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初中德育取向及路徑選擇
時間:2022-08-13 08:24:12
導語:“互聯網+”初中德育取向及路徑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問題提出與研究現狀
在“中國知網”上,以篇名“德育滲透”與“網絡德育”進行模糊檢索,在2013-2017年間,可分別獲得期刊文章2576篇與1218篇,可見,不管是德育滲透還是網絡德育,都是國內許多專家學者或德育工作者研究的高頻詞匯。但如果選擇文獻分類目錄為“哲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檢索條件為“主題”類別,以“網絡德育”詞頻并含“滲透”詞頻再進行精確檢索,在2013-2017年間,僅獲得期刊文章16篇,其中,以高校為研究背景的有9篇,以學科滲透為研究背景的有3篇。可見,如將“德育滲透”與“網絡德育”進行合并研究,既有時代意義又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與空間。德育,作為人格教育、人性提升和精神建構的一種人類重大的社會實踐活動方式,其主要表現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兩方面,而隱性教育形式則主要表現為德育的滲透。從與德育載體論關系出發來界定德育滲透理論,即指教育者的意圖通過載體對被教育者的一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它通過借助載體、建構氛圍去感染、陶冶教育對象。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德育滲透載體包含環境、學科、教師、管理、新聞媒介六大方面,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新聞媒介載體具有傳遞迅速、覆蓋面廣、滲透力強的特點,更為人們接受且行之有效。從與德育灌輸論關系出發來界定德育滲透理論,即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形式與空泛說教,而應借助科學方法將德育有關內容與具體知識糅合在一起,創設一定的情景環境,在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與優良品質。此外,還有學者從教育模式,以及從學科教學等方面出發來界定德育滲透理論等,可謂百家爭鳴。但總體而言,德育滲透理論應包含三個內容,這基本已經形成共識:一是一種方法、途徑或原則,核心就是“不知不覺”;二是有載體;三是豐富了傳統德育,拓展了德育時空。在現實教育中,初中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初期與性格叛逆期,不善交往與表達,對外界敏感,尤其是對互聯網信息與自媒體極富好奇心,學習能力強,其性格特點與行為特征都說明“互聯網+”德育滲透研究具有廣闊的空間,也必將取得顯著效果。
二、“互聯網+”初中德育滲透新取向
1.德育實踐范圍:從現實世界延伸至虛實交織“互聯網+”德育,融合了“真實+虛擬”,整合了“一般道德社會+虛擬網絡道德世界”,構建了一種順應時代潮流的新型德育模式。有別于傳統德育,“互聯網+”所創設的虛擬場域更為寬廣、更加復雜,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虛擬場域將繼續呈現出波浪式多時空向度擴展,生活其中的初中生將有更寬廣的時空維度、更便捷的知識素材、更個性的表達手段去傳遞訊息、表露情感、闡述觀點以及碰撞思維。當然,這種虛擬場域所呈現的信息并不都是規范、正面、健康向上的,其中也充斥著各類消極、迷幻、失范的有害信息,對此要學會辨別、有所取舍,而這正需要德育工作者在現實世界加強引導,做好“鋪軌”,時刻防范初中生認識錯位,甚至人格扭曲。2.德育主體身份:從教師傳授延伸至師生共育在傳統教育中,教師通過自身學習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教育資源與德育知識,相較于其它任何人或組織,只有教師堪當德育重任,是德育中的主體。而在“互聯網+”時代,德育主體不再以師為尊,相反,學生作為主體的地位逐漸上升,師生關系也不再受限于“師傳生受”的傳統模式,互聯網信息的豐富性與新穎性、網絡德育的多元性與動態性、網絡傳播的開放性與靈活性等,都在學生面前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新新世界,學生主體對于道德素養和道德能力養成的重要價值逐步確立,學生從德育的“接受者”正逐步走向“挑選者”。當然,德育主體從原先的以教師為主轉向以學生為主,并不能說明教師德育從此可以退出歷史舞臺,德育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共謀事業,兩者缺一不可。“互聯網+”德育,使學生的自主性凸顯,學生可借助互聯網習得道德,并于現實中顯現。但學生在“自育”的同時也離不開“他育”的引導,“自育”不加引導與規范則容易走偏,甚至誤入迷途,教師“他育”是“指路明燈”,其引導與啟發作用也不可小覷,故“互聯網+”德育,則更應強調師生共育。3.德育手段方式:從理性教育延伸至情感交互一直以來,傳統社會都把理性作為判斷道德的唯一尺度,在引導學生追求道德崇高理想的同時,都忽視了生活世界的道德的豐富性,忽視了學生置身社會生活之中所獲得的樂趣,這樣的道德教育很容易被退化成為一種機械的、單調的道德知識傳授與行為訓練模式,這種以犧牲心靈自由成長而達到某種抽象、僵化的道德目標的道德教育,是違反了道德精神的道德教育。應該說,生活中理性與感性相互交織,既要有理性的總結、提升與“質的飛躍”,又要有感性體驗、陶冶與“量的積累”。