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講座語言魅力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8 10:50:00

導語:電視講座語言魅力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講座語言魅力管理論文

[摘要]電視講座語言要根據傳播學、心理學、演講學的基本原則進行組織,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范例。在易先生的電視講座語言藝術中,時尚、幽默以及蘊涵哲理的“嘉言錦句”不僅集中反映講授者的專業能力,同時還反映了講授者的演繹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講座的效果。所以,充滿魅力的電視講座語言是吸引受眾眼球的一劑良方。

[關鍵詞]易中天;電視講座;語言魅力

Abstract:ProfessorYIZhong-tianfromXiamenUniversity,setsusagoodexamplethatTVlecturesshouldbedoneaccordingtoprinciplesofstudiesincommunication,psychologyandspeech.InlinguisticartofhisTVlectures,modern,humorousandphilosophicalimplicationsmanefestnotonlyhisexpertisebutdeductivecapability,whichtoagreatextentdeterminetheeffectofTVlectures.Therefore,itisakeyelementtofascinatetheaudienceinTVlecturesblessedwithlinguisticattraction.

Keywords:YIZhong-tian;TVlectures;linguisticattraction

易中天先生通過電視傳播,改變了他的純學者與學術的身份,一夜之間成為“學術超男”、“電視明星”,成為大眾文化的傳播者。易先生在電視講座中,借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靠出神入化的表達技巧,品大眾需求的人性善惡,甚至是想象中的古人之間有趣的家長里短。把《品三國》變成了卡通風格的符合普羅大眾口味的連環畫,這是對葛紅兵先生“品三國,應該是品一點中國人的國家觀念,中國人的忠義觀念,應該品出一點天、地、人、神的大義來,應該有反思,有批判,有褒揚”這一觀點的反動。但正是這種反動贏得了觀眾的普遍青睞,使“學術擴大了傳播范圍,電視提高了文化品位”。用易先生的話來說,這就是學術和傳媒成功對接的“雙贏”。

從傳播學的角度講,電視受眾的文化水平、知識結構是電視機構組織節目生產極為重要的市場依據。目前,60%左右的中國觀眾在初中(含初中)文化以下,大學以上學歷的觀眾只占收視人口的12.1%。[1]3面對這樣一個中低文化水平的現實,電視講座的組織者和講授者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抓住受眾的眼球,然后才是“微言大義”。就受眾而言,媒介的信息如果不合意便會在最外層被拒絕,得不到注意,在受眾心理選擇的第一關就被“斃”掉了。再說,以受眾為中心是媒體成熟化的一個重要標志,這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事實上,受眾作為傳播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心理與興趣的取向從來就影響著傳播活動本身,而且受眾的喜好也成了檢驗傳播活動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傳播如果不能在受眾中產生共鳴(受眾心理選擇的第二關——選擇性理解),甚至使受眾厭惡,不但會損害我們的傳播事業,同時也不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改變我們的傳播觀念,以受眾為中心,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是取得良好傳播的前提。

讓歷史講座“三貼近”(即貼近事實,貼近生活,貼近受眾),是易先生踐行人文學科的“根本在人性”這一教學理念的有益探索。“三貼近”首先要做到語言的貼近,盡管這樣做有一定的風險(畢竟還有很大的爭議),但筆者認為易先生的這種探索還是應當給以充分的肯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易先生的迅速躥紅(受眾心理選擇的第三關——選擇性記憶),有力地證明了“易氏風格”的存在價值。客觀地講,易氏的語言風格是其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那么易氏的語言風格有哪些特點呢?

