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實踐探討論文

時間:2022-05-17 03:31:00

導語:德育教育實踐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教育實踐探討論文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遵循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根據德育工作的總體目標,科學地規劃各教育階段的具體內容、實施途徑和方法。”根據這一要求,近幾年來,我們學校在德育工作中注意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立題進行“養成教育”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養成教育是小學生道德品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追溯我國教育的淵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養正”的思想。蒙以羊正是指德育工作要從小抓起,從早抓起,把“訓養”作為兒童道德習慣形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論述,對后代兒童教育發生了經久不衰的影響。朱熹的“古之教者有小學;有大學……,小學是事……大學是發明此事之理”的著名論斷,一語道破了小學道德教育主要應培養具體的道德行為,大學的道德教育才揭示其道理。明清之際的王夫之闡有“習子童蒙,圣功也”的論點,進一步主張把養成教育作為兒童德育的有效途徑。

本世紀70~80年代,前蘇聯心理學家們根據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系統地研究了小學兒童品德發展的特征,認為小學兒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學校中遵守明確的道德要求、準則和行為規范而形成的。他們強調兒童道德習慣的養成在兒童個性形成與品德發展中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我國著名心理學專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發展心理學》中指出,由于年齡所致,小學生在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道德認識比較膚淺,只知道“應該去做”,但對“為什么這樣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調節向內心自覺發展的特點,“要從道德行為習慣培養入手,這的確是發展小學兒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徑”。在探討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實質時,我們認為思品課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是一門有別于小學其它學科,具有“教養課”的性質,它既不像語文、數學那樣具有明顯的“知識”性,也不具有音體美勞那樣的“技能”性,而是具有養成教育的引“行”性,或是道德認識的啟蒙教材。我們的這一觀點與有的論者近年提出的“思想品德課程是‘修養課’”的論點不謀而合。

二、養成教育應確立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養成內容和行為習慣標準

進行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然涉及到養成教育的基本內容和行為習慣標準。首先是確立養成教育的基本內容。根據我們所掌握的文獻資料,目前我國對養成教育的內容以及分類還沒有成功的經驗。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堅持從實踐出發的原則,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等作為確立養成教育內容的主要依據。經過大家集思廣益,初步歸納出了適合兒童特點需要的10種道德行為習慣,像愛國、守紀、待人、勞動、愛護公物、關心集體、助人、勤儉、刻苦奮發、團結友愛等,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質,諸如誠實、虛心、正直、寬容、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等,這些都是道德教育范圍以內的,也是小學生力所能及的。為了使這些行為能有的放矢地得到落實,我們又根據低、中、高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結合有關的理論,探究尋找兒童行為習慣的最佳發展期,然后把上述行為習慣有效地匹配到不同學段中去。例如,品德發展心理學認為兒童不同范疇的道德行為發展是有別的,在“對人”、“對己”、“對社會”三個方面,對己方面的道德發展較高,對社會方面的道德發展次之,最低的是對人方面的道德行為的發展。對此,我們在匹配過程中,低年級注重對己方面的行為習慣訓練,中、高年級依次配加對社會、對他人的行為習慣內容。像助人、待人、團結友愛等習慣都具有一定的“對他人”的特點,故而匹配時應注重把行為形成的最佳養成期放在高年級。其次是確立養成教育的行為習慣標準,由于人的道德行為習慣不是先天的,而是習得而來的,故此在行為的養成過程中總會表現出一定的行為標準或行為深度。

對此,我們曾進行設問:一種行為習慣在形成過程中表現到何種程度才算達標?行為標準分哪幾級水平?轉繞這一現實問題,我們多次博覽群書,深入到實踐中觀察,經過反復地論證分析,最后將每一行為習慣從程度上分成三級水平:自發、自覺、自動化。自發是出自于個體的本能需要而產生的行為,具有隨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穩定的。自覺是一種沒有外在力量催促的中性行動,但它帶有主觀情感的色彩。自動化是一種不假思索的行為習慣,或者說是一種行為定勢,達到了孔子所謂的“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確立了行為習慣的三個層次之后,我們又盡力做到對同一行為根據學段不同和強化次數的不同分度要求。比如對在車上見到老人后讓座這一禮貌行為,低年極可以達到自發或自覺的程度,中高年級就應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即老人上車后,用不著多想就會主動地給老人讓座。

三、養成教育的關鍵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實施方略

1.構建全方位結構體系德育工作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系統工程,我們建立了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的德育體系,使三者之間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形成合力。從各自分擔的任務看,我們認為學校教育是養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擔著道德認識上的教化,又肩負著行為上的規范訓練,同時還接納學生的行為評價。

對于家庭中的養成教育,我們著重強調環境熏陶,重視父母用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兒童、教化兒童,以達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會教育則特別強調為學生創造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有意義的實踐中循序漸進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建立起宏觀結果框架的同時,我們又從微觀上想問題,尤其是對學校教育,我們也找到了三結合的教育關系,那就是在校長統一領導下的政教處、教導處、少先隊。這三者之間除具有互相聯系、互相補充的關系之外,各自還都有獨立聯系的線索。政教處對內可直接管理班主任,對外我們規定與家庭教育接軌;少先隊對內有各中隊輔導員屬于直轄的對象,對外讓它與社會教育直接掛鉤;教導處的主要管理對象為各任科教師。宏觀與微觀結合,自然形成了一個雙重正三角形關系的養成教育結構體系。

