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動畫片文化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8 08:27:00
導語:國外動畫片文化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美國福克斯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的《辛普森一家》是美國歷史上最長的動畫片,2008已經進入熱播的第十九個年頭。在美國人的心目中,辛普森家族最能代表美國文化的精髓,也最受民眾青睞,是美國流行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對美國社會和文化的影響滲透在各個方面。它史無前例的成功主要在于通過描述一個平凡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日常荒誕的經歷,毫不留情地、辛辣地諷刺了當今的美國社會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關鍵詞:《辛普森一家》;美國社會和文化;辛辣諷刺
《辛普森一家》是美國電視有史以來最長的動畫情景喜劇。從1989年開播以來,至今已播出400多集,共獲得85項各類大獎,89項大獎提名,其中包括23座艾美獎和一座金球獎提名。它在美國家喻戶曉,并在全球擁有無數影迷,成為美國流行文化風景的重要的一部分。它被時代周刊提名為“20世紀最好的電視節目”。
故事是以居住在春田鎮(Springfield,一個虛構的很普通的美國市名)的辛普森家庭為中心,用非常夸張搞笑的手法講述他們荒誕的日常經歷,去反映和諷刺當代美國社會的生活和文化,里面有著許多對社會熱點、政治、文化、一切進行辛酸諷刺的情節。這是一部不怕展示美國社會丑陋現實的一面的動畫片。
一、對現代美國夢的諷刺
《辛普森一家》的出現改變了以往家庭情景喜劇的模式,是真正對現代美國夢的現實反映,并對其進行了俏皮的挖苦嘲諷。首先它展現給觀眾的是一個普通的美國藍領家庭。諷刺開始于辛普森這個姓,它的字面含義是“傻瓜的兒子”。
辛普森一家有5個成員:父親侯默是一個可愛的愚笨的禿頂男人,是當地核電廠的安檢員。他的妻子是典型的給孩子和丈夫包便當、唱催眠曲、為孩子排憂解難的標準美國母親形象。他們的大孩子巴特,是一個10歲的活潑男孩,非常喜歡搞惡作劇。女兒麗薩是個很有天分的薩克斯吹手。瑪姬是個六個月大的嬰兒,總是吸著奶嘴旁觀著一切。
這些角色的可信性表現在他們的不完美。通常的情景喜劇總是創造一些太過完美的角色。而《辛普森一家》的創作者卻展示給我們五個有著種種缺陷卻又不失可愛的人物以及發生著種種不如意的事情的故事情節。如巴特因為只熱衷于惡作劇過不了小學四年級的考試。他還因為在商店偷竊被捉住過。麗薩的“古怪”和書呆子氣使得她很不合群。侯默經常喝酒,暴飲暴食,嘴里總不停地抱怨。瑪姬一直和她的賭博的嗜好做斗爭。瑪姬永遠長不大,基本上被她的父親和哥哥姐姐忽略。這些不完美的角色在不完美的世界里生活著,不斷地沖擊著現代美國夢的標準,使得它更現實,更容易被達到。
而以前典型的家庭情景喜劇總是描繪從來不曾存在的美國夢:一個幸福的家庭;芝麻大小的分歧;在學校表現優秀的孩子;能夠輕易解決的社會問題和一個從來不是問題的經濟問題。如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流行的家庭情景喜劇《歡樂滿屋》,就是對現代美國夢的一個典型的錯誤闡釋。它創造了一個夢一般的世界,幫助美國人逃離現實,沉醉于他們永不能達到的歡樂滿屋里家庭的那種完美程度。
《辛普森一家》里的美國夢則更現實:一個相對滿足的家庭。由夫妻兩人共同努力維持的比較穩定的婚姻。一份中產階級的收入。三個有著實際問題的孩子和一個讓人失望的社會。辛普森一家的經濟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但他們滿足于簡樸的生活。雖然這是對當今美國社會比較灰暗的看法,但卻是事實。這個對美國夢更清晰的描繪直接告訴同樣是工人階級的觀眾們,他們在幫助確立一個“正常”的準繩來代替媒體所定義的那種無法達到的完美的美國夢標準。當然,這些描繪也不都是灰暗的,很多故事都是圍繞著家庭一個成員的最終小小成功而展開的。
作為對美國藍領社會的現實寫照的一部情景喜劇,《辛普森一家》已經成為美國生活的一個象征。雖然是卡通,但它不僅僅是為了把青少年吸引到電視機前。它用探索和諷刺的態度看待美國生活,不遺余力地揭露我們事實上是多么愚蠢,我們所追求的生活又是多么不切實際的詩意和雅致。二、對社會問題的諷刺
《辛普森一家》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它的大量的對社會問題的評論和諷刺。首先春田鎮這個虛構市鎮就是被當作美國社會的縮影,里面本聲就提供了許多能夠牽連社會問題的舞臺,可以說是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基本上,它所包含的任何現象,發生的任何事情,所有人物角色和機構都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對等物。
每集的開始就是它對美國家庭生活現狀的評論和諷刺。開頭總是他們同時回到家里后爭著擠到沙發上看電視。一家人看電視,已經成為美國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正如吉博·弗爾斯在他那篇《為什么人們看電視》的文章中所寫的:“在僅僅一代人的時間里,花在看電視的時間飛快的超過了人類花在幾萬年來一直在做的活動——照顧小孩、社交和玩游戲”。
