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熱播的原因論文
時間:2022-09-24 10:24:00
導語:《潛伏》熱播的原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潛伏》孫紅雷姚晨臥底諜戰
論文摘要:電視劇《潛伏》的熱播,從這幾年國內影視劇播映以及觀眾的接受經驗來看,美劇影響、臥底諜戰題材、家庭倫理劇受歡迎以及明星演員的加盟等構成了電視劇熱播的外部接受環境;從《潛伏》的內容來看,劇本充分尊重了細節真實,構思縝密,注意從生活化的場景下還原人物的真實性格,在傳統諜戰題材中把夫妻感情發展的劇情融入其中,在信仰上脫離了教條和說教的俗套。這些因素吸引了觀眾,獲得了較好的收視效果。
2009年初,電視劇《潛伏》首先在地方臺播出,4月份,北京衛視、重慶衛視、黑龍江衛視和東方衛視四家衛星頻道開始播出,隨著衛視熱播,網上出現網友的觀感和評析文章,網絡上各大在線播放網站和提供下載的網站。點擊量和下載率不斷攀升:之后,電視臺、報紙、雜志等媒體開始制作各種分析和專題采訪欄目,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潛伏>創事紀》一書,完整收錄了《潛伏》劇本,并記錄了電視劇從創意到誕生的整個過程,有導演訪談以及幕后制作花絮,這個時期也開始在各大書店暢銷。不到一個月時間,電視劇《潛伏》迅速躥紅,成為今年電視臺的收視黑馬。
分析該電視劇成功的原因,或許能為我們當下的國產電視劇制作帶來新的啟示和思考。
一、《潛伏》成功的背景分析
首先,國內年輕觀眾的電視劇欣賞口味已經嚴重美劇化。近年來,雖然國內各大電視臺沒有正式引進流行美劇,但是通過網絡,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還是收看了不少美劇作品,如《24小時》、《越獄》(該劇從2006年首播,直到2009年5月份才全部結束,一部電視劇,時間跨度長達三年)、《迷失》等。通過網絡傳播,打破了電視臺播放時間以及播放次數的限制,20多集的電視劇可以從頭看到尾,并且都剪掉了插片廣告。美劇情節緊湊、連貫,劇情跌宕起伏,有的充滿懸疑和推理色彩,跟國內多數電視劇劇情發展緩慢、情節拖沓冗長、對白簡單等形成鮮明反差,美劇這些特點深深吸引了年輕觀眾,《越獄》每推出新劇集。提供在線播放的網站都出現過訪問量過大而導致服務器癱瘓現象可以說,這兩年網絡上美劇的流行,導致不少年輕人遠離了國內電視劇,觀眾的電視劇欣賞口味已經嚴重美劇化。
2009年4月底,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騰訊網進行了一項調查,共有2332名網友參與此次調查,其中高達95.7%的人表示“喜歡看《潛伏》”,“80后”占31.O%,“70后”占40.7%,“60后”占19.1%。(2009年5月2日,《中國青年報》,“潛伏的信仰浮出我們生活的水面”)也就是說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占了《潛伏》觀眾的七成多,而這部分人也恰恰是網民的主要力量,當然,也是網絡美劇的最大消費群體。另有媒體調查采訪觀眾,不少觀眾表示看《潛伏》“喘不過氣來”,甚至不敢上廁所、接電話,因為錯過幾分鐘,很可能后面的劇情就連貫不上了,這與國內觀眾司空見慣的注水影視劇形成了強烈反差,但卻與我們前面提到的網絡美劇劇情有著驚人的相似。
