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德育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7 10:02:00
導語:幼兒德育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不同時代的要求、特定的教育目標、社會的性質以及社會現實狀況等,決定著德育的內容。德育是培養人格的,這點毫無疑問,但著重發展和培養人格中的什么,則存在不同的看法。
我國傳統的德育,是一種道德性單一發展的模式,即以倫理為核心,以人為載體,把人抽象成為人的道德性,從而規范人的道德性發展目標,并通過一整套道德規范使人實現道德性的發展,這種模式是我國儒學以后各代道德教育的主流。另一種模式是經濟性單一發展模式,其要點是把人的發展變成一種外在的發展過程,所關心的是人的認知能力,而忽略人的內在的道德和精神的發展,把人變成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工具和經濟增長的依附。然而,多少年來,我國德育長期處于不平衡、不穩定狀態,忽而強調德育的政治性,忽而又強調德育的經濟性,未能真正明確德育在個體成長中的應有作用。
我們認為,德育的內容要適應時代的需要。時代的進步向人的發展提出了全面的、綜合的要求,這個全面的、綜合的要求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個人的價值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是適應社會的發展。
然而,在我們傳統的德育中似乎很少提到個人自我價值的發展,而只是一味要求個人的性格或品德等諸方面都必須符合社會的公德,強調倫理對個體的制約性。
在當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的觀念也已隨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即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進步的同時,人們原有的思維方式、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如價值觀、人生觀發生了傾斜,理想信念淡化,過分注重實惠,只重眼前利益,追求物質享受,把個人價值的實現作為人生的唯一目標,把物質待遇的優劣作為衡量一個人有無價值和價值大小的唯一尺度,從而出現了“拜金主義”、“功利主義”、“金錢至上”等不良思想,而把人應該遵守的基本道德置于腦后。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希望藉我國豐富的道德遺產,把傳統的道德價值再以原則的形式加給兒童,也不管適應不適應當前的形勢,把“忠孝”、“本份”、“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干事”等思想灌輸給兒童。誠然,你我們有優良的道德傳統,但現在更重要的不是一味地繼承,而應該賦予其新的內容、新的涵義,即道德價值的現代化。在這一點上,日本做得比較成功。他們將傳統的效忠天皇的精神轉化為效忠企業的精神;將武士道精神轉化為向科技鍥而不舍的進取精神;將傳統文化轉化為合金文化;將急功近利的價值觀轉化為質量第一,服務第一,以優取勝,利益共享的新價值觀,從而推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現代化的進程。我國在這方面有比日本更大的優勢,應該使之發揮出來,讓傳統的道德價值為現代化服務。須知,我們要培養的是社會主義的建設人才,不是夸夸其談者,也不是默守成規的“儒夫子”,所以必須要把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地結合起來。
當然,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在市場經濟這個大轉盤中,幼兒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波及。正如皮亞杰在《兒童道德判斷》一書中指出的,兒童的道德形成是一個由他律到自律的過程。兒童在6歲前,多是他律,慢慢地才形成自律。兒童正是在觀察父母及他人處理日常事務中學會處事的態度和對道德的初步判斷。
綜上所述,現階段在幼兒德育任務的確定中存在著幾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即怎樣使幼兒既繼承優良傳統又具備適應下一世紀社會發展的各種能力?在幼兒道德教育中如何能使他們免受或少受市場經濟中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而培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必備的能力?
事實表明,在實施幼兒德育的過程中,仍有幾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這些情況不僅會對幼兒良好道德觀的形成產生不利的影響,而且也增加了幼兒德育的難度:
其一,在幼兒園,教師對幼兒主體性的認識不夠,或認識不深刻。雖然理論上教師都懂得,在教育中要尊重幼兒主體性,但是,具體到實際當中,有不少教師仍然把自己高高地凌架于幼兒之上,動輒對孩子發號施令,長此以往,不但不可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反而會使幼兒唯唯諾諾,唯命是從,膽小怕事,無一點闖的精神。這樣的性格怎么可能適應當今及未來社會的競爭呢?
其二,在實施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的教育措施欠妥。在家庭中,由于孩子是獨生子,不少家長對孩子的一切采取包辦代替的辦法,理由是,孩子年紀小,應避免出危險;上學的孩子功課重,不能再增加孩子的負擔。這樣做,似乎是愛孩子,其實是在剝奪孩子學習獨立生存的能力,使孩子形成懶惰、不愛動腦子、事事依賴他人的習氣。另外,還使幼兒形成一種觀念,即一切都是現成的,完全可以不費力地得到,使幼兒從小到大毫無競爭意識,如此下去,又如何適應當今和未來的社會?
其三,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不少家長的價值觀、人生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反映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出現了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如,不加選擇地濫用獎罰手段,不恰當地使用物質獎勵等等。一些家長還把金錢觀念直接用在了孩子的身上,如讓孩子完成作業給多少錢,幫父母干一件家務給多少錢,考第幾名給多少錢等等。這樣做的結果是完全混淆了孩子的道德認識,使孩子錯誤地認為金錢就是一切。
這些問題的存在,與當前社會現狀和經濟潮流的影響有著極大的關系,我們不可能完全杜絕。但是,現階段,我們在對幼兒進行德育時,不妨從這些方面多加注意,在傳統做法的基礎上,正面地賦予幼兒德育新的觀念,改革幼兒德育的內容及方法,從注重培養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以及動手、動腦、合作、公平競爭等能力入手,使兒童的身心發展跟上時代改革的步伐,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為此,幼兒德育可否考慮采取以下幾方面的對策:
培養幼兒參與、競爭的能力
要使兒童將來具備競爭能力,就必須從小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品行,培養他們自強、自立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拼搏的勇氣。如讓他們從小鍛煉與伙伴的公平競爭,不輕易放棄目標,以培養幼兒的競爭意識和知難而進的精神。不要將孩子閉塞在小家庭或一個小環境中,“兩耳不聞窗外事”只能培養出呆子、蠢才。
人際關系的指導
未來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各種競爭加劇,人際關系復雜,結果不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以及良好的交往能力,就難以適應未來的生活。因此,教孩子處理好人際關系是很重要的德育內容。再則,在競爭的社會中,合作的精神愈顯可貴,它是關系到一個人事業成敗的關鍵。而現實中,我們的教育在這點上是很薄弱的,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家庭,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加之城市居住環境的改變,家長往往把孩子關在家中,孩子之間從小缺乏合作的機會,合作的精神也就難以培養,孩子所表現出的要么是爭強好勝、任性自私,要么是郁郁寡歡、自甘落后,至而隨波逐流,因而教給孩子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對兒童性格的指導
由于社會競爭加劇,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存在著競爭。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出息,于是對孩子過于嚴格,搞專制,久而久之使孩子孤僻、壓抑、自卑、膽怯、多疑;而一些家長則過分寵孩子,使之妄自尊大、急躁、好沖動、固執等。這些性格都不利于個體走向成功。在這方面,我國教育界及社會各界已給予了重視,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跨世紀中國青少年雛鷹活動”,旨在培養孩子們具有“自學、自護、自理、自強、自律”的能力,這些措施不但把社會進步和發展的要求提了出來,而且結合了傳統的“服務、助人、求真知”等內容。
事物的發展,在于新舊事物的更替和求新的過程。如果一味沿襲傳統事物,則發展必將緩慢,幼兒德育也是這樣。我們教育者有責任去探討在新形勢下如何使德育更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 上一篇:文明禮儀德育教育論文
- 下一篇:遵循德育規律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