2.制定雙元制實施制度所謂雙元制制度,即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分別給學生制定出系列性的養成規范,給實施單位或教師制定出落實養成計劃的管理職責、制度等。我們在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制度的落實是養成計劃具體付諸于實踐的有效措施,或者說,制度是使認識轉化為實踐的有效保證。這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如果沒有合理的,得到徹底實行的制度,沒有行為范圍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語言都彌補不了這種缺陷,制度越嚴格、越明確,它就越能形成內部的動力定型,這是形成技巧與習慣的基矗”正是出于這一考慮,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曾圍繞養成教育的系列性內容先后制定了《萊州鎮中心小學小學生一日常規》、《萊州鎮中心小學文明學生標準》、《萊州鎮中心小學文明班極標準》等,學校制定了《萊州鎮中心小學德育工作綱要》、《養成教育實施條例》、《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等。雙元制如同兩條軌,并行不悖,學生教育有方向,教師執行有動力。與此同時,雙元制還能起到禁于未發的作用,具體明確的各種規范、守則、制度,還可收到防微杜漸,防患未然的效果。

3.設計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實踐是人們認識的基礎和源泉,更是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這不僅因為道德行為必須在實踐中得到體現,也因為只有在實踐中經過反復的練習、鍛煉和鞏固,才能使道德行為成為自然的、一貫的、穩定的行為習慣。鑒于此,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盡力為學生創造、設計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的德育生活充滿七彩陽光。實施過程中,我們既注意從不同的渠道設計活動,又重視從不同性質的養成內容方面設計活動。比如在社會教育活動中,我們組織學生成立了“雕塑公園護園小組”、“軍休所紅領巾大院”、“爭磊集團實踐基地”、“南關市場講文明講衛生宣傳小組”等等,圍繞愛國主義教育,我們開展的升旗儀式、我最敬仰的愛國主義影片觀后感、紅領巾廣播站、重大節日頌祖國、春游等,都為學生開辟了實踐的天地,創造了熏陶的氛圍,提供了教養機會,錘煉了道德行為。

4.注重多角度因村施教人們一直把因村施教作為智育中的原則和方法,其實它同樣適用于德育工作。我國古代荀況在他的沉氣、養心藝術中,就非常主張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來實施德育,且對后代的影響極大。我們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也非常重視個性方面的因村施教。我們責成班主任要根據學生不同性格類型,加強揚其長補其短的訓練。比如,對于倔強剛強的,要注意養成柔順調和的品質;對于個性內向的人,注意形成豁達開朗的性格;對于氣量狹小的,遇事就煩悉的,要注意開闊其胸懷;對于沒有學習志向,把學習看成是給老師和家長學的,要注意樹六其遠大理想……。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村施教外,我們還注意特殊家庭學生行為習慣的因材施教。例如,對于近幾年來,社會上一些“大款”的孩子,家庭往往給予孩子過多的溺愛,學生花起錢來如流水,勤儉節約習慣極差;再如,受不良思潮的侵襲,目前社會上的離婚率越來越高,生長在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家境是極其不理想的,他們不僅失去了父母的嚴教,而且整天遇到的不是父母的痛哭流涕,就是痛罵,更或許是皮肉難以忍受的痛打,長此以往,學生很可能染上惡習……。對于上述種種類型,學校都非常重視,分別建立了特殊家庭學生檔案,并采取一些特殊補救的措施,進行因材施教。

5.建立立體式評價模式加強養成教育過程中的管理與評價,不僅可以優化養成教育的方法體系,更能促進養成教育的深入開展。從評價的內容上,我們根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編制了《小學生道德行為習慣評價細則》,對常見的道德行為習慣分類別編制了指標體系;從評價的時間上,我們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每日一對照,每周一小結,每月一評比,每學期一表彰的作法;從評價的方式上則采取自評、他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比如,我們設立的“日常行為監督崗”旨在強調他評,紅領巾廣播站設立的“自律信箱”目的又在于自評。這樣,評價內容、評價過程、評價方式相結合,自然就形成了一種立體式評價模式。

四、開展養成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果及體會辛勤的汗水換來豐收的果實。

學校自開展養成教育以來,學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行為習慣越來越趨向規范。禮儀的教誨,使孩子們心靈上早已深深地烙下了文明禮貌的烙印,行隊禮、見人問好、尊老愛幼已成為孩子們的自動化習慣。道德的熏陶,使孩子們能夠據章就矩地生活和學習。幾年來,我校近1200名學生沒有任何違法犯罪的行為。助人的思想,孩子們已把它作為一種高尚的美德,獻愛心活動中,全校為災區人民捐款3000余元,衣物近1000件,學雷鋒小組已達80多個……。近年來,我校先后有40多名學生獲地級以上德育活動獎勵,我們的德育經驗經常在地級以上刊物上報道。少先隊曾多次獲得上級組織的多種德育活動獎狀、獎杯、錦旗,學校多次被評為縣以上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多次受到上級領導的表揚。

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小學段的道德教育,教學生“明理”固然重要,但是,重心要放在“導行”上。正如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應該盡可能地培養有崇高的道德愿望和個人對道德理想的向往而產生的道德行為———這是少年兒童教育的金科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