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活動設計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9 06:40:00
導語:網絡環境活動設計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迅速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使用這一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在實施的過程中,學生對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適應程度以及相關網絡教育環境的組織形式對者提出的環境適應性要求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在網絡環境的大背景下,就如何創設積極有效的適應性學習的活動設計進行。
【關鍵詞】活動設計適應性學習境脈
在現階段的課程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在教學上提出了許多新的看法。特別是在課程教學的活動設計過程方面,基于活動的討論法,法,情景法在教學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關注,特別是情景教學方法,受到了更多課程教師的親睞。在很多的學科教學中,隨著教學網絡環境的額逐步實現,基于問題的教與學情景的活動設計,出現了很多的方式,如基于問題探究的自主學習網絡教學模式,基于網絡情景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等。本文力從適應性學習的角度出發,在網絡環境下創設積極有效的基于網絡環境的教學活動設計方案。
一、活動設計和適應性學習的相關
在設計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過程中,作為環境組成的要素,活動的設計是一個關鍵的過程。因為在環境的設計過程中,作為學習者的個體來說,總是需要參與一些不同的活動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人的認知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需要很多的環境來提供有效的建構場景。因此,學習環境中活動的設計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
活動理論源于康德和黑格爾的古典德國、馬克思的辨證唯物主義和維果斯基、列昂捷夫、魯利亞等俄國心家的文化和社會傳統。活動理論是“一個研究不同形式人類活動的哲學和跨學科的理論框架”(Kuutti,1996),包括同時相互聯系的個人層面和社會層面。Kuutti認為有意識的學習和活動(表現)完全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靠的,活動不能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發生,意識也不能發生于活動境脈之外。活動理論最核心的就是對活動系統地。活動理論本身是一個不斷演化的多種觀點的活動系統(Engestrom,1999)因而,如何用它來確定學習環境中的活動系統也是如此,阿斯莫洛夫(Asmolov,1987)認為,“用活動方法進行的所有調查中充滿著利率是主義的原則”【1】p84。就是說,我們對活動理論及其對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SCLEs)的作用的理解,其發展始終在變化。
作為個體的學習者,在知識認知的過程中,總是自覺的去適應知識固有屬性,從而有效的達成知識的認知,因此,需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去適應新的學習環境。“適應”在心理學上一般指個體調整自己的機體和心理狀態,使之與環境條件的要求相符合,具體由三個部分組成:(1)個體,就是適應的主體;(2)環境(情境),就是個體活動的場所。在具體的過程中環境對個體提出了和社會的要求,同時也是個體實現自己價值的源泉;(3)改變,這是適應的中心環節。包括個體適應變化的環境,也包括個體改變環境以滿足自己的需要,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個體與環境的和諧發展。[2]
適應性,就是個體在具體的環境中,個體為適應環境所表現出來的機體和心理特征。適應性學習,源自AdaptiveLearning。Adaptive,在工程領域常也譯為“自適應”,其詞根是adapt,即“改編、適配”的意思。[3]在學習過程中,個體具有各種各樣的差異性,不僅表現在個人的能力、背景、學習風格、學習目標等具有差異性,另外即使是個體本身,在學習過程中,知識狀態變化也在不斷變化,所以對于作為個體的學習者需要在各種不同的學習活動場景中去適應已有的學習環境,或者創設有效的活動環境,促進學習的有效達成。所以,適應性學習就是指學習者個體主動調整自己的機體和心理狀態與具體的學習環境相符合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傾向,包括學習者個體,學習的環境,互動改變三個部分。
二、網絡環境下學習系統的基本組成分析
