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地域特點綜合實踐論文

時間:2022-05-15 10:07:00

導語:德育地域特點綜合實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地域特點綜合實踐論文

論文關鍵詞:綜合實踐課程;科學實踐;藝術實踐;社區服務;社會實踐

論文摘要:加強各個學科教學的實踐性,既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基礎。綜合實踐活動課需要教師創造性地開展課程,不必拘泥于各個領域劃分所帶來的條條框框,而應該以課程思想為核心,最大限度地體現其設置的目的。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既是課改的創新,也是課改的難點。目前我市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被分成了課時和教學內容相對獨立的三個部分: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綜合實踐活動(僅對應課改綱要中的研究性學習及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下文中的綜合實踐活動也僅指這些內容)。其中信息技術和勞動技術在課改前就已經設置,有現成的教材和比較明確的教學內容。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從2002年唐山市原新區作為課程改革試驗區以來,到唐山市整個地區已經全面推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是個令所有教育工作者都頭疼的問題。這里面固然有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中考科目對其他科目的擠出效應、傳統教學思維的轉變不到位等等,但是,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身的具體實施來看,也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首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系統性和可考查性不夠。

作為一個單獨的課程,研究性學習和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教學目標籠統而抽象,具體教學過程中很難確立系統性的教學體系。只片面強調類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樣的寬泛的教學目標,脫離我們現有的教學實際和教學水平。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無法具體衡量教學的進度、難易度及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不同的教師、學校和地區之間無法就教學效果達成比較一致的標準,從而使得準確的考查無法在一個較大的范圍內實施。

課程的系統性和可考查性是課程存在的基礎,這兩點缺乏的后果就是教師感到課程實施無從下手,教學過程茫然無序。

其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形式主義嚴重。

現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體基本是研究性學習領域。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和認知的方式,但是因為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課程內容沒有系統性,也不具備考查性,從而使得一種學習的方式在我們的課程實施中連續地成為了關注的焦點。如果說學生在課程的起始階段需要了解這種學習方式以便更好地實施課程,這還能讓人理解,可是如果課程教學一貫如此,那就是形式主義了,是為了研究性學習而研究性學習。從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的學校和教師僅僅是在應付視察、評估的時候才開展,因為他們覺得來回重復這種形式實在是沒有必要,而我們的教學實際也根本不可能允許和無視這種浪費的發生。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問題的實質是課程內容。無論是研究性學習還是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都是一種方式,他們要經由具體應用,才能顯示價值,而且其價值的大小也仍然依賴于具體應用,課程內容指的就是這些具體應用。不解決好這個問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無論如何是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知識體系的,并且其目標也應該包括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這樣的體系,而我們現在恰恰就是忽視了這重要的一點,沒有與學生的主體課程緊密聯系,從而也就脫離了占據學生大部分時間的重要課程的學習。當然,我們的本意可能是想將學生從繁重的重點學科的學習中脫離開,專注于諸如創新精神的培養??墒牵覀冋婺軌螂x開像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等這樣的學科知識去談創新,去談素質嗎?畢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必須將現有的學科知識體系適當引入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來,使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真正成為學生將課本知識與周圍世界相聯系的橋梁,激發學生學習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與現有課程緊密聯系,互相促進,只有這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才有希望真正有效地開展起來。

筆者以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按照以下三條主線來安排:

1.科學實踐??茖W實踐可以理解為“我們身邊的科學知識”,即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周圍世界相聯系,甚至通過周圍的世界來學習科學知識,這將會使得平時看上去枯燥無味的科學世界變得生動許多,使得學習也變得輕松而有趣。

科學實踐的基本內容是利用諸如風箏、氣球、指南針、望遠鏡、食鹽等生活物品或者工具進行的成系列的展示科學原理的科技活動。在了解科學原理之外,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物品分類、測量和觀察、周密思考、準確記錄以及正確處理數據等等普遍需要的科學技能。這些科技活動應該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和引人深思的,目的在于介紹科學概念和學習方法的同時,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要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家里、我們的社區、我們的學校,獲取知識可以從身邊開始。

近些年,國內引進的的國外科學實驗教材大多數都生活氣息濃重,深入淺出,重視培養興趣,十分符合科學實踐的要求,此類教材也為數不少,完全可以在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為我所用。這些教材在知識體系上大多數都可以對應我們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學科的教學實際,相輔相成,既適合我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也促進了各個學科的教學。

2.藝術實踐。藝術實踐的形式著重指情景化的戲劇表演、詩歌朗誦和演講評論等。藝術是經過加工提煉的客觀事實。學生可以通過親身體驗不同的藝術形式和內容來加強對社會現實的認知和分析能力。不用說,這些藝術實踐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表達和交流能力也有很大的益處。

藝術本身就是創造力的集合體,即使是同一內容在同一種藝術形式下,也可以得到不同表現。不同的學生在藝術實踐中可以擔當不同的分工,這既可以是內容角色上的分工,也可以是不同工作的分工(比如導演、舞蹈、演奏、服裝、布景等),但都可以表現其對藝術的理解,可以更全面地培養展示學生的才能。

在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學科中包含大量的可以用作藝術實踐的素材和線索。沒有什么比親身體驗更能讓學生提高對這些內容的興趣和理解了,何況這些學科在本身教學中就存在有諸如表演、對話等等具體實踐了。

培養學生參與和實踐的勇氣和信心也是藝術實踐的重要目標,這將為學生在其他領域實踐中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3.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就是將學生從課堂上拉到課堂外,學校外,讓學生通過實際生活獲得體驗與發展。如果科學實踐和藝術實踐都能很好的開展,那么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就將會有一個良好的基礎。這個基礎包括,學生將知識與實際社會生活聯系起來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待社會生活的事實能夠具有批判和分析的能力,以不同形式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分工組織和團結合作的能力等等。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應該是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之后對社會的一次全新視角的接觸,這既是學生知識技能綜合應用的過程,也是學生了解、認識社會,自身正確定位,培養社會責任感和為社會服務的好機會。

在課程指導綱要中,對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內容領域目標、內容主題的維度和內容選擇的基本要求都作了具體的說明。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應該按照要求分階段、分內容、有重點地逐步實施,而不應該隨意安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不僅僅是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只有教學過程安排有序、內容前后聯系,才能使得這種學習變得有章可循。這里并不是反對整合,但是,整合的前提是學生對需要整合的各個部分自身都已清晰明了,否則就會欲速不達。

加強各個學科教學的實踐性,既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重要的目標,也是重要的基礎??v觀專家或者相關文獻提到的國外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基本上都沒有專門的課程,而是建立在原有課程基礎之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學科內的綜合活動。我們之所以建立專門的課程,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學科教學沒有這樣的傳統,也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直接開展是有困難的,畢竟事物的發展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所以在學科安排了綜合課的基礎上,又專門安排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原有課程開展實踐活動進行探索和準備。由此可以看出,利用和促進學科綜合活動的開展,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在要求和基礎。筆者比較贊同這樣的觀點,即促進素質教育全面深入的開展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最終目標,如果素質教育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中都能夠順利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就將完成它的使命。

綜合實踐活動課需要教師創造性地開展課程,不必拘泥于各個領域劃分所帶來的條條框框,而應該以課程思想為核心,最大限度地體現其設置的本來面目。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實踐,不斷地總結經驗和教訓,才能取得課程實施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