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德育課程論文3篇
時間:2022-01-28 02:59:22
導語:中職德育課程論文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1.作業目標不明確
甚至有些教師根本沒有目標意識,隨意地要求學生抄寫背誦或是從練習冊中選取練習,即使學生能夠認真地完成作業,也無法達到通過作業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2.作業形式機械單一
教師布置的作業多為抄寫背誦或簡答論述、閱讀理解等傳統形式的書面作業。這種形式的作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卻忽略了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綜合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且這種形式的作業往往都有統一而固定的答案,學生只需要機械抄寫就能夠完成,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性。
3.作業內容脫離生活
教師布置的作業多是選自教材和練習冊,如不注意更新和選擇,難免會出現題目老化、數據過時、內容脫離生活等情況,學生無法通過作業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體會不到作業對生活的指導意義,極大地降低了德育課程的可信度和學生對完成德育課程作業的積極性。
4.作業難度和作業量不合理
教師布置作業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而是把作業無效、低效的原因簡單地歸咎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差、沒有良好的作業習慣等,并根據經驗不斷地減少作業量、降低作業難度。表面上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有所好轉,而事實上這樣的作業根本無法引起學生的重視,也無法達到教學大綱所要求的鞏固知識、訓練能力及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的。
二、中職德育課程有效作業設計應堅持“五性”
1.目標針對性
中職德育課程作業在設計之初就應該有明確的作業目標。目標的確立為作業設計指明了方向,為作業實施中調整和變動提供了參考依據,也為作業評價提供了評判標準。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杜絕隨意性,避免盲目性,要在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以教學內容為指導,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難點,設計明確的指向一定目標的作業。此外,不僅教師要明確作業目標,還要通過作業設計將其目標意圖表現出來,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明確的方向,從而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有的放矢。
2.主體層次性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無論是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提升,都離不開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中職德育課程作業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及不同的學習需求,設計多層次、多梯度的作業,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和空間。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體現在學生是作業的完成人上,還體現在學生對作業的自我設計、規劃和布置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編或自布作業,引導學生參與到作業的全過程中,從而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變“要我做”為“我要做”“我能做”。
3.輕負激趣性
中職生由于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來自于高考的壓力,所以學習行為受情緒的影響很大,很多學生把作業視為負擔,怕做作業、拖拉作業,不是因為作業太多,而是因為他們對作業缺少興趣。“百學趣當先”,中職生尤其如此,因此中職德育課程作業要避免反復抄寫、機械背誦,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實際需求,布置形式多樣的作業,把學生從書本上和課桌前解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作業時間安排上,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精講精練,使學生通過作業當堂完成對教學內容的預習、學習和復習,把課后時間留給學生休閑娛樂或進行其他知識能力的拓展。
4.就業導向性
中職生畢業后即將面臨就業的雙向選擇。為使學生明確職業發展方向,滿足工作崗位要求,獲得用人單位認可,中職德育課程作業設計應以就業為導向,把德育課程作業與職業活動結合起來。教師設計作業要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和未來將要從事職業的特點,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職業要素;還要引導學生走訪相關企業,深入實訓基地,了解企業文化、企業道德行為規范及生產流程,通過作業優化學生對企業、對社會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樹立職業理想,增強職業道德和法制意識。
5.思想教育性
中職德育課程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陣地,是知識與道德、教學與教育、教書與育人的統一。在作業形式上要注重體驗性和實踐性,通過作業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的轉化,從而對社會有所貢獻。另外,教師在作業設計中體現出的敬業精神和嚴謹的態度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可以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為他們今后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董志慧單位:江蘇模特藝術學校
第二篇
一、課程內容體系結構
1.從“四位一體”的關系把握
因為“四位一體”具有整體性,四大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在5個單元中前兩個單元反映的是經濟建設,它在“四位一體”中,表現為“中心”和基礎,經濟建設要為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提供物質保證、物質基礎。第三單元和第四單元反映的是政治建設,強調的是制度保障和政治方向。第五單元是社會建設,同時,文化建設也包含在其中。第五單元的內容說明,文化建設要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提供和諧的社會環境和社群支撐。
2.從中職教育層面方面
第一、二單元的經濟建設部分,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經濟的基礎知識,以便投身于經濟建設;第三、四單元,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政治的基礎知識,以便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第五單元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一些基礎知識,使他們進一步明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人人有責,作為中職生,要為構建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出力。