簡單分析對比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國內電視劇只要抓住了這部分觀眾的欣賞特點,推出合適的影視作品,在收視率和影響力上就離成功不遠了。
其次,《潛伏》臥底題材能吊起觀眾欣賞胃口。簡單回顧這幾年國內電影大片市場不難發現,臥底題材的電影作品是個熱點,有較強的票房影響力。2002年底上映,帶領香港電影走出新世紀低谷的《無問道》廣受好評,此后幾年間,導演劉偉強連續推出了第二部、第三部,一時形成“無間熱”,票房無人能敵_在電視劇方面,《潛伏》之前,國內電視臺也早有臥底諜戰的劇作,2006年根據麥家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暗算》就在當年掀起一輪收視熱潮;2008年由柳云龍、李小冉主演的三十集“紅色特工”諜戰題材電視劇《功勛》開播,也排在各大電視臺收視率前茅。
經過這些影片和電視劇作的洗禮,觀眾對這種諜戰、潛伏、滲透題材早就有了心理接受期待。《潛伏》故事背景放在共產黨那段廣為人知同時又帶有神秘色彩和英雄主義的地下黨年代,無論是從當今社會觀眾的影視觀感和接受心理上講,還是從歷史知識儲備的角度講,注定了《潛伏》的選材會獲得較高關注。
再次,《潛伏》中家庭和感情戲份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假夫妻”的感情發展情節,與當下電視收視熱點家庭倫理劇有異曲同工之妙。家庭倫理劇近年來在電視臺不斷上演,《金婚》、《王貴與安娜》、《雙面膠》等,這些作品圍繞家庭內部、夫妻之間感情發展以及矛盾解決做文章,容易在觀眾那里引起共鳴,也有著較高的收視率。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選擇觀眾熟悉的演員。翠平扮演者姚晨自從前幾年《武林外傳》火爆熒屏后,迅速躥紅成為一線明星,全國老少對這個大嘴巴的女演員非常熟悉《潛伏》另外一個角色余則成的扮演者孫紅雷,更是實力派干將,主演和參演的電視劇和電影作品在觀眾那里的口碑都不錯,去年電影《梅蘭芳》中孫紅雷扮演的邱如白就大受好評。此外,他在《永不暝目》、《像霧像雨又像風》《半路夫妻》、《落地請開手機》等影視作品中都占據非常重要的角色,成為這幾年觀眾比較喜歡的男演員。選擇他們作為主演,就《潛伏》來講,實際是在收視率上加了雙保險。
二、《潛伏》,還歷史人物以人性關懷
電視劇的成功,不光有上面提到的這些背景因素,從內容方面分析也會得出一些必然。在人物性格塑造、情節設置、劇情發展等環節上,體現了人性的關懷和對人本質需求的尊重。劇中人物余則成身上體現出的辦公室人際關系處理技巧,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的影響,既是一種人性,更是一種人情,在觀眾那里容易引起情感共鳴和認同雖是歷史題材,但是就劇中場景來說,余則成(孫紅雷飾)周旋的辦公室環境,無論是領導與同事間的信任糾葛,還是同事與同事之間的利益爭奪,都很符合中國人的認知習慣,反映了中國人深層的民族文化心理,劇中余則成身上體現出的不少為人處世的辦公室周旋技巧,即便放在今天社會,也不算過時,尤其在青年白領那里更是獲得一定推崇。前不久在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中顯示:在近兩年播放的電視劇中,都有哪些劇最讓人們感覺到共鳴?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潛伏》,比例高達70.4%,而一些比較熱門的電視劇如《士兵突擊》占35.2%、《我的團長我的團》占18.0%、為一些年輕人所推崇的《奮斗》不過占到了20.2%、《武林外傳》占到11.5%。