《辛普森一家》經常戲弄美國人對電視的喜愛:當巴特和候默問瑪姬她最喜愛什么的時候,她馬上去抱電視機。侯默因為要過一個沒有電視和啤酒陪伴的冬天而狂躁起來。這個夸張的描繪卻不無現實基礎。當美國的大多數幼兒園生被社會科學家問到“你們更喜歡哪一個,電視還是爸爸”的時候,他們都會回答電視。而看著《辛普森一家》,觀眾會說“哇,這不就是我們”。此外,候默工作的核電廠使得環保問題一度成為焦點,巴特和麗薩的小學成為人們探討教育制度的平臺,其中的模仿《貓和老鼠》的兒童節目及新聞頻道等,是對電視節目制作工業的嘲諷。事實上,《辛普森一家》經常詼諧地模仿社會機構如核心家庭、媒體、宗教和醫院的虛偽和自相矛盾。如侯默告訴他女兒麗薩“從你不喜歡的人那里偷東西”是可以接受的;牧師為了贏得辯論騙麗薩關于圣經的內容;兒童電視節目主持人小丑克魯斯笛,為了大撈一把,支持危險產品的出售;侯默安慰麗薩即將到來的手術:“美國的醫療保健制度僅次于日本的……加拿大的……瑞典的……英國的……恩,歐洲的所有國家”。
《辛普森一家》總是涉及到日常的生活和那些非常奇怪的、超現實的問題。如婚外情,戰爭的恐怖,謊話被揭穿后的羞恥話題。還有關于宗教,貪婪和仇恨的問題。《辛普森一家》用了復雜的社會諷刺來對待這些嚴肅的問題,用幽默暗中諷刺這個世界對這些問題的日常態度。
而且《辛普森一家》每集出現的其他角色也都富有社會評論意義。而且都以美國現實人物為原型,包括加州州長阿諾、當紅樂隊、影視紅星星、各種動物等等,甚至對當今的總統布什也不放過。雖然它描繪的是個別人的生活,這些角色都可以當作是現實中某個群體或機構甚至整個社會的代表(如總統布什代表美國政府,警察就代表警察部門)。如鎮里懶惰、腐敗的有著長長的軟弱的胳膊的警官威格姆是對美國警察當局的諷刺;小丑是當代美國資深娛樂業主持人的代表;核電廠老板伯恩斯是無情的老式的企業惡棍的代表;而看著辛普森爺爺,會讓人想到現代美國老人無奈的處境。
三、對流行文化的諷刺
它對美國流行文化的諷刺也不遺余力。多年來,它引用了大量的來自電影、電視、音樂、文學、科學和歷史的流行文化典故,并用模仿和夸張的手段進行嘲弄諷刺。如每集的開頭是模仿早期美國動畫片摩登原始人的開幕。
春田鎮的當地電視臺播出的一個特別暴力的由一只貓和老鼠主演的卡通片《ItchyandScratchy》,是模仿的經典美國動畫片貓和老鼠(《TomandJerry》),正是對當代美國漫畫和動畫片日趨暴力的一個有力諷刺。它所播放的聰明熱線節目,也是模仿的美國著名的夜線(Nightline)節目和其他的晚間新聞節目。流行歌曲如小山米戴維斯的“糖果男人”被模仿為“垃圾男人”。大多數流行電影如《閃靈》、《教父》、《星球大戰》也無一幸免。它甚至整集模仿流行好萊塢大片,如《ET外星人》、《史密斯夫婦》。美國一切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如麥當勞叔叔、查理·布朗、約翰·肯尼迪、沃爾特·迪斯尼、披頭士樂隊、芭比娃娃等也都在劇中以各種方式出現。這些被認為是經典的流行文化在《辛普森一家》的演繹下卻顯得如此滑稽和無聊,讓觀眾不得不重新認真審視它們的價值。
這些每集都不例外的大量的對真實世界文化的參考和借用也是《辛普森一家》最突出的特點之一。當這個虛構的世界和真實世界是如此相似的時候,觀眾會本能地認出這些元素所代表的含義。
四、結論
隨著電視劇在美國和全世界的走紅,《辛普森一家》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流行符號。觀眾認為這個電視非常成功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驚人地、準確地描繪了我們的瘋狂生活。在已經播出的18季里,這個電視劇把關于美國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辛辣的諷刺,上至美國政府、民主政治,下到日常家庭生活、賭博、體育、學校和工作等等。對美國的生活方式的評論和經常對“美國夢”的嘲諷也提供了美國觀眾一面鏡子來審視自己和自嘲。
參考文獻:
1、Aronowitz.S.,Giroux.H.A.Postmoderneducation:Politics,cultureandsocialcriticism[M].Minneapolis,MN: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91.
2、GIMPLE,ScottM.(ed.).TheSimpsonsForever[M].HarperCollins,1999.
3、HART,Andrew.UnderstandingThe
Media[M].London:Routledge1991.
4、HENDON.L.Kristin,MainstreamCultureisinTroubleandSuperman’snotGonnaSaveit...ButTheSimpsonsMight’[J].ArtPapers,1997(6).
5、MCLUHAN,Marshall,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sofMan[M].Ark,1987.
6、RICHMOND,Ray(ed.).TheSimpsons[M].HarperCollins,1997.
7、McLaren.P.,Hammer.R.,Scholle.D.,Reilly.S.(Eds.).Rethinkingmedialiteracy:Acriticalpedagogyofrepresentation[M].PeterLang,1995.
- 上一篇:電視臺民生新聞管理論文
- 下一篇:企業家人力資本誠信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