感性活動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和承載物,脫離感性談理性,只能是空中樓閣,是無源之水。因此,在初中德育過程中,不能為德育而德育,還得讓學生接觸到德育工作賴以生存的土壤,而這土壤,就是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網絡生活就是我們生活的重要部分。4.德育目標內容:從傳統價值延伸至現代共融傳統社會中,人們對善惡是非、道德倫理所形成的一致性評價標準在如今網絡社會不再同步,兩者正分別呈不同的向上拋物線進行同向運動。網絡文化促使中西文化的交流在新的時空展開,文化的開放態勢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它造成了現實道德標準的多元化與道德評價的多向性,同一事物由同一群體或個體從不同角度進行評判,所得出的結果可能不同甚至大相徑庭,這必將影響到新時代的學生,具體體現為:一方面,學生對其遇到的一些事物的道德寬容度增大,善惡分界線模糊;另一方面,其個人主體意識開始彰顯,個人價值、民主與自由訴求要求得到社會關注等。但即使如此,“互聯網+”時代,將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多元化價值觀完全割裂開來也并不可取,“互聯網+”更需要呼吁融合,傳統價值觀對現代多元價值觀所帶來的負面、消極影響還可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現代多元價值觀又拓展了傳統價值體系,兩者相輔相成。
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師范大學數理信息學院黎加厚教授認為,“社會網絡化、信息化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讓學生離開網絡是不現實的,也是錯誤的。而信息時代的德育創新,應著力引領學生充分利用信息化環境促進自身的健康發展。”可見,如何利用網絡社會助力初中德育已變得愈發緊迫與重要。1.生活化而非書面化———基于社會學角度。根據社會學理論,人的社會化對其個體而言也是一種內化活動,即經過日常生活,把外界事物,通過自己不斷地學習實踐,轉變為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規范的過程,而德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就指出,“生活即教育”,社會生活大環境對于學習者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活動的客觀存在,而這里的“教育”與德育一脈相連。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影響生活,重塑百業,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網絡即生活”,網絡德育不再是線下德育的補充,而應理解為網絡時代的德育。傳統德育單一的呆板的書面化的教育方式受了極大沖擊,在現今“無網不成生活”的社會背景下,德育主體無一例外都身處其中,脫離網絡生活講德育以及死抱書面教條講德育都是不可想象的。2.碎片化而非陣地化———基于建構學角度。建構學,即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其核心思想可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其重要思想就是認為知識是碎片化的,零散的,是通過學習者的個體主動性而予以內化吸收并完成學習,這無疑與網絡德育境況不謀而合。在網絡海量的信息里,包含著無盡的德育素材,它們透過某個圖片、視頻、某段文字或新聞事件,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生不自覺無意識的情況下,緩慢而切實地影響了其思想與情感,隨著學生年齡與知識的增長,進而形成個人特有的道德品質。這與傳統德育采取的課堂集中灌輸,高密度頭腦風暴,陣地戰式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3.立體化而非單一化———基于教育學角度。教育學主要研究如何科學教育,其重要內容就是強調科學的教育模式。在網絡社會,傳統的以教育者為主體的單向傳播模式已發生變化,各種各樣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訴求既紛繁雜陳又生活活潑,呈現出立體化多元文化結構,拓寬了德育工作的渠道,這有助于澄清價值,更新觀念,為學生理解與深層次把握各種道德觀念提供了很好地幫助,對學生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內在驅動力,同時也對傳統德育的保守性與單一化提出了挑戰。對于學校德育工作者來說,不能再采取單一的教育模式,而是要與學生共同進步,利用網絡資源,構筑立體化的教育模式,學習借鑒新方法新途徑來創新德育形式,讓互聯網豐富的資源擴展學校的德育內涵,在思想政治課、各學科課堂教育、社會實踐和科學實驗活動的基礎上開辟新的德育途徑。4.私密化而非公開化———基于心理學角度。在心理學上,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個體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叫“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在初中生身上的表現,就是“不受教”“不聽話”,常與教育者“頂撞”“對著干”。傳統德育都是以正面灌輸、教育者以一對多集體式的單向性教育為主,容易給正處于性格叛逆期的初中生造成反感,尤其以公開地說教式的德育方式讓學生被動接受,往往會因為學生的自尊與“面子”而大大降低德育效果。相反,網絡環境下的德育過程則具有雙向交互性與隱密性,在教育主客體之間營造出獨立空間,在德育主體“反省”“反思”、同伴互動、情感陶冶的情景中完成德育目標,這有利于德育主體消除顧慮、暢敘問題疑惑,德育效果顯著,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自由、充分、和諧地健康發展。