與傳統教學環境相比,網路教育環境具有信息資源豐富共享、時空不限、人機優勢互補等特點。[4]網路環境下適應性學習活動的設計,是一個動態的設計過程,我們由必要對現階段的網絡教育環境進行有效的認知,從網絡教育支撐平臺的功能角度出發,分析各功能模塊實施的要素和相關的特性,從而有效的設計適應性的學習活動。
1.現階段網絡教育支撐平臺的功能組成要素分析
網絡教育支撐平臺主要由四個子系統構成。(1)網絡教學支持子系統:主要有支持教師教學的設計功能模塊、網絡課程開發工具、各類教學支持工具;(2)網絡學習支持子系統:是網絡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直接著教學的有效實施。目的在于指導,幫助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果。包括有信息服務、資源服務、人員服務、設施服務等;(3)網絡教育管理子系統:包括有對網絡教育支撐平臺中的使用者管理,對教務的管理,行政信息,對學生學習的管理,學科教學資源管理,對專業、課程、教研的管理,對網絡教育支撐平臺的系統設置與管理等;(4)網絡教育支持工具:各種支持教與學的討論、試驗、評價、檢測等具有教學服務功能的機網絡工具。【5】以上提到的四個方面的要素成分可由Brusilovsky提出的基于WEB的教育系統的四個功能模塊來描述,即內容呈現模塊(呈現教學內容),行為部件模塊(包括學習者完成學習任務的練習,測試,模擬,試驗等),通訊部件模塊(包括支持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通信工具、協作學習工具等),管理部件模塊(支持各種教學管理的功能模塊)四個部分組成。
2.現階段網絡環境下學習系統的不足
網絡教學的組織形式的在我國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度的發展,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現在流行的WEB學習支持系統對學生的學習支持還只是對INTERNET技術標準的簡單應用。跟國外的網絡教學還有很大的差距。很多教育技術領域新提出的教學方法對我們來說還有些陌生,如各種WEBQUES,檔案袋,BLOG教學應用等我們都還在研究應用中。在現在的網絡環境下,我們不斷完善,提供大量、豐富的教學資源,跟前幾年的“有路沒車”比較確實取得了很大的額進步,但同時也出現了新的問題,豐富的教學資源豐富了我們的網絡學習環境,使我們置身于知識的海洋。但有資源不等于就可以教學,面對海量的信息資源,我們現在需要做的額是如何指導學生開展合適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合適的內容,幫助學生附屬、編碼和處理信息,監督學生的學習績效;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和練習給予適當的反饋。從而使學習者能有效的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從網絡環境建構的本身出發,很多的教學網站或者信息資源提供站點,缺乏有效的學習支持系統、指導和交互性,學習材料老化,直接書本搬家,缺少更新,學習內容單一,不能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學習要求,在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中,沒有很好的體現學習者的主體性地位,教學過程中,很多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不能得以有效的實施,導致了很多學習者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時,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目標偏移,在認知知識的過程中出現認知的負載加重、學習孤獨無助等學習問題。從浙江大學首批網上學生308人,至2001年9月僅有70人獲得學士學位,只占23%的數據可以看出,[6]我們的網絡環境需要變通了,在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我們所設計的網絡資源環境要盡量從學習的角度出發考慮,也就是從客體的角度出發設計為學習者服務的網路資源。從學習者主體的角度出發,我們應該加強學習者的適應性活動設計研究,使學習者進行有意義的知識建構。
三、環境下適應性的活動設計
1.網絡環境下個體學習適應性活動設計的變化:學習方式一般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在這種學習中,學生在知識傳遞中所處的位置是知識的接受者。而在發現式學習中,學習內容很多是以的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在此種知識傳遞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方式各有所長,彼此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現階段的網絡化教學中,很多者過多強調知識的系統接受,在知識的傳遞過程中,突出和強調接受于掌握,冷落、忽視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習者的發現于探究,也即學習者適應性的,從而在教學實踐中導致了對學生認識過程的極端處理,使學生認知知識的過程變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而學生作為主體的思維和智力卻沒有得到有效鍛煉,極大程度地阻礙了學生思維的。