二、實踐性教學的設計思想及教學組織的目的
1.實踐性教學的設計思想
我們把《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的實踐性教學分為認識性實踐,即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課內實踐)、理解性實踐,即理論思維的拓展(校內課外實踐)和拓展性實踐,即探究性活動(社會實踐)等三個環節,我們稱為“三環節”實踐性教學模式。大家知道,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是基礎,也是根本,這是學生面向社會、面向生活必須掌握的工具和本領。有了這個工具和本領,他們才能夠解釋社會、解釋生活。但是在課程教學中,如果我們只限于這一點肯定是不夠的,還必須啟發學生的思維,這就是我們有時講的發散思維,或者思維拓展。啟發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視野,能夠使他們從某一個知識點引發出對問題的思考,拓展他們對社會、生活的思維,所以,理論思維的拓展是方向。課程教學中的探究性的活動,是學生進行理論思維的實踐性的活動,它具有理論和實際結合的效果。
2.實踐性教學內容組織的目的
實踐性教學內容組織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中職學生通過《經濟政治與社會》課多種方式的學習,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基本觀點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有關知識;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會現象、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從課程的基本理念層面關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從學生要面對經濟現象、政治現象、社會現象入手,要求他們掌握經濟、政治、社會的基礎知識;從課程的基本內容層面旨在提高中職學生認識和參與當代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的重要課程,培養他們參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的能力。從課程性質的認識,使學生真正樹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能夠積極地投身到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當中,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三、實踐性教學的具體內容與效果
1.第一環節:與課堂理論
教學同步,積極開展課內實踐,加強認識性環節以上三個實踐環節的構建,將《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的課堂教學與中職學生的第二課堂的社團活動和第三課堂的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實踐合力機制,使學生不僅從課堂上學到必要的理論與知識,而且也能在實踐中陶冶情感、磨練意志,形成信念,鍛煉行為。
2.實踐性教學設計的特點
中職德育課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教學相比,具有以下特點:(1)主要教學目標在于價值觀念的確立、態度的改變以及正確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方式的形成;(2)強調對學習主體的尊重;(3)在教學內容方面,要完成認知目標,還需要通過情感、行動的經驗來實現;(4)在學習活動的方式方面,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應是重中之重。[3]從以上特點可以看出,中職德育課課程的教學應突出鮮明的實踐性。我們目前的實際情況決定了德育課仍然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為此,本研究就是通過德育課堂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改變傳統的說教、單純的理論教授為主的教學方法,以突顯其實踐性特點。
3.實踐性教學的有效途徑
長期以來,以講授為主的德育課教學由于針對性較弱、教學方式方法簡單而成為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德育課講授式教學也容易以“灌輸”為主、“智育”為主、忽視學生主體地位。雖然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多媒體使用等方面改進,但仍然以“智育”活動為主,主要時間和精力集中在將抽象的理論知識“演繹”成“具體的、易懂的知識”,德育課仍是知識學習和思維訓練為主,較難落實情感態度觀念目標和踐行。德育實踐證明,人的德性的形成與發展不能靠“灌輸”、不是靠外界“給予”的,而是取決于主體自身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依賴于主體的學習和思考,并最終落實在行動上,內化為自身的內在素質。因此,轉變德育課教與學的方式、加強實踐教學成為德育課的必然選擇。對于中職德育課來說,實踐教學方式改革,就是要通過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把德育課教學與學生生活、職業活動相結合,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改變“重理論傳授,輕學生實踐”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構建德育課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踐活動形式相結合的新教學形式。
4.實踐性教學的評價
首先,在考核內容上,既要對基本理論進行考核,也對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及他們的實踐表現進行考核。其次,在考核方式上,重平時、重實踐。再次,考核負責人上,多角色、多層次,由理論課任課教師、班主任、學生參與考核。采用期末考核與平時考核相結合、理論成績考核與實踐考核相結合等綜合考核形式,具體考核方式為:平時成績(考勤及平時作業占20%+課堂實踐10%+德育結合實踐20%)+期末理論考核50%。5.實踐性教學的效果通過以上“三環節”的課程實踐活動,使學生們樹立起正確的消費觀、勞動觀,提高了自身的職業素質,增強了他們創新、誠信、效率、公平等意識,樹立了依法納稅的觀念,提高了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使學生了解他將來所從事的職業活動所處的經濟制度、經濟體制背景以及相關的時代、國際背景,了解了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知識,認同我國的經濟制度和發展經濟的方針政策,增強了他們的規則意識、開放意識、競爭意識、風險意識、增強了參與經濟建設的能力;使學生認同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我國民主政治發展道路,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使學生了解參與政治生活的相關知識和我國的對外政策,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提高了他們參與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使學生了解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和諧文化建設的有關知識,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總要求,懂得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意義,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四、實踐性教學的反思