四、“互聯網+”初中德育滲透保障機制
1.強化信息資源意識。“互聯網+”時代,網絡環境在時空上的無限擴展,給傳統德育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同時也伴隨著重要機遇。網絡信息的豐富、內容的新穎、價值的多元、空間的開放、時間的靈活等特點,都給初中德育工作提供了創新平臺與創造性思維。為此,作為德育工作者,必須順應網絡時展,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厘清網絡文化脈絡,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做到先進理念、優秀內容、創新方法等為我所用,從而開創初中德育工作新局面。同時,針對初中生個體,也要不斷培養其健康用網習慣,加強網絡“慎獨”,培植學生正確的信息資源意識,著力“疏導”,避免“圍堵”,防范不良習慣的養成,學會“網海拾貝”,盡可能地減少網絡負面作用和不良侵害。2.創新網絡德育方法。一要做到三方合力。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在思想與行為引導上始終保持一致性,形成強大合力,初中生正處于思想成長初期,對于知識、人際關系以及社會倫理道德接觸面狹小,極易被誤導,三方中任何一方出現教育偏差,都將對學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二要做到學科滲透。初中生活主要是家庭與學校兩點一線,學校是初中生接受教育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地方,傳統單一的德育課堂無法滿足現代德育新要求,應試教育顯然也不利于初中德育正面宣傳,因此學校務必加強各學科德育滲透,形成學校德育人人有責的良好局面。三要做到化整為零。傳統的德育課堂,教學內容提供方式拙劣、粗放、雜亂,教學方式呆板,學生消化率低,現代德育要吃“百家飯”,要精心設計,做好“包裝”,做好“隱藏”,做到“形散神不散”,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3.提高道德自律能力。網絡德育除了以網絡為輔助工具開展德育,提升德育效果外,還須加強初中生網絡道德規范教育,培養網絡道德意識、意志和道德情感,提高初中生網絡道德自律能力。網絡信息浩如煙海,網絡活動隱蔽多樣,網絡文化層出不窮,身處其中的初中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極易迷失自我,不辨方向,難以做出有利于個體發展的正確選擇。德育工作者只有精心梳理,潛心挖掘各方面文化精神,全面洞察學生價值選擇的關鍵瓶頸,理性審視多元文化的影響,對癥下藥,才能準確了解和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及動向,清晰定位網絡時代德育工作的目標,幫助學生提高認知水平與辨析能力。4.凈化虛擬網絡空間。道德品德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尚處于成長期的初中生。在“互聯網+”德育新要求下,凈化虛擬網絡空間,營造良好的用網環境,對于初中德育而言至關重要。為此,首先,要采取信息技術手段,控制初中生用網時間、設置安全鎖、開發綠色軟件包等;其次,采取行政手段,對于不良網站或不良內容采取處罰、關停服務器等行政措施,杜絕不良思想泛濫,大力倡導創建優秀紅色陣地,開展德育先鋒示范活動;最后要采取法律手段,對于不法網絡行為,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參考文獻:
[1]余潮青.關于德育滲透若干問題的思考[J].嘉應大學學院,1996,(3):89.
[2]趙亮.“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優化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2017,(05):50.
[3]方蕾蕾.“互聯網+”時代我國德育的境遇與取向[J].中國德育,2015,(15):39.
[4]姜德剛.回歸現實:德育工作弱化的路徑選擇[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10):45.
[5]曾長秋,薄明華.網絡德育學:第2版[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50-52.
[6]施鵬,彭振泉.加強高校網絡德育及其路徑選擇[J].當代教育論壇,2008,(2):55.
[7]許爾忠.論網絡環境下學校德育工作的理念和策略[J].網絡教育與遠程教育,2011,(4):77.
作者:鄭建燕 單位: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永中中學
- 上一篇:文化育人下小學德育困境與對策
- 下一篇:信息時代德育教學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