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電視故事節目主持人職業素質

時間:2022-02-17 11:27:00

導語:剖析電視故事節目主持人職業素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電視故事節目主持人職業素質

摘要:本文對當代電視故事節目主持人職業素養生成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電視說書人故事類節目主持人素養生成

作為一種極具中國特色的電視節目樣式,故事類節目日益活躍于方寸熒屏,如央視的《財富故事會》、江西衛視的《傳奇故事》、河北電視臺的《天下故事會》等等。這類節目憑借鮮明的故事講述定位,真實歷史的視聽記錄功能,逐步在電視節目的諸多形態中占據了的大塊收視份額。而其中的“電視說書人”——主持人的個性魅力、職業素養更成為節目制勝的法寶,也漸漸成為當代電視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一、故事類節目主持人職業素養的傳播魅力

環顧當代電視傳媒生態,“講故事”的節目能夠在各大電視臺風生水起,無疑印證了人類對于“故事”的原始喜好,借助電子聲像技術得到了空前滿足。不同的主持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敘事學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在節目中進行結構布局。主持人不僅要講述一個個精彩故事的來龍去脈,起伏波動,還要在起承轉合之間呈現人間百態、嬉笑怒罵,更要在適時加以精妙的點評,以傳遞節目的立場和態度,傳遞一種媒介價值觀。而就在“講、述、品、評”的全過程中,主持人自身職業素養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上述傳播目的的實現,更直接影響自身能否自由、流暢地駕馭節目,形成持久吸引受眾的傳播魅力。

1故事化敘述

不同于電影、電視劇對生活的虛構演繹,故事類電視節目以“真實故事”為注腳,在抓住戲劇沖突精髓的同時,再輔以藝術化的再現。在這個過程中。主持人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對“人物——事件”進行邏輯結構,其要在倒敘、插敘、順敘等手法的綜合運用中。讓矛盾沖突得以集中呈現。從這個意義上說,主持人也同時是“說書人”,故事懸念能不能迭起,構思夠不夠巧妙,全仰賴于這個“說書人”對故事的了解、掌握以及向外傳播的能力。

2評書式表達

目前我國電視“說書人”普遍采用了評書式的語言表達模式,更有地方臺直接將評書演員或是相聲演員直接收納為主持人。“評書”這種在中國宋明時期就開始流行的口頭語言的表演形式,如今被移植到電視節目中來,可以說是“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萬類”的傳播功能豐富了主持人的表達魅力。“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穿著中式盤扣上衣,坐在攝像機前的幾刻拍案驚奇,都成為故事類節目主持人的標志性媒介符號。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財富故事會》主持人王凱被定位為儒雅說書人,在講述創富故事和創業歷程的過程中傳播一種文化感和人文精神;河北衛視的《天下故事會》干脆直接采用了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作為主持人,其以獨具中國傳統韻致的說書方式和語音語調將故事講述得跌宕起伏;中國教育電視臺的《體育評書》主持人梁宏達則以口語化的、一針見血式的講述評論老百姓關心的體育新聞……總之,“故事化敘事+評書”式表達已成為目前故事類節目主持人特有的傳播模式,嫁接了相鄰藝術品種的同時,打造出了主持人獨特的傳播魅力。

3全知型視角

故事類節目是在用一種過程化的節目語言有層次地展開事件,其中的主持人起到的是穿針引線提綱挈領的作用,在故事的迂回輾轉中把觀眾帶人事件現場,走到當事人身邊,巧設懸念、層層剝筍,步步探求,緊跟事態發展,發觀眾之所問。評觀眾之所感。表面來看。主持人在節目中表現出的是與觀眾同步進入事件,同步解析情節的講述狀態,但實際上主持人扮演的是一個全知型的角色。只有站在全知型視角,方能把握故事的前因后果,詮釋人與事的復雜關聯。

這一角色定位要求主持人要具備豐富的人生閱歷和表述功底,講述時身臨其境、感同深受,語態語調配合著現場畫面。起到加速或緩和事件發展的作用,帶給受眾最大的想像可能與想像空間;評論時則要跳出故事框架,自由俯仰、盡情體味、精到批評,讓個性、個體、個案的故事生發出最大的社會影響和公共意見。

二、故事類節目主持人在主持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故事類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傳播影響力和傳播魅力都得到了市場的檢驗,但這類節目主持人的整體素養卻也存在參差不齊的問題。蜂擁“克隆”一種節目形態會不可避免地將其“做死做濫”,刻意模仿一種主持風格也會不可避免地陷入個性缺乏的泥沼之中,從而最終失去受眾的關注與喜愛。本文認為,月前我國的故事類電視節目主持人在主持傳播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在“行吟”講述中成為故事“多余人”

“奇、情、險”再穿插進親情、友情、愛情,日益成為一檔故事類節目的慣用手法,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一旦遇上干癟生硬的解說和了無生趣的主持人,那么就會直接導致受眾對于主持人的離棄,使之成為在精彩故事下的“多余人”。個人魅力更是無法彰顯,無從談起,甚至有時主持人的每一次出現都讓受眾覺得很突兀和反感,攪亂了人們的欣賞氛圍。加之有些主持人的感情不到位、不真摯,與受眾之間形成了語境落差,置身事外的冷傳播影響了節目的連貫、順暢。

2在“主觀”講述中失掉“和諧感”

