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家庭美德視域下的中學德育論文

時間:2022-09-28 04:51:36

導語:傳統家庭美德視域下的中學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家庭美德視域下的中學德育論文

1中學德育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家長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存在偏差。部分家長重智育,輕德育,家庭教育重心偏離,本末倒置;重視物質滿足和技能培養,輕視人文關懷和思想教育;重言傳,但方法簡單粗暴,輕身教,且不能率先示范。傳統家庭美德對于引導青少年處理與家人、師生、同學關系,甚至將來組成家庭后處理夫妻、子女關系,進入社會處理人際關系等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結合時代背景以及中學生心理特征,繼承傳統家庭美德的優良基因,構建傳統家庭美德在中學德育的實現路徑。

2傳統家庭美德的優良基因

2.1人倫要求

我國傳統家庭美德規定最基本的人倫要求,強調人的權利和義務。傳統家庭美德規定了父子有親、夫妻和睦、兄友弟親、朋友有信,規定了父母、妻子、孩子、兄弟姐妹、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就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家庭和睦以及改善人際關系。現代家庭結構日益核心化,孩子成為家庭主導。長輩的溺愛養成了孩子任性、嬌蠻、自私自利的性格。有些中學生在校是遵守紀律的好學生,回家卻成為“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無視父母沉重的家庭負擔。父母不能滿足自己要求時,耍小性子,或以不理智行為對抗。因此,在中學德育中,需要進行傳統家庭美德的“孝道”教育。讓孩子了解父母養育自己的不易,主動承擔孝敬父母的責任。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分享、助人為樂的精神,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因為一些小事發生爭吵。傳統家庭美德的“朋友有信”、“兄友弟愛”等內容對獨生子女處理與同齡人的關系提供了借鑒。

2.2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要求人們熱愛勞動,勤奮努力;節制物質欲望,簡樸生活。當代青少年攀比現象嚴重,重視物質追求,非名牌不穿,非名牌不用。甚至有些青少年將大量的精力和金錢花費在了虛擬的網絡游戲中,追尋網絡游戲帶來的滿足感。部分青少年好逸惡勞,只是一味地向父母索取。因此,應在青少年中進行“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教育,提倡艱苦奮斗,要求青少年保持勤儉本色,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價值觀、勞動觀。

2.3家國一體

儒家強調人生在世,要以“立德”為本,而“立德”要以“孝”為本。在家為“孝”,在國為“忠”。以“孝”促“忠”,以“齊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環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古代“家國一體”的思想蘊涵著強烈愛國熱情、報國之志和民族氣節,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思想重要組成部分。部分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協作精神差。在筆者擔任實習班主任期間,學校召開運動會,報名學生寥寥無幾。追問原因,學生認為,參加運動會太累,學校不會給予物質獎勵,不劃算。因此,將“家國一體”思想融入中學德育,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

3中學德育中凸顯傳統家庭美德

3.1升華傳統德育精神,豐富學校德育內容

第一,繼承“孝”的美德。“孝”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學校的“孝道”教育不同于傳統的“愚孝”,它不僅要求子女要孝敬父母,也要求父母尊重孩子的權利。同時,學校也要與家長積極溝通交流,向家長灌輸“民主”的觀念,引導父母積極與孩子交流溝通,尊重孩子選擇。第二,培養自主、自立、自強精神。“自主、自立、自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青少年立足于現代社會的基本素質。我國中學生獨立自主意識淡薄,自立能力差,依賴性強。同時,家長對孩子干涉過多。因此,在學校德育中要積極培養孩子“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活動,鍛煉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第三,繼承弘揚勤儉美德。部分中學生鋪張浪費、攀比心理比較嚴重。在中學德育中貫徹勤勞簡樸、艱苦奮斗等傳統美德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父母的不易,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消費觀以及人生觀。第四,加強責任感教育。當代中學生在為人處世方面,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作為衡量標準,部分中學生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淡薄,傳統家庭道德中“家國一體”的思想,滲透著濃厚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在中學德育中加強傳統家庭道德教育中“家國一體”思想,增強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

3.2拓展德育陣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傳統家庭美德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礎,也是中學德育的主要途徑,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可將傳統家庭美德精華滲透到各學科內容中,從而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教師在組織德育的過程中,要以教材內容作為切入點,將學科教學與中學德育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有意識的誘導,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從政治、思想、道德、法紀、心理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同時,要增強教師德育觀念,強調學校教職工人人都是德育教育者,以身作則,將德育落到實處。

3.3組織學生實踐活動,發揮校園文化的德育作用

借助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可以更有效地傳承傳統家庭美德。舉行家庭德育主題演講,讓同學自主準備,學生在準備內容過程中學到大量的傳統家庭德育方面的知識,在演講過程中明辨是非。也可以用文藝表演、黑板報的形式宣傳傳統家庭美德。這些形式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觀察、感受、學習,使中學生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家庭美德。在價值多元背景下,依據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為實現對青少年正確引導,在中學開設哲學和心理學的選修課、建立心理咨詢室,讓科班出身教師擔任心理咨詢室的教師,服務于青少年。

3.4加強家校合作,形成德育統一陣線

教師通過家訪,與家長積極溝通交流,向家長說明學校的教育理念、規章制度、教學情況以及學生在校的情況。同時了解家長的教育理念,指出家長教育理念中不恰當的部分,并提供意見予以參考。與家長形成統一戰線,共同做好中學德育教育工作。面對家長教育方式不當、教育理念的偏差以及自身道德素質不高等現象,學校可以通過開辦“家長學校”等途徑,提高家長的素質,改變家長的教育方式,轉變家長教育理念。學校定期開展“親子活動”,讓家長充分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并配合學校一起做好工作。比如,新生入學、畢業典禮邀請家長一起參與;“六一”、國慶、元旦等節日舉辦的慶祝和文娛活動,也可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共同合作,組織一些有意義的小游戲,體現“親子互動”、家校結合,對優勝的家庭給予獎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作者:張敏單位:東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