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策略論文
時間:2022-09-14 05:22:00
導語: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本文從時代的特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語文學科的特點等方面闡述了高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結合教育教學的實踐闡述在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德育滲透的幾點做法,以求共同探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網絡時代的到來,多媒體聲色的沖擊使許多學生無法自控以致無法自拔,正義、道德、理智、誠信……早已拋之腦后,自私、任性、叛逆、脆弱……在無限的伸展,一種令人不戰而栗的陰影正籠罩著我們,一種令人膽顫驚心的危機正呑噬著我們,我們的靈魂正在逐步走向墮落、腐化,正義、道德正處在被人遺忘的角落而無法伸張,我們的教育正面臨著極大困境,如何培養和教育青少年一代,使之成為國家的脊梁,成了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思想品德的好壞,不僅影響到社會風氣的好壞,也將影響到國家、民族的前途,但是當我們把目光定格在現在的許多青少年身上時,不禁有點心寒,有點迷惘。現在許多學生能大談周星馳、小燕子,大寫明星的秘史、隱私,而對諾貝爾大獎獲得者竟然一無所知,他們崇拜腰纏萬貫青春亮麗的影視明星,追求自我價值,崇尚名利,而對流落街頭的乞丐卻嗤之以鼻唾之以沬,豪無同情可言。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學校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引起深思,我們的教育怎么了?我們的教學是否有問題?如何構建我們現在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我們知道在學校教育中德育為首,但是許多人往往錯誤地理解為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教師和班主任的事,是學校領導的事。不錯,學校領導、政治教師、班主任應當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但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個人都有教書育人的責任,因此德育不是政治教師、班主任的專利,而是每一個老師都要承擔的一項責任,作為教師,我們都要用熏陶、感染、啟發、誘導的方法將德育融入各科的教學活動中,將道德目標貫穿于家庭、學校和具體的社會生活中去,這是提高學生道德實踐能力的好方法,而不能把學科教學和德育教育相割裂。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言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語文課程標準這一規定不僅明確了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重要意義,而且還特別強調了語文教學中加強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語文教師要特別重視德育滲透。但語文課畢竟有自身的特點,語文課不能等同于政治課和班會課,更不能脫離德育教育而單純地進行知識傳授,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語文知識教學、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緣文釋道,因道解文,激發學生“對善良事物的欽佩感情和對邪惡勢力的不可容忍的態度”(蘇霍姆林斯基語),從而使學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下面筆者試就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機滲透德育教育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語文課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我們知道高中語文課本中大多數文章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有的蘊藏著我們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興旺發達的重要精神支柱的愛國主義精神,有的具有反對剝削、反對壓迫,以解放全人類為已任的共產主義思想,有的表達無私忘我獻身人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則為讀者提供認識世界的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等,都具有認識作用,教育作用。有的課文還富有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積極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有利條件。語文教師如能根據各篇課文的特點,深鉆教材,挖掘課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滲透、交融、同步,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學《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時,其中有兩句話“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引導學生思考:“直的猛士”是不是指四十多個被害的青年?在學生認識到這里是泛指“真正勇猛的革命者”的基礎上,我緊扣文章的思想內容進行點撥:為什么說他們是哀痛者和幸福者?他們為什么而哀痛?又以什么為幸福?通過分析和討論,學生透徹地理解了這兩句話的含義:真正勇猛的革命者充滿了正義感和勇氣,他們不回避黑暗的現實,對反動統治懷著滿腔的仇恨,他們在血腥屠殺面前豪不畏懼,面對犧牲者的鮮血,他們牢記血海深仇,化悲痛為力量,前仆后繼,為推翻黑暗的反動統治而浴血奮戰。他們看到了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為國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悲慘的命運而哀痛,是哀痛者,他們為自己能投身于正義斗爭而幸福,敵人的血腥屠殺嚇不倒他們,他們的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為革命而獻身,是幸福者,“真的猛士”的幸福觀,體現了他們的偉大和崇高,這樣既使學生加深了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又使學生受到了繼承和發揚愛國傳統的教育。
如在教學《項鏈》一課時,我在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時,讓學生討論“應該怎樣評價路瓦栽夫人?”通過討論,大家統一了認識,路瓦栽夫人有資產階級的虛榮心,為“借項鏈出風頭”,一時的歡樂換來了“失項鏈賠項鏈”的十年的辛酸,其悲劇產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社會,她既是資產階級思想的體現者,也是受害者。她有錯誤,我們既要批評她的愛虛榮的庸俗的作風,也要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讓學生懂得資產階級的虛榮心與真正的愛美之心的區別,從而愛到教育。
我們知道課文中有許多古今名人,他們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他們的業績彪炳千秋,永垂史冊。如偉大愛國詩人屈原,那種憂國憂民,為國家衰亡而疾心疾首的愛國情懷,博學多才,剛直不阿的氣質,敢于同邪惡勢力斗爭的憤世疾俗的凜然正氣,都為人們所傾慕和景仰。這樣的英雄,熱愛祖國、忠于祖國、報效祖國的高風亮節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他們的光輝業績和高貴品質是我們后代學習、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教學這些課文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語文能力的培養,在頭腦中樹立起英雄形象,讓這樣的英雄深入學生心中,成為他們追求的真正的“明星”,照亮學生的人生。
