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數學教育中的德育探討

時間:2022-05-23 10:10:16

導語:中職數學教育中的德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數學教育中的德育探討

摘要:數學作為中職院校的教學的重點,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基礎和關鍵。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滲透德育。在中職數學課堂上教師不僅需要給學生講解數學知識和概念,還需要結合數學中相應的人文知識,對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塑造,以人為本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基于此,本文通過對中職數學課本進行研讀,提出多種德育滲透方式當前我國中職學院學生基本為學習基礎差、思想意識淡薄的學生,他們學習自覺性和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對于學習充滿抵觸情緒。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及時滲透德育。

關鍵詞:中職院校;數學教育;德育

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的重要責任,因此中職數學教師需要在課堂上有目的、有計劃地滲透德育工作,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進而強化他們的學習效果。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如果能夠將德育思想融入數學教學當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何能夠在數學教育中滲透德育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結合教材內容,

培養嚴謹態度德育的過程其實是擺例子、講道理的過程,也是對學生的品格和情操進行熏陶和塑造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言行舉止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有嚴謹科學的態度,能夠將數學知識講解得簡單通俗、易于理解,對于公式的推導要有理有據。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培養學生嚴謹科學的態度。

二、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理性精神

求真、有理、有據是數學教育中理性精神的重要內涵,因此教師在講解數學知識時要培養學生不迷信權威、堅持真理的優秀品質。例如,教師可以從“0”符號的演變過程說起,并用舉例法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大約1500年前,羅馬帝國的一個學者從印度計數法中發現了符號“0”,他很高興地與大家進行分享,并介紹“0”的使用方法,卻遭到羅馬教皇的殘忍對待。羅馬教皇堅持認為上帝創造的數字中并沒有“0”這個數字,這個學者是瀆神了,于是毀掉了這個學者的雙手。但是這個學者并沒有放棄,一直在秘密研究“0”這個符號,最后“0”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數字符號。教師通過講解的這個故事,引導學生明白任何發現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背后都要經歷血和淚,尤其是在面臨著巨大壓力下,科學家還能夠堅持理性精神,值得學生學習。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操作實踐將學生的感性認識轉變為理性認識。例如,在判斷空間位置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將一張矩形紙對折后展開立在桌面上,引導學生觀察折痕與紙邊緣的位置關系。根據兩條相交直線確定一個平面可以知道,如果想要證明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垂直,只需要證明這條直線與這個平面內任一相交直線垂直即可。學生通過自己動手進行操作,能夠對線與面的位置關系有一個直觀的印象,明白數學在日常生活的實際作用。

三、實踐應用,形成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是數學思想豐富的精神內涵,如正與負、加與減、有限與無限等,這些數學思想都體現了質變與量變、對立統一的觀點。因此,教師在講解相關數學知識時,可以將唯物辯證法融入其中,使學生能夠客觀地看待事物的變化過程,達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在講解極限時(如圖1),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有限個無窮小的代數和仍然是無窮小,但是無窮小的代數和結果并不一定是無窮小。從有限到無限,數發生了質的變化。在總結這個結論時,教師可以引申到學生的品格培養,使其明白“惡”雖小但不可為,“善”雖小但積少可成多。此外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偶然事件”與“必然事件”引導學生明白能力是需要不斷培養和積累的。歷史上的偉大成就必然都發生在勤奮、不斷鉆研的學者身上,因此學生要從現在開始,不斷糾正自己的學習習慣,辯證看待學習和生活中的挫折。四、愛國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我國數學歷史悠久,在圓周率計算方面從東漢張衡到南北朝的祖沖之都為之進行艱苦探索并且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果,得出當時世界上最準確的圓周率;祖晅原理的發明者祖晅對于幾何體的體積十分感興趣,并且祖晅原理比世界其他國家的研究要早1000多年;我國漢朝的經典數學著作《九章算術》是世界上最早對分數運算進行討論的著作,并且其中利用周朝發現的“勾股定理”解決了不少數學問題。近代數學家華羅庚的“優選法”則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這些數學史的著名事件和人物,不僅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數學史的發展和優秀成果,更能夠提高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財富的興趣和愛國熱情。

綜上所述,德育要始終貫穿整個教育過程,同時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進而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實現以德育促教學,以教學帶德育的教學目標。

作者:張英杰 單位:河南省滑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