在網絡資源日趨豐富的新學習環境下,為了有效的發展、培養學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需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生學習的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的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都是在適應網絡環境下提出的新型學習方式。
2.網絡環境下適應性學習活動設計的研究內容:在網絡化進程中,學習者個體表現出來的差異性使非常明顯的,不同的學習方式對應不同的學習者效果也不一樣,因此網絡環境創設的學習功能特征也應該是多樣的。網路環境下的學習系統組成有不同的形式,針對個體學習者來說,需要有不同的適應性支持學習系統。“適應性學習支持系統”(adaptivelearningsystem),是指針對個體學習過程中的差異性(因人、因時)而提供適合個體特征的學習支持的學習系統。本質上是一種個別化的學習支持系統,它能夠提供一個適戶個性化特征的用戶視圖,這種個性化的學習視圖不僅包括個性化的資源而且包括個性化的學習過程和策略”。[3]在網絡環境的適應性活動設計中,主要需要研究以下的問題:從網絡環境適應性引擎設計的角度出發,在網絡教育平臺的結構功能模塊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學習者,提供適應性的導航支持、適應性的內容呈現、適應性測試、適應性幫助等;各種支持適應性學習的結構功能模塊(即各種網絡教學的功能模塊的建構與呈現);資源庫知識的構造(各種學科知識資源庫的準備);用戶模型的表示和用戶建模(更多的是網絡教學的組織形式)。
網絡環境下的適應性學習活動設計從網絡環境適應性引擎出發,把網絡平臺,網絡資源庫,用戶模型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共同構成網絡環境的適應性學習活動的設計。其中功能模塊的四部份的主要任務是,內容呈現模塊呈現詳細的教學內容;行為部件模塊學習練習,測試,模擬,試驗的創設;通訊部件模塊包括支持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進行交流與溝通的通信工具,協作學習工具的準備;管理部件模塊主要是支持各種教學管理的模塊,包括對學生的網絡注冊、記分、收費等。在功能的設計中,主要由教學設計的思想來進行指導,最終目的是設計出適合學習者學習的網絡活動平臺。資源庫的建設方面,主要是海量資源庫的整理,如各種學習專題網站的建設,學科資源庫的建設等,主要目的豐富網絡教學資源。從用戶模型的角度出法,考慮的主要因素有,通過什么樣的學習理論在指導有效的組織學習,也就是學習者作為學習用戶如何進入學習系統,在學習系統中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自適應(學習者適應網絡環境)和他適應(網絡環境適應學習者學習)兩個方面來進行研究,能找到優化的適應性學習活動。
四、網絡環境下適應性學習活動設計需要關注的問題
1、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系統研究學生適應性形成的因素:網絡環境下學習活動設計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學習者,在活動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多關注作為學習者個體的實際學習因素,可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現成的心測試量表,如AAT-學習適應性測試量表進行研究;針對不同學習者個體的訪談加經驗分析發研究,系統分析學習者個體的學習風格對網絡環境活動設計的模塊功能需求,自適應過程中的學習情感需求,找到個體學習的主要影響因素,充分發揮活動理論的指導作用,使整個網絡環境的活動系統設計朝著適應性個體學習方向呈現動態發展的趨勢。
2、關注網路環境模塊建構的動態性,從模塊的適應性角度出發,考慮各個模塊的功能性和動態發展性:模塊是功能呈現的主要表現,在設計過程中,在充分考慮學習適應性的基礎上,應用活動理論的系統動態發展觀(包括教育學,管理,文化,技術等領域的動態影響)來積極建構適應性學習模塊的功能。
【】
[1](美)戴維.H..喬納森主編.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
[2]徐浙寧鄭妙晨.國內學習適應性研究綜述.
[3]李克東.網絡環境下CBE研究的新課題.浙江師范大學講座.2003-10
[4]祝智庭王陸編著.網絡教育應用.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9
[5]武法提編著.網路教育應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6]陳肖生.網絡教育與學習適應性研究綜述.
- 上一篇:質監局計量與認證科上半年工作總結
- 下一篇:質監局創佳評差上半年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