在故事類節目中,個別主持人在節目中完全沉浸在自我表達的世界中無法自拔,過度主觀的評判事件,擠占受眾的想象空間。在節目中短片已經現場記錄的,能通過畫面直接表達的場景,主持人還要加以強調,殊不知畫蛇添足只會增加傳播信息的冗余。特別是在動情處常常就成為主持人一味地情感宣泄的關鍵幀,非理性的壓倒式講述不僅削弱了節目用事實說話的原生態呈現,更失掉了大眾傳播應當具備的創造和諧社會的傳播功能。另外,這種不平實的思維很容易形成定式,主持人深陷其中就不能靈活駕馭講述節目的其他題材。

3在“套路”講述中忽略“真性情”

故事類節目深受觀眾青睞,緣于受眾對周邊事物的關注,了解社會時事,關心生活百態,此為其一。其二,別于他類節目形態,受眾可以對此人此事注入感情,或同情,或義憤。那么,主持人的講述勢必牽動每位受眾的心理波動。這是感同身受產生共鳴的過程。受眾進入講述節目的敘事環境是想感受一種不同于己的人生歷程,主持人不需要修飾的語言,華麗的詞藻,平實、真誠地傳達表意同樣可以和受眾在平等的交流氣氛中感染彼此。一些應聲上馬的節目,主持人千篇一律的主持套路,更像是舞臺劇人物出場的報幕員,沒有自己的風格養成,更談不上真實性情的自然流露。受眾對主持人的信任感就在比照中大打折扣。

三、講述類節目主持人素養的生成路徑

故事類的節目題材貼近生活、貼近百姓,節目形式也應當讓觀眾悅然接受,這就要求主持人不只是故事的揭秘、解密的角色,也應當擔綱起建構節目、傳達主流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重任;更要求主持人能夠以更具人文氣質的素養,為故事類節目增添人文關懷的情愫,以更為寬廣的社會視野來審視故事類節目中出現的“那人那事”。當然,比起簡單模仿、一味照搬,上述要求更體現出一種慢變量的特質,需要主持人踏下心來慢慢沉淀和積累。在當今主持人普遍年輕化,主要來源于學院培養的環境下這種職業素養的生成顯得格外艱難。

1以人類學視角展現人文情懷

故事類節目離不開人,這就要求主持人必須以人類發展的歷史眼光來建構節目內容,必然成為探討人、關注人、影響人的傳播中介。因此,考慮到節目的播出效果和專業品質,以更具人文情懷的主持人來保證節目的個性特質和節目基因的傳承,就成為此類節目的生存之道。這里說的大眾傳播者應當具備的“人文情懷”,一方面是指人類共有的“同情之心”,另一方面是指媒介人特有的“批判之心”。前者能夠確保主持人不冷漠、不游離,后者則能夠確保主持人具備足夠的理性和智慧,透過現象看本質。

具體說來,就是要以人類學理論思維為基本出發點,逐步培養起故事類節目主持人悲天憫人的職業情懷,既能以“局內人”的身份來增強受眾的信任感,又能以“局外人”的身份廓清故事本身的癥結所在。盧梭曾這樣說過:“我認為,所有人類知識中最有用而最落后的是對人本身的了解。”如果我們將這樣的闡述運用到故事節目的主持來。就要求主持人要善于和勤于在對人類歷史的把握中,從百態人生中收獲心靈感悟。這樣在面對節目中涉及到的人物時可以游刃有余地從故事主人公的意識、情感、欲望的視域中來挖掘其人性化內質,從人物內心的追問到行為分析,從感性到理性,深入到心靈深處打造吸引受眾的故事要素,從“相識到相知”,與受眾消除交流的障礙。

2以社會學視角觀察事件動態

找到了圍繞人的講述之本,那么從社會的現實和變遷的宏大視野來體察人的故事就成為節目的講述之形。人總是與事件相連,也是“人的故事性”之所在。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主持人要通過經驗的考察和辯證的批判,來幫助受眾理解人們社會行為的過程和作用——這無疑是一種對主持人思維邏輯受益匪淺的素養完形。通常認為,社會學與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心理學領域相通,研究對象包含廣闊的范圍,這也正契合了故事類節目從政經、法治、娛樂等視角進行廣泛觀察的要求。通過對事件的深入探尋。主持人可以完成對行為人主觀意向和客觀環境的綜合作用的關照。當然,以社會學的視線傳播還要求故事類節目主持人要把握好主觀介入與客觀評價的分寸,用理性的邏輯引導受眾,在認識程度和行為選擇上提供借鑒。

2009年8月,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財富故事會》升級為《商道》,“以電視評書和專家現場點評相結合的表現形式,深度解析企業的傳奇故事、財富之道”,對成功企業的解讀不只是“坐而論道”,而是以社會學中發展的眼光“敏而學道”,展示一個企業功過成敗的成長之路,啟動在社會轉型期中國企業奮起直追可借鑒的路徑。面對故事類節目自身對于社會學的自覺采納,“電視說書人”理應做出相應配合,熟識史實背景,緊跟社會變動,帶著敏銳的發展的眼光深刻洞察百姓的一物一事,細致入微挖掘其中的糾結所在。生動又不失實情地展示披露,真摯傳達到受眾眼里心里。

總之,故事類電視節目主持人,應當以充滿人情味的胸懷、歷史的眼光和宏觀社會的大格局來關照“人物一事件”,在鮮活的現實生活中不斷磨練自己講述故事的職業素養,最終成為歷史的媒介“口述者”和“記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