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報設計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9 02:40:00

導語:電影海報設計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影海報設計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著力探討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電影海報所呈現的民族性問題,以及設計師如何受到傳統文化影響,進而在電影海報中體現出鮮明的民族性傾向。而電影海報設計師只有立足文化傳統并掙脫其束縛,方能在中西文化之間達到完善自身的終極目的!

關鍵詞:電影海報,設計,文化背景,民族性

世界電影自誕生之日已有百余年歷史,“電影海報同月份牌、年畫、宣傳畫一樣可統稱為招貼畫,也可稱為電影宣傳畫。一般張貼于影劇院、廣告欄或是張貼在大街馬路等公共場所。”電影海報屬于平面廣告設計,其作用在于推銷電影內容,在頗具審美性的藝術形式下,電影海報因設計者的文化背景差異,導致了強烈的民族性藝術風格,因而也成為時代的忠實記錄者。

由于美學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客觀條件的限制,電影海報設計必定帶有民族性特質。設計師的成長環境決定了設計理念的民族性差異,他的作品體現著歷史發展的清晰脈絡,在多元化的溝通與理解中,電影海報圖形語言的國際性趨勢并沒有消解民族性內涵。相反,擁有國際背景的民族性設計才是電影海報的發展趨勢,因為國際性基于民族性得以產生、發展,否則電影海報設計的國際化將成為空洞的說談。以德國為例,它是現代設計與現代設計教育的發祥地,包豪斯的設計理念至今仍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歐洲傳統文化對岡特·蘭勃的廣告招貼設計作品存有顯而易見的影響。源于同一文化土壤的設計師,必定具備相似的設計觀,德國HeinzSchulz-Neudamm親自設計的《大都會》(由弗里茲·朗使執導)國際版電影海報,在美國拍出六十九萬美元,因為作品繪制于1927年且存本較少,設計師采用藝術裝飾主義手法,極力營造出充滿未來世界的審美性效果,進而成為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珍品。不同文化背景決定了電影海報的設計理念差異,在提升電影主題的過程中,電影海報也因設計者的民族性,無形之中成為時代風貌的見證者。

電影海報設計伴隨著世界電影而產生,經歷了由黑白到彩色的發展歷程,逐漸由單純介紹電影內容的招貼畫,變成一種平面設計藝術作品。從海報設計角度研究,世界電影海報大致經歷了手繪海報和電腦(設計)海報兩個階段。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手繪海報首先出現于觀眾視野,直到五十年代,新中國的電影海報均采用手繪的形式。這種繪畫方式強調了平面設計者的主觀能動性,采用大膽的夸張造型以及鮮明的色彩,充分表達了設計者對電影內容的文化解讀。此時的設計要求在于著力刻畫影片內容,多寫實性描繪,如影片的主人公以及重要場景皆成為手繪對象。1939年由維克多·弗萊明導演的《亂世佳人》成為影壇經典,電影海報以劇中亞特蘭大的火光沖天為背景,配合火紅的暖色調,夸張而鮮明地表達出英雄懷抱美人的濃烈愛意。1941年由奧遜·威爾斯導演的《公民凱恩》成為劃時代的一部影片,它的一款海報(西班牙)采用寫實性手法描繪出男主角的半身像,在色彩處理上因降低了純度造成偏灰的效果,與電影所要闡發的深刻內涵相符合。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大型攝影加工器材的應用以及電腦合成技術的廣泛普及,世界電影海報逐漸步入電腦設計時代。設計師采用先進的電腦合成技術,突破了傳統的寫實性描繪,豐富了電影海報的象征性寓意以及文化的多義性表達,成為電影商業化運作中的一個亮點。薩姆·門德斯(SamMendes)導演、AlanBall編劇的《美國麗人》為一部家庭倫理片,海報以少女性感、美麗的腹部為背景,一朵玫瑰花盡顯青春的甜美,畫面呈現粉紅色嬌嫩的繪畫色調,溫暖、鮮艷的色彩與深刻、復雜的故事內容形成鮮明對比。它沒有任何寫實性描繪,曖昧的電影主題通過人體的肌膚得以表達,含蓄而深刻。大導演斯皮爾博格的經典之作《外星人E·T》為一部科幻片,海報以一輪明月為背景,一個穿雨衣的小男孩正騎著單車向月亮奔去。畫面前方男孩和外星人用食指相通,溫情的友誼成為這部科幻片的感情基調。海報選取湛藍的色調,象征著對未知世界的探秘,正如影片內容注重電腦特效的運用,海報設計在奇幻性的視覺語言中向受眾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孩童之夢。導演韋斯·克萊文于2000年制作的《驚聲尖叫·3》為一部喜劇類驚悚片,電影海報選取黑色調造成了某種視覺壓迫感,左邊從黑暗中飄來一張變性的骷髏臉,右邊為一個白色數字“3”,其中透出一個女子驚恐的眼睛。海報以黑白形成強烈的對比色,營造出恐怖的畫面視覺效果,它在設計理念中摒除了敘事性概念,抓住“驚悚”這一核心元素,為電影做出了較好的市場宣傳。