對人本質欲望的尊重,對感情生活的重視也是一種人性關懷。該劇擺脫了傳統革命題材電視劇主人公形象高大全,對個人私生活領域設置禁區的做法,而是深人家庭細節,安排了假夫妻劇情,兩個生存環境迥異的人物走到一起,扮假夫妻,難免磕磕絆絆,盡管都知道這兩個人最后肯定是假戲真唱,可是,到底怎樣唱,還是很讓人感興趣電視劇照應了觀眾的期待,還原了這種真實,從兩個人互相“敵視”,到后來的產生愛意,表現家庭背景下夫妻二人的感情磨合,許多方面突破了些主旋律電視劇的表演限制,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臺詞上的突破。沒有什么海誓山盟與宏大敘事話語,極具生活化和真實性的語言對白,拉近了劇中人物與觀眾的心理距離:翠平和余則成討論未來孩子長什么模樣時的臨時發揮(女兒不能像媽媽嘴大,兒子不能隨爸爸眼小),都會讓觀眾得到會心一笑。比如搖床,對性的討論,麻將桌上太太們的對話,搖床的細節,翠平翻看余則成的床頭雜志,說“真惡心,奶子都露出來了”,兩人在搖床問題上的對話,翠平對余則成搖床時間與性能力的反擊,這樣的表現尺度都是很大膽的。還有長時間的吻戲。兩人新婚夜做愛時對是否向組織匯報問題上的對話等等,恰恰是有了這樣的突破,才讓人覺得真實,這才是凡人,不是教科書上或者革命樣板戲中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光輝形象。破除說教,還原真實,總是能打動很多人。
劇中反派角色的性格同樣復雜和富有戲劇性,同事問的明爭暗斗、勾心斗角,領導與下屬間的沆瀣一氣、爾虞我詐,陰謀與權術,利益與交易,國民黨軍統內部的黑暗與腐敗,在馮恩鶴(飾演吳站長)、祖峰(飾演李涯)、吳剛(飾演陸橋山)的演繹下,得到了真實又精彩紛呈的表現,甚至有人認為劇中人物李涯的聰明、冷靜、執著有超越余則成之處,對手戲絲毫不遜于正面人物。
《潛伏》因孫紅雷、姚晨而精彩,但也缺少不了配角的幫襯。他們雖然跟劇中的正面人物余則成分屬不同職位,但都在自己職位上表現的相當出色。時刻不忘利用手中的公權力為自己謀私利、留后路,總結為官一生的重要收獲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吳站長,對黨國忠心耿耿的李涯,慨嘆自己“就是條狗”的馬隊長,信奉“無情報,不交易”的謝若林。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三、信仰來自生活體驗
在主旋律作品中談信仰問題。往往會落下“說教”和“布道”的口實而招來觀眾逆反情緒,但《潛伏》卻把信仰的教育包裝在了生活的體驗中。說教“潛伏”,成了本劇的特色。觀眾觀看這部電視劇或許會有種感受比較明顯,那就是劇中人物命運的選擇,沒有高揚主義與信仰的旗幟,更像是一種生活邏輯的必然出路。
《潛伏》的導演姜偉就說:“我時刻希望觀眾感受到精神、信仰這些東西,但希望他們感受。我不想直接露出來,會有意藏起來……教學中我經常碰到學生拍攝的作業一塌糊涂,但他會迫切地跟我解釋這個鏡頭是什么意思,那句臺詞表達了什么……每次我都說,你能拍個不用解釋能讓我看懂的嗎?”
