久的獨特特征的總和”。個性既反映共同性,也反映差異性。教育學中的個性是指人性在個體上的具體反映或者表現。對于當代學生而言,個性既是指其自身上所具有的經常性、穩定性的心理特征,也是指這一群體與其他社會群體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心里特征。當代學生的個性包括:創造力、表現能力、主動性、敢于懷疑、向權威挑戰并提出問題以及具備參與各種活動、交際能力。
(二)個性化教育
個性化教育是在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和發展學生不同的個性心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個性化差異的一種創新教育模式。個性化教育可以讓學生獲得綜合、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達到培養良好個性、矯正不良個性以及最終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的需要,最終實現個性與社會性的統一。所以,個性化教育既要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又要使得學生個性發展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二、制約個性化教育發展的因素
(一)教育體制的制約
多年來,在我國無論是中小學還是高校,在教育教學中,都有統一的課程標準,統一的管理體制,統一的學制,統一的高考模式,甚至于統一的教材,這無形當中使得教學目的過分的強調共性和社會性,學生如生產線上的產品一樣,被一步一步生產出來。許多教師將教學目的簡單的確定為學習好、就業好,而不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綜合的發展為目的。因此,許多學生學習只學老師教的,學校考的,至于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并不在意,久而久之,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絕大多數富有創造個性的學生可能在萌芽時期就被壓制,甚至于被徹底扼殺。個性根本得不到充分的發展。
(二)傳統文化的制約
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使得教育工作者重整體而輕個體,重共性而輕個體,重集成而輕創新。一方面表現為強調集體意識,追求整齊劃一,從而忽視個體意識和獨立人格;另一方面表現為過分強調秩序和規矩,不能挑戰權威,人云亦云,遇到問題時,墨守成規,個體的個性和創造力被抑制甚至于被剝奪。
(三)傳統價值觀制約
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對現代社會乃至現代教育有著深刻的影響,例如中庸思想的一部分表現就是人們常說“槍打出頭鳥”,“外圓內方”,“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學生被教育成在學習、生活過程中不能過分張揚個性,抑制創造能力的發展。
三、個性化教育實施措施與策略
(一)改變教育理念
以往教育過多強調個體的社會屬性,對個性強調不足,教育的教學目的在理念上應該進行適當的調整。前文已經提到教育的目的要強調發展個體的個性和培養其創新能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強調個性并不無組織、無紀律、自由放縱,而是要在明確目的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引導,發展個體的個性。
(二)完善評價機制
我國的教育體制一直以來都是以考試為中心,以分數高低作為評價學生成績好壞的標準。但每個個體具有的能力各不相同,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教師在評價一個學生成績好壞的標準也應相應多樣化。因此,教育的評價機制的構成也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如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法以及評價模式等。評價標準的確立不能僅僅將目光停留在學校學習范圍內,應該注重評價的學生的學習實踐過程和學生未來發展的持續性,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建立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評價內容除了知識記憶和技巧類的內容外,還應包括可以發揮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內容,這些內容并沒有確定的標準答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擴散思維、逆向思維以及求異思維等創新能力。
(三)構建個性化課程體系
隨著人類社會不斷地進步,整個世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政治上的多極化,經濟上的全球化,文化上的多元化,等等都直接沖擊學校德育工作,于是學校德育在環境、任務、內容、對象以及渠道都必須發生改變。[2]在當前高考制度背景下,我國高中學生的德育工作存在著實效性不強的問題,其問題主要表現為表現為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其知行脫節問題嚴重。[3]因此,強化個性化德育課程體系就非常重要,也亟需完成。個性化教育課程體系包括課程內容、課程結構的合理化構建,這對實現知識、能力、素質最優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創造思維的形成以及創新能力。課程設置要加強課程的實踐性,讓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加強課程內容的應用性,既要學習知識結構本身,更要使學生關注知識的產生過程和應用的過程。課程設置要加強課程的可選擇性,因材施教。課程設置要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克服學的封閉性,能夠適應個體個性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增大個學科間的全面綜合運用,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家庭教育之間的結合。綜上所述,高中德育在高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有必要也必須對其加以重視,通過有效的途徑與策略教育好高中生,從而為社會以及國家發展服務。
作者:景佳昕 單位:吉林省四平市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1]卓嘎.淺析高中生德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都市家教月刊,2013(11):198-198.
[2]孫玉惠.高校德育工作中學生個性化培養的調研與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11.
[3]張成友.當前高中德育工作的主要問題及實效性策略[J].現代企業教育,2013(22):241-242.
- 上一篇:中職德育教育路徑研究
- 下一篇:茶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