我們知道在詩詞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材中的詩詞大都是文質兼優、形神俱佳,思想性和藝術性統一的作品,每一首詩詞都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美妙的天地,都是閃光的人倫、理想、信念、情操的寄托者,它為我們進行德育滲透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引導學生賞析精品或名句,不僅會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潛移默化中孕育一種內在美的氣質,而且也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凈化。如品味“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能激發起學生勇于開拓未來、建功立業的滿懷豪情;品評“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可以認識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以此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總之,教學中如能善于引導學生賞析詩詞,能使學生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層次上受到細雨滋潤、春風沐浴的教育,收到良好的陶冶效果。
二、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訓練是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訓練,是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綜合體現,再者,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一直是強調作品的思想內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高考改卷的老師一般都是將作品的立意、思想作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標準,可見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學中自然應當重視德育教育。在寫作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奮發向上,使他們的思想健康發展。
文為心聲,學生作文是學生世界觀、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鏡子,要學生寫出觀點正確、格調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學中就必須自覺地有計劃地滲透馬列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培養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充分發揮作文教學的特殊功能。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忽視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與新時期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相悖的。
我曾設計一些作文題,如有次我看到雜志上有篇報道,說某記者去采訪一個山區放羊娃,問他放羊干什么?放羊娃說為了賺錢,賺了錢娶媳婦,娶了媳婦生小孩,小孩長大再放羊。對此我先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放羊娃的人生是一個怎樣的人生?人生怎樣才有意義?人活著為了什么?于是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最后我要求學生把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寫成文字上交,這樣的作文課學生喜歡上,也喜歡寫,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有事可寫、有情可抒、有議可發。但教師要善于點撥,這樣對學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無形中引導他們要正確對待自己的人生,人生應該要活的有意義。公務員之家
再如有一次,我選一則材料:當大家都在惋惜地感嘆雷鋒不見了的時候,竟發現美國西點軍校掛出了雷鋒畫像,開展了學雷鋒活動,丟失了的便格外感到珍貴,痛心于雷鋒出國的同時,神州大地又響起了一片“雷鋒回來”的呼喚,這一聲聲的呼喚激起了你怎樣的思緒?請寫一篇《有感于雷鋒回來》。于是學生議論紛紛,我們知道現在的學生對雷鋒是知之甚少,做的更是少之又少,學習雷鋒覺得是過時了,我在分析材料舉了許多社會不文明的現象,要求學生,假設當年的雷鋒還在身邊,我們社會上許多的不文明的現象還在嗎?事實上,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確實也涌現了不少雷鋒式的人物,你了解了多少?要弘揚雷鋒精神,從根本上扭轉社會的不良風氣,只是呼喚能行嗎?經過討論分析,學生理解了時代需要雷鋒,我們不能只是呼喚雷鋒回來,而更重要的是喚醒自己,雷鋒就是你我他,雷鋒就是每個人,只有如此,社會才會進步……
同時作文批改與講評也很是重要,需要語文教師好好探究,這也是對學生德育滲透的一個廣大天地。
三、在言教身教以身作則中滲透德育
葉圣陶先生說過:“身教最為貴,知行不可分”,進行思想教育,教師自己首先要接受課文思想內容的教育,并內化為思想行動,為學生作出榜樣,這樣,學生才覺得老師的話真實可信。作為老師,如果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會失信,這樣的老師,即使能說出大道理也不能說服學生,因此我在教學中地按照師德規范的要求去做,熱愛學生,嚴于律已,嚴謹治學,積極工作,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我從教以來,認真教學,從未曠課,從未說謊,要求學生做的,自已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通過自己的言教、身教,影響學生,用自己的敬業愛生的精神教育學生,學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以上只是我關于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點粗淺認識和做法,總而言之,語文教學德育滲透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這牽涉到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做到知識、能力、覺悟的統一,牽涉到教師熟練地運用教育教學理論正確處理教材及對教學各環節的設計,牽涉到教師如何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不失時機地選取滲透點和教法實施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操作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相信只要語文老師有濃厚的基本功、強烈的責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意識地滲透德育于教學實踐中,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有可能如同“春雨”隨“春風”“潛入”學生的心田,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資料:
1、王義洲《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的做法》(2001年1月20日《中國教育報》)
2、《語文課程標準》(2003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
3、楊四耕《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藝術簡論》(來自網絡:江西省南城一中)
- 上一篇:哲學中介論對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意義論文
- 下一篇: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性哲學闡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