晚秋(朱杰飾)自殺未遂醒來后,余則成開導晚秋,這是個精彩的段落,實際上余則成在病房里的那段真情告白,也是從他的視角間接闡述了對共產黨將要開創的新世界景象的一種憧憬,余則成相信,在那個世界里。會有晚秋所最向往的自由。從佘則成的職業習慣出發,他并不是沒有懷疑過知道真相的晚秋,甚至動過除掉她的念頭,可轉念一想。晚秋完全是一個無辜的人,她不是敵人,他開始反思革命的價值,是應該讓這樣一個無辜的人得到幸福和平,而不是為了所謂的革命前景,讓無辜的人無謂死去。拯救晚秋,其實在他倆街頭的那次擁抱中就下定了決心。余則成所描述的世界,不僅僅只是為了安慰晚秋,這也是他自己信仰的一種呈現,他相信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正好跟自己目前相處的這些險象環生的環境成為鮮明的對比,更是支撐余則成走下去的一個重要理由。在《潛伏》第29集里,他和翠平說過一句話,“我們的故事需要有人來聽”,要讓自己的后代知道他們的故事,體會他們的心情。沒有講什么大道理,但同樣流露出了余則成對光明未來的一種信仰。
四、人物認知觀念的轉變合乎邏輯
刺殺叛徒李海豐后。余則成被追殺,后來被中共營救,養好傷后,被中共策反,盡管有見到左藍的希望在誘惑著他,可是,對于一個1937年就上道的一個老軍統而言,讓他接受共產黨的主義和信仰,似乎還不是那么容易。那么是什么力量,讓余則成不斷堅定了信念呢?一個因素是他不斷接觸到國民黨的丑聞,另外一個原因是跟他接頭的地下黨員的視死如歸。
藥店掌柜咬舌保護余則成,左藍犧牲自己保全余則成,廖三民暴露身份后與敵人同歸于盡,這些身邊活生生的例子,震撼著余則成,是什么原因讓他們視死如歸呢?與其說是種組織紀律,不如說這就是一種信仰的力量,他們相信自己的死是值得的,是為了全中國的革命事業,是完全為了解放人民的。左藍犧牲后,遺留下來一本簽名的《延安文集》,第一篇是“為人民服務”,也許是睹物思人的緣故,余則成把這本日記帶回了家中。文中幾句話,讓余則成振奮不已,有種找到答案般的喜悅,也就是余則成神經質地念叨的那幾句話“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左藍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她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左藍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她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余則成雖然沒有系統學習過馬列主義,但他內心深處已經把共產黨人的信仰追求,跟自己對和平和光明的向往結合起來了,這種轉變水到渠成。公務員之家
再有就是翠平性格的轉變。從沒進過城的農村游擊隊長,目不識丁。不懂城里人的規矩,費勁周折總算學會吃西餐、穿旗袍、打麻將,但這樣整日無所事事還是讓她覺得難受,沒有受過專門訓練,毫無地下工作經驗,別人認為是享福式的軍官太太生活,她認為是受罪,“我就是一木頭,還是朽了的,一點用也沒有”。除了這種鄉下與城市的認知落差,還有就是斗爭環境的差距。這里只是需要潛伏和偽裝,更多時候是情報戰,是沒有硝煙的戰斗,別說真槍實彈,有時根本就看不到敵人,“敵人是空氣”,而且還需要處處謹慎,學會偽裝,學會不動聲色。從開始翠平說余則成“你最會裝了”,當余則成告訴翠平該怎樣拉窗簾,翠平很不耐煩地回應“都說兩遍了,婆婆媽媽的”,到后來自己主動協助他進行偽裝,遞交情報,在余則成的幫助下,辨清許寶風假八路的面目,這不僅僅只是斗爭環境轉變那么簡單,還需要有高度靈敏的預警意識,審時度變,果斷行動。翠平最終從一個剛進城的鄉下土八路女子轉變成一個地道的軍統長官太太,從;中鋒在前的游擊隊長到成熟穩重的地下交通員,這種轉變雖不是一朝一夕,但在姚晨演繹下卻顯得非常真實。比如,翠平剛到余則成那里后,開始每天起床很早,問余則成“城里的雞怎么都不打鳴啊?”余則成無奈地說:“不是不打鳴,而是沒有雞。”這樣的既不乏幽默感又具有生活氣息的對話還有很多處。
五、結語
好作品源自好劇本。諜戰內容滿足了觀眾揭秘和窺視欲望,不落俗套的劇情,人物性格發展的自然過渡銜接:本于生活真實,挖掘現實中而不是想象中的細節真實,反映了人們的內在情感訴求:情節連貫,劇情緊湊,不拖泥帶水;雖為主旋律電影,但在劇情上更加人性化,政治需求的正確性也恰恰在于符合了一定的生活真實性,生活化的場景設置,對夫妻間的真實感情發展有較多直觀體現:嚴肅中透著幽默感,緊張中蘊含著感動。這些因素綜合造就了《潛伏》的成功,也為今后國產影視劇創作帶來了許多原創性的寶貴經驗。
- 上一篇:機械密封故障處理策略論文
- 下一篇:汽車的燃油經濟性改進策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