一、借助時尚語言,縮短心距

“我的原則是‘平民立場、現代視角、三維結構’”。正是有了這種平民立場,才使易先生把枯燥的史實,通過生動的表達傳達給了受眾,用易先生的話說,這“是為了方便觀眾和讀者去理解歷史,拉近他們和歷史的距離……”

由于本欄目鎖定的主要是具有中等及以上文化水平或具有中學歷史常識的受眾,且以中青年居多(當然不乏老年受眾),“易粉”、“乙醚”幾乎是清一色的年輕人。這一年齡段的受眾,多處于激情燃燒的歲月,滿腔青春的情懷,煥發著青春的風采,總是喜用青春的語言,激勵自己青春的步伐。而已近“聲入心通,無所違逆”(注:謂一聞圣人之言,即能領悟其微旨。宋·張載《正蒙·三十》:“六十盡人物之性,聲入心通。”《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宋朱熹集注:“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的耳順之年的易先生在講座中能熟練地運用青春時尚的語言,這一下子就突破了受眾對歷史(總以為歷史是呆板的代名詞)的心理屏障,一下子抓住了受眾的心,與受眾開始了思想、人文和歷史的思維碰撞,使受眾求進(互動的溝通)的心理[2]19需求得到了滿足,于是由交流到交融,使受眾已全身心地投入,開始了與講授者的心靈對話。例如:易先生在講曹操與諸路盟軍討伐董卓,眾人畏懼,只有曹操前往,曹操歸來以后看諸人在帳內飲酒作樂這一段歷史的時候引用了《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中的一句原文:“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應該說原文不難,不予解釋,估計受眾不會調臺。但深知受眾心理的易先生還是作了如下處理:“曹操帶著一身的塵土、一身的血污回到酸棗大營的時候,看見大營里面的各路諸侯在干什么呢?(稍頓)‘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也就是說整天都在開Party,泡酒吧,打電子游戲!(全場爆笑)曹操實在是忍無可忍,說國家民族已經到了這個份上,你們居然還天天都在喝酒!曹操悲憤地說:‘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Party”、“酒吧”、“電子游戲”無一不是當今一般民眾特別是中青年人耳熟能詳之事物,歷史進入現實,學術走下神壇,正是借助這種時尚語言,易先生成功地完成了“傳統與現代的對接,學者和大眾的對接”。

平民的心態、時尚的說法——自然親近,就像隔壁的大叔在和你“話桑麻”。不管易先生在演講和自己的著作上運用了多么現代的詞匯和句子,他怎么在這個過程中穿插幽默,活躍氣氛,其目的都是為了使自己的觀點更加通俗易懂,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這也正是那么多觀眾喜歡聽他的講座、那么多讀者喜歡讀他的書的重要原因之一。易先生曾坦言,他更愿意做親民學者。“親民學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家認為你就是自己的一個鄰居,一個親戚,一個朋友,一個熟人。他不覺得你和他之間有多么遙遠的距離,也更不會覺得你是高高在上在那兒傳道。”

其實,親民學者才是可敬的學者,因為他不偽善、不膨脹,更不會死扛著身份不放。受眾不正是被易先生的這種“放下高高在上的精英身份而融入民間的草根情懷和平等精神”所感動的么!在央視《百家講壇》做《拷問易中天》這個節目的時候,一個13歲的小女孩說:“易老師跟我們是平級的。”好一個“平級”,誰說不是呢?

二、借助俏皮語言,促進交流

“自打人學會了說話,慢慢的就有了說得好說得不好、說得俏皮說得不俏皮、說得漂亮說得不漂亮之別,也就是說,說話便成了一門藝術。”[3]“傳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君子之所學也,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于后世。”[4]67

易先生的歷史講座,雖然具有一定的學術性(所謂“事事有出處”,不是戲說、胡說、瞎說,也不是“正說”,而是“趣說”或“妙說”——“歷史其里,文學其表,既有歷史真相,又有文學趣味”),但更多的還是普及性,這是《百家講壇》與《世紀大講堂》(鳳凰衛視)的根本區別。而俏皮正好為這種普及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可以說,俏皮是易中天講座最大的藝術特點,這種俏皮兼具幽默、辛辣之味。易先生自我描摹說“我好歹還是一個好玩的人”,信哉斯言。易中天的言談話語之間總是讓我們體味到他骨子里學者的幽默,這種幽默不是牽強附會,也不是無聊逗趣,而是恰到好處,點鐵成金,往往令人會心一笑之后感覺回味無窮。例如“劉備對諸葛亮的好,好到讓關羽和張飛覺得,就像老鼠愛大米”。“魯肅找劉備要荊州,劉備裝哭,魯肅說,‘你不要哭嘛,不要哭,我這兒有餐巾紙。’”這種“俏皮”搞笑的時髦語,在易中天的講座中不勝枚舉,這就徹底將學術的呆板面孔,轉為可知可感可親可近的形象了。

再如:“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是孫堅母親吳夫人的妹妹和吳夫人一起嫁給孫堅的,我認為在理論上也不大可能。……難道說孫堅在求婚的時候對吳姑娘是這么說的: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給別人,一定要嫁給我,帶著你的嫁妝,領著你的妹妹,趕著馬車來?”