可以說,一部出色的電影海報可以提升電影的藝術品味,甚至成為電影內容所成就的某種文化的象征性代表。譬如顧長衛于2005年的處女作《孔雀》,它的海報以麥地為背景,左上方是一個白色的降落傘,右下方的女主角推著自行車,出神地望著遠方天空。畫面選取純度較低的灰綠色為基調,呈現出略帶感傷的懷舊情緒;女主角凝視遠方天空的默默神態,以及象征著個人夢想的白色降落傘……這些設計元素與影片的主題意義相得益彰,觀后令人無限回味八十年代社會轉型期的歷史風貌。當然,出于電影內容的實際需要,在電腦時代的電影海報設計中仍會出現若干手繪海報,這也不失為一種文化懷舊的經典性回歸。

早期的手繪海報多出自畫家之手,之后為專業設計師,無論其何種身份,電影海報制作者的文化修養對設計理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東方文化內部,包括中華民族、大和民族以及朝鮮民族,他們秉持著傳統的儒教思想,卻又各具特色,這種細微的文化差異對電影海報設計存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斯皮爾博格執導的《藝妓回憶錄》中,它的海報設計將目光聚焦在一張蒼白的臉上,搭配鮮艷的紅唇、翠綠的眼珠、飄動的黑發,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黑白的眀暗關系,色彩的冷暖對比,平靜的表情與舞動的頭發,這些設計元素如同劇情一般,在中西文化間以及儒家文化圈內得到了莫衷一是的反響。在文化禁忌中,東方文化享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中國人歷來忌諱“流星”以及數字“四”,韓國人忌諱“菊花”,而日本人卻忌諱“白手帕”。三國都對紅墨水書寫的名字表示反感,因為這也代表了“死亡”的意義。東方文化中的民族傳統也各具特點:中國的“陰陽”學說在現實中對應著相應的象征物,如日、月對應著“陽”與“陰”;在日本和服禮儀中,只有死者的頭部右側方能佩戴頭飾……中日文化間的差異,導致中國人在設計中注重平衡性理念,推崇中庸思想,而日本人卻崇尚簡約的設計風格,反映出大和民族平和、細膩的文化風貌。另外,中國的漢字不僅成為表情達意的語言工具,也成為一種審美性圖案,它們或行云流水,或萬馬奔騰,只因字體的變化即可完成語義之外的情感表述。由此可見,文化背景的多樣性呼喚著設計師必須具備專業性知識,只有立足本民族文化傳統,方能在設計中顯示出超越文化形態的包容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電影海報設計伴隨著中國電影發展而逐步成熟,尤其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形成了自身的民族性風格。在更早的三十年代,中國電影海報業已出現,但那時并未形成規模,與西方的設計理念差距較大。建國后中國電影海報設計者借鑒多種藝術手法,在手繪海報時期,他們多采用水粉,還有油畫、素描、攝影、雕塑、國畫、版畫、連環畫以及剪紙等藝術形式,可以說他們在傳統文化中找到了豐富的文化補給。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傳統文化中的國畫、工藝美術以及少數民族裝飾藝術,對電影海報的民族性頗具影響。中國傳統繪畫粗略分為寫意和工筆兩大類,前者重在意境,用極簡筆墨勾勒出物象的形神;后者運用工整、縝密、細致的技法來描繪物象。1959年出品的電影《林則徐》,邀請國畫大師程十發進行海報創作,他用中國水墨的表現手法塑造了林則徐的英雄氣勢,成為手繪海報中難得的精品。電影海報的作用在于吸引眼球、傳遞信息,同時也要具備藝術審美。中國寫意繪畫要求筆墨簡單且形神兼備,寥寥數筆便表現出物象特點以及現場氛圍狀況。電影《小街》海報即是此例,一個人物頭像僅用去些許筆墨,簡單、醒目的筆墨語言,黑白相間的虛實對比,形成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同時,這種傳統繪畫方式也易于拉近與中國觀眾的距離,因為受眾在迅速接受電影內容的宣傳中,容易產生審美性共鳴。對于中國戲曲電影,借鑒傳統繪畫方式進行電影海報設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者皆為中國傳統藝術珍品,講求簡約以及意境悠遠,在設計中通過國畫筆墨的“氣韻生動”,可以達到兩種藝術形式在審美取向上的精神性共鳴。