針對當前中職德育課缺乏有效開展實踐教學的實際,探索將實踐活動引入課堂教學,以實踐活動形式設計和實施德育課教學,改變過去那種單純地以理論講授為主的教學形式,構建德育課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踐活動形式相結合的新教學形式,使德育課實踐教學常態化。通過實踐表明,通過“三環節”德育實踐課程的教學,使德育實踐活動教學成為一種可行的、有效的教學形式。通過實踐性教學,使學生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種情境或事件,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論知識,改變過去那種“重理論傳授,輕學生實踐”的教學方式。同時,通過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把德育課教學與學生生活、職業活動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增強德育課教學的吸引力、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要把實踐活動作為實現德育課教學目標的重要教學形式。實踐性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可以使知識“活化”,可以使學生有了真實體驗,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德育課學習的有趣和有用,可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也可以促進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等等,切實提高德育課教學實效性。因此,我們要把實踐活動作為實現德育課教學目標的重要教學形式。實踐性教學設計和實施的策略、方法有很多,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及時總結提煉。但是,實踐性教學在德育課中的功能發揮不可能立竿見影,因為,要搞好實踐性活動教學,不僅是教學技術問題,還面臨著很多實際問題,如教師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實踐活動資源的欠缺、教師隊伍的素質有待提高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學校領導的支持和教師的奉獻精神。
作者:何紅單位:廣東省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校
第三篇
一、中職德育課程教改依據的原則
以“適應社會,為社會創造價值”這一教學目標為依據,中職德育課程改革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以學生學會生存本領為第一原則。中職德育課程的內容設置和考評設置均應以學生掌握生存本領為第一原則,內容方面應最大程度地貼近與中職生未來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領域,特別是經濟生活領域,教會學生生存的必備能力。第二,以社會對中職生的期望為重要考量。人之所以為人,在于其社會性。每個中職生都要經歷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角色轉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其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教會學生“適應社會,為社會創造價值”。第三,以學校實際教學能力為基礎。學校德育課程的內容設置應充分考慮自身的實際,突出重點和特色。這需要學校對自身的師資力量和課時分配有清晰的認識,從自身的優勢入手,先做好自身擅長的工作,對于暫時條件不足的方面,應持續、穩步地改進工作,防止工作簡單化或只求全面不求細致的情況發生。
二、中職德育課教改模式
在中職德育學科教育模式改革中,我們要加強教師理論的學習,激發其教育創新意識,提高其教育創新的自覺性,使他們能主動地將創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貫徹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
1.活用教材,貼近生活
在中職德育教學中,傳統的教材觀是“以本為本”,而新教材觀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旨。教材是達到目標要求的一種載體,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結合實際對教材進行合理取舍,確立“以校為本”“以生為本”的理念,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應成為轉變教學觀念的首要環節。有人說,教學模式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課程改革的整體推進,這話不無道理。教學模式在空間上的拓展表現為教學與社會、與生活、與實踐的廣泛結合;在內容上的拓展表現為通才教育,就是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學中努力加強各學科之間的廣泛聯系和相互滲透,從而進一步增強教學的綜合性。中職學校的學生之所以對德育課不感興趣,提不起積極性,很重要的原因是覺得理論與現實相距較遠,學生找不到學習的意義所在。因此,德育教師應該靈活地運用教材,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貼近社會,這樣才能夠引發學生學習的欲望。現在的學生思維十分活躍,并不是教師在講臺上講什么他們都能全盤接受。教師應該適應時代的變化,轉變教學模式,抓住教學大綱、教學主題和教學目標,根據教材資料,選取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以及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題材,進行充分挖掘、提煉,有針對性地運用到教學中來。
2.創新教學模式,加強實踐性教學
在中職德育教學中,傳統的教學觀是一種完全封閉式的教學觀,學生被束縛在課堂教學這個狹小的天地里,與日新月異、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相隔絕,與實踐相脫節,與知識更新的速度不相適應,自我封閉,視野狹窄、思路閉塞,抑制了創新能力的發展。開放式教學觀念要通過不斷地反思來完成。反思的方法包括多角度分析、訪談、問卷調查、自述與回憶、他人的參與性觀察等,也可以借助于錄音、錄像等。通過反思這個校本研究的重要環節,教師既能把經驗上升到理論,又能對教學中的不足、失誤進行“診斷”,以便改正,從而達到實踐———反思———提高,再實踐———再反思———再提高的效果。德育課程理論內容很抽象,教學的對象又較為特殊,這就要求教師有靈活多樣的實踐性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學生參與表演等方式,讓學生從枯燥的說教中解脫出來反而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好人好事評選活動,培養學生關心別人的品質;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節儉意識;開展綠色環保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等。
總之,在新形勢下,作為中職德育教學工作者,應該適應社會的變化,將課本知識內容與社會現實相結合,把社會實踐融入課堂教學。特別是對于中職德育這一特殊的課程教學,更需要德育教學工作者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引導學生做社會的棟梁之材。
作者:田相林單位:濮陽市高級技工學校
- 上一篇:自動化技術農業機械論文
- 下一篇:學校德育課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