聊天的心態,調侃的語氣,假不正經,十分搞笑。作為受眾,我們可以聯系現實,對應歷史,通過對比、想象,勾勒出一幅生動的圖像出來。即便是稚子村姑,也能理解,由不得你不對他的“歷史”產生興趣。

在易先生的講座中,這種俏皮語言俯拾即是,這既是對受眾求趣(有趣的技巧)心理[2]19的一種迎合,同時也破除了學術語言與生活語言的壁壘,并與受眾心靈中的幽默細胞產生和諧共振,有助于提高傳播的效率,進一步強化講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切實提高講座的實效性,使教學事半功倍。

三、借助至理名言,提升境界

古往今來,思想大師、科學偉人的至理名言浩如煙海,穿越時空,曾激勵多少志士仁人奮發向上、砥礪成才。至理名言精辟深邃、富有哲理,闡發真理、啟迪來者,發人深省、耐人尋味,陶冶性情、激勵上進,是教育我們成人的良師、是激勵我們成功的益友。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的人,大多都有自己中意的名言佳句,或作為座右之銘,或作為奮進之檄。對這些至理名言,易先生在講授中往往能信手拈來,加以巧妙運用,這都不足為奇。奇的是易先生的錦心繡口,含英吐蕊,自制一些“易氏名言”,不僅起到了烘云托月、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還有助于受眾凈化人格、美化心靈、提升思想境界,這也正好滿足了受眾求知(先進的文化)的心理[2]19需求。

例如,“曹操作為一個好老板,是非常會用人的,他十分清楚‘爭天下必先爭人’。可是身處亂世,老板選擇人才,人才也選擇老板,這就類似于今天的雙向選擇,因此爭取人才必須先征服人才的心。”

又如“他們的愚蠢是和狂妄成正比的——袁紹比曹操狂,袁紹比曹操蠢;袁術比袁紹還狂,袁術就比袁紹還蠢。最牛的最蠢。”

“爭取人才必須先征服人才的心”、“愚蠢是和狂妄成正比的”這樣的至理名言,精練優美、蘊含智慧、引人深思,既能把深奧的道理說得淺顯易懂,又能把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形象;既可以使教學語言生動有趣,和諧動聽,又能陶冶受眾的情操,產生共鳴。像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很好地發揮了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催人奮進的激勵功能。

至理名言是生活的積累、經驗的積淀,更是真理的再現。以易先生的國學背景及人文情懷,在其講座中這樣的至理名言時有所現。時不時地讓你“眼睛一亮、精神一振、會心一笑”。如沐春風,叫人蕩氣回腸;含英咀華,讓人回味無窮。易先生的講座不僅拓寬了受眾的視野,同時也使受眾感受到了靈魂的升華。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受眾所追捧的主要還是易先生在平民化的演繹中又不失其學者身份的儒雅風范。

學者身份的內涵,藝術語言的表達,正是易先生成功的訣竅。也許,有人會說,說話誰不會?是的,單從形式上講,說話誰都可以的,但是要做到藝術化,把說話上升到語言魅力的高度,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但是,什么事情都是可以通過留心學習和仔細揣摩鍛煉達到的,沒有誰一生下來就能把話說到精彩別致,說到賞心悅目,說到滴水不漏,因此,要自信、要努力、要學習,那么,我們也能,一切都有可能。

[參考文獻]

[1]張海潮.眼球為王——中國電視的數字化、產業化生存[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3.

[2]蔡銘澤.新聞學概論[M].天津: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

[3]易中天.大話方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1.

[4]歐陽修.歐陽文忠公全集·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