在電影海報設計中,工藝美術中的版畫和剪紙藝術,也成為頗具中國特色的設計元素。版畫是以“版”作為媒介,進行繪畫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倡導的新木刻運動在文藝界產生了廣泛影響,他們在理論上吸收了了來自歐洲版畫界諸如麥綏萊勒和珂勒惠支的藝術思想,以及當時蘇聯版畫界的革命主義精神,于是中國版畫界成為“左聯”活動的一個重要領域。在抗日宣傳中,他們將版畫視作革命斗爭的有力武器,因而版畫藝術與民族情感相融合,在中國得到廣泛普及。電影海報《紅色娘子軍》以木刻版畫的形式,著力刻畫了娘子軍的颯爽英姿;八十年代電《聶耳》和《早春二月》的電影海報設計,也都取得了木刻版畫的藝術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剪紙作為中國最為古老的民間美術之一,至今仍在民眾中擁有影響力。早期的剪紙多見于喪葬以及祭祀儀式,發展至今,成為一種產生廣泛影響的民俗藝術。剪紙講究圖案式構圖,虛實相間以及明暗的強烈對比,這一藝術形式被電影海報所借鑒,設計的民族性愈發強烈。基于民間故事拍攝而成的電影《白蛇傳》,它的電影海報采用民間剪紙設計元素,取得了良好的視覺效果。一方面,剪紙藝術為群眾喜聞樂見,易于為受眾接受;另一方面,剪紙與民間故事在審美上具有相通性,民俗藝術賦予民間故事以更多傳奇性因素,頗具吸引力。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而民族裝飾類圖案也經常出現在電影海報設計中,成為一個亮點。由于地域廣闊,各地民族風俗習慣亦有差異,于是別具風情的民族性裝飾類圖案可以獲得更多關注,并發揮藝術審美的功用。在電影海報《金銀灘》中,設計師手繪了少數民族典型服飾,不但符合劇情需要,也起到吸引眼球的作用。電影海報《相約在鳳尾竹下》傳遞出濃郁的苗族風情,不僅適合少數民族影片的內容宣傳,在藝術審美上更是獲得了相當成功。

直至九十年代,中國電影海報設計多采用電腦三維技術與攝影圖片結合的方式,這一階段的時代創新仍在積極探索中。告別了傳統手繪的設計方法,設計師需要在國際性圖像語匯中找到自身的民族性內涵,正如七八十年代的努力探索一樣,在新世紀中以民族性姿態走向世界影壇。

縱觀電影海報的發展歷程,從手繪階段到電腦設計時代,這一藝術形式越來越需要設計師具備專業性知識。電影海報設計開始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新興設計門類,文化的差異性注定其具備顯著的民族性特征。電影海報設計師只有立足文化傳統并沖破其束縛,方能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逐漸達到完善自身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朱浩云,《激情歲月的典藏》,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

2、李多鈺,《中國電影百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3、王受之《世界現代平面設計史》,新世紀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4、索理、齊霞,《論電影海報設計》,《裝飾》,2006年11期

5、戴曉玲,《小議電影海報的設計》,《電影評介》,2006年15期

6、張文波,《“先聲奪人”“喜聞樂見”——淺談電影海報的兩個功能》,《丹東師專學報》,2003年01期

7、曹原,《淺議海報設計的藝術與文化》,《美與時代》,2004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