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德育教育如何突出主體性
時間:2022-10-19 09:08:02
導語:中職德育教育如何突出主體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德育教育”的提倡符合現代社會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在中職教學過程中,“德育教育”突出自身的科學性和內涵性,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性發展,遵循“以人文本”的教學理念,著重關注學生的個性與共性,使學生在教學生活中得到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德育教育的個性化發展是時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必要途徑。對中職學生德育教育模式的現狀提出有效性對策。
[關鍵詞]中職教學;德育教育;主體性
一、前言
中職學生中獨生子女占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學校中備受父母的期望,中職學生又大多處于青春期,心理情況比成年人更復雜一些,學生的消極情緒也普遍存在。從宏觀的角度來講這對學生的成長極為不利,因此,德育教育的普及和重視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德育教育在中職教學目標中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因素,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全面發揮。由于教師和學校不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忽略了學生興趣愛好的激發,獨立人格得不到展現。傳統的教學理念使學生一直處于被支配的地位,由于過于強調教師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管理中通常偏用批評和懲罰的方式,完全疏忽了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導致學生逐漸失去進取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主體性是學生應具備的本質特性,它對客觀事物規律所形成的客觀意識以及對新鮮事物的創造能力具有深遠影響。
二、中職德育教育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性的有效對策
中職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學生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具備良好的思想品質,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接下來,本文將針對如何在中職德育教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進行詳細分析。(一)充分引用政治思想精神的教學方法。中職學生由于年齡和環境的影響,身心發展不夠成熟,對社會價值觀的意識形成也不夠完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時代趨勢,積極宣導“三個代表”“八榮八恥”等思想政治精神,引進課堂、引進學生思想建設目標,輔助學生對是非善惡有明確的判斷力,提升自我解決困難的能力,樹立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質。要想教會學生如何做好人,好人怎么做,就要求學校和教師建立穩固的陣地意識,不斷更新和提升思想理論的建設工作。(二)豐富校園文化風氣。健康的校園風氣對學生的思維、情感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周邊的文化環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德育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建立信息通達的學生思想政治文化教學環境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對學校的輿論進行管理,并營造輕松、健康的學校氛圍,充分利用學校廣播、宣傳欄、多媒體、學生部門等媒介進行德育正能量的傳播,從而開拓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渠道,構建學生思想交流的信息圈,充分營造出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輿論環境。除此之外,學校應定時舉行大型的評比活動,例如:樂于助人獎、三好學生獎、先進集體獎、文明組織獎等內容,以此豐富校園的文化風氣,激發學生積極努力、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三)創新德育教學模式。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十分單一,使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位置,嚴重降低了對學生道德人格的教育質量。因此,創新以學生為主體的道德教學模式刻不容緩,教師在課堂中展示的德育知識不能偏離實際,更不能紙上談兵,應靈活地結合生活案例進行分享,以此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領悟和判斷,從而獲得啟發,并產生實現德育的愿望。除此之外,除了按部就班的上課方式以外,還可嘗試講座式、探究式、提問式等多種教學方式。細節上,課堂中教師應多加入動手、實踐、比賽、討論小組等學習方式讓學生多講話、多互動,而不是一味地單方面灌輸和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突出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師道尊嚴”早已是中國傳統教育文化中總結的精髓,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相互的,是實現“以人為本”的平等關系。構建教師與學生平等的交流平臺,體現了現代教育和諧發展的共融性,教師通過自己的專業技能優勢,實現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存在價值,傾情付出自己的力量引導學生進步發展。因此,尊重學生主體的德育地位,激發學生參與德育活動的主觀能動性,應根據中職生的主體特性開展課程,以此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掌握學生的思想意識。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充分扮演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理應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和教育方向,彰顯正確的價值觀。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達到德育教育的真正目標。
三、結語
總而言之,雖然我們在中職德育教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依舊存在著很多問題,仍需我們不斷改進和創新。要想做好中職德育教育未來的發展,促進中職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好的,但我們愿意不斷嘗試、堅持,取長補短、突破困難,實施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作者:嚴超 單位:江蘇省武進職業教育中心校
參考文獻:
[1]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2]周福軒.教學主體性的真正含義[J].文學教育(下),2007(4).
[3]潘華興.德育教育重在學生主體地位和主體性發展[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09(8).
- 上一篇:技工學校德育教育論文
- 下一篇:互文性理論在大學語文教學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