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常態化敘事與煙火氣風格
時間:2022-04-23 02:56:14
導語:電視劇常態化敘事與煙火氣風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影視策劃及文本創作中,怎樣處理好其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向來莫衷一是。觀眾和影評人在鑒賞歷史題材電視劇時,對于劇中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孰輕孰重,也是各執己見,難有定論。本文從諸多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成敗得失中對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二者辯證統一的重要性進行探討,以期為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歷史劇;歷史真實;藝術真實;辯證
一般而言,以歷史事件(人物)為題材,或借用一定的歷史背景進行故事創作的電視劇稱之為歷史題材電視劇,簡稱“歷史劇”,它具有“史”與“劇”的特點,即“史實”與“劇說”。一部優秀的歷史題材電視劇,敘述史實處必定舉證鏗鏘,令人折服;虛構戲說處亦不忘絲絲入扣,動人心魄。可以說,能否為觀者呈現出引人入勝的歷史題材電視劇,關鍵在于創作者能否駕馭劇中史實與戲說之間的合理融和。
1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內涵
“歷史真實”具有相對的客觀性,是歷史真實演繹的事件,能夠在呈現時帶有強烈的辯證色彩,幾乎可以還原歷史事件真相。不過,“歷史真實”并不純粹等同于“歷史事實”,如司馬遷的《史記》、后晉劉昫等的《舊唐書》等,讓我們所了解到的“歷史真實”都是通過人為主觀記錄的,不可避免地與歷史真相存在一定偏差。歷史題材作品中的“藝術真實”是從“歷史真實”中提煉、加工、歸納和創造出來的,是基于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和人們生活軌跡本質的感悟,是對歷史事件的藝術揣測,故而“藝術真實”的存在是合理且科學的。可以說,能夠緊握歷史發展脈絡,認清生活本質規律的“藝術真實”是一種假定的真實。這也就不難理解,即使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所塑造的關羽并不是史書《三國志》中的陳壽所理解的關羽,卻也是一種內蘊的真實。因此,在不背離歷史時代真實性的基礎上,劇作家為使創作的故事達到藝術上的完整要求,可以適當采用夸張、突出、集中等手段加以渲染和虛構。
2實現歷史題材電視劇價值追求中的思想誤區
2.1背離歷史真實
刻意追求“藝術真實”,為實現娛樂價值而盲目地迎合部分觀眾,不惜歪曲歷史。例如:飽受觀眾詬病的一些“抗日神劇”中的“手撕鬼子”“投擲手榴彈擊落戰斗機”等橋段,就是背離“歷史真實”的“典型事件”。因為這些橋段和內容已經嚴重違背抗日戰爭歷史背景的本質脈絡,既不是對“歷史真實”的提煉加工,也沒能通過藝術形象反映出當時抗日歷史時期的真正面貌,與“藝術真實”大相徑庭。可見,以實現“藝術真實”為借口拋棄“歷史真實”的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思路,難免會事與愿違。能按照創作者的臆想,實現些許的“藝術真實”猶可,但事實上往往是費力不討好。嚴重來說,背離“歷史真實”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不但會影響觀眾的歷史觀,而且恐怕連“歷史劇”都稱不上。正如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所言:“歷史劇應該在時代背景、人物、事件等主要方面基本上符合于歷史真實。”[1]
2.2舍棄藝術真實
歷史題材電視劇的重心在于“劇”,如果片面強調“歷史真實”,只求還原,不求修飾,舍棄了“劇”的特性,歷史題材電視劇將不可避免地衍變成實際上的“歷史紀錄片”,缺乏趣味性,令觀眾觀看興趣不高。近年來,歷史正劇如《趙氏孤兒案》《隋唐演義》《楚漢傳奇》等,以史為骨,雖獲得了良好的口碑,但收視率卻一直不盡如人意。相反,最近熱播且戲說改編成分較多的歷史劇《楚喬傳》《慶余年》《絕境鑄劍》等卻是收視率爆表、成績斐然。可以看出,脫離藝術加工的歷史題材電視劇難有成就。這從觀眾對當今歷史正劇作品的態度就能看出,劇情戲份過于平鋪直敘,生硬地照搬史書文獻所載,難以獲得受眾的廣泛關注。可見,受眾對純粹的“歷史真實”是有所抵觸的。而且,歷史題材電視劇對于歷史進行百分百還原是不合時宜的。客觀演繹固然重要,但歷史題材電視劇作為一種劇作,其創作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受眾的精神層面需求,使劇作廣受歡迎。因此,通過虛構美化刻畫出傳神的人物角色,塑造出精彩的故事情節,這對歷史題材電視劇進行藝術升華就顯得特別重要。可以說,為追求娛樂價值和藝術價值,除了注重“歷史真實”外,歷史題材電視劇中內蘊的“藝術真實”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為實現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娛樂價值和藝術價值,創作出優秀的歷史劇作,創作者必須規避對“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任何一個缺失。茅盾先生在他的《關于歷史和歷史劇》一書中也很好地闡釋了這一點:“藝術虛構的實質是在充分掌握史料基礎上,采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和方法進行虛構,而不是簡單地向壁虛構;堅持不能隨便修改歷史與肯定藝術虛構這兩者并不矛盾,因為藝術虛構是建立在對史料中歷史事實和人物的本質進行辯證分析并有了清楚的認識后才能進行的,從而實現客觀存在之歷史(歷史真實)與藝術作品中反映的歷史(藝術真實)相統一。”[2]
3歷史題材電視劇中如何實現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
3.1正說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大事實之”
“大事實之”,即在對史書有記載的重大歷史事實與其所處的歷史大環境進行還原的方面,不容有失。這對于以刻畫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核心的正說劇而言,遵照“大事實之”的準則理所當然。此外,“大事實之”對于那些僅借歷史背景,人物情節極盡虛構的戲說劇而言同樣適用。例如:全景式地描繪了漢代人民生活面貌的歷史劇《漢武大帝》,就是以《漢書》《史記》為藍本,一一重現漢代的政治、文化、經濟民俗,此乃通過大環境以及大時代體現出其“大事實之”。另外,此劇以恢弘的氣勢毫不含糊地講述了漢武帝時期七國之亂、儒道之爭、張騫出使、漢匈和親等歷史大事紀,展現了漢武帝劉徹一生跌宕的縱橫馳騁,而對衛青、霍去病遠征漠北,大破匈奴得以封狼居胥的豐功偉績更不惜以濃墨重彩繪之,此間通過從“大處”展現的“歷史真實”,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氣魄深深感染了諸多受眾,成功引發受眾的觀看熱潮,豆瓣評分高達9.1分。歷史劇《漢武大帝》片段如圖1所示。
3.2戲說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大事實之”
以藝術虛構為主的戲說劇,雖其并未背負傳遞歷史真相的偉大使命,僅僅是借著歷史的外衣讓創作者的藝術構思得以直抒胸臆,卻也同樣謹遵“大事實之”的原則。例如:由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辰》在2019年一經播出就火遍了朋友圈、公眾號和微博。該劇之精彩絕倫,儼然成為經典,讓人津津樂道,回味無窮。《長安十二辰》在展示故事架構的跌宕緊湊、浮想聯翩的細節設計、反臉譜化的英雄人物的同時,也不忘將盛世長安的歡快繁華之景呈現在世人眼前,無論人物的服飾、道具,還是風景等都盡最大限度還原繁盛之唐的場景,體現了緊扣歷史之“大處”的發展,虛中見實,方證其經典。歷史劇《長安十二辰》片段如圖2所示。
3.3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小事虛之”
橋段的構造、藝術的雕琢、豐腴的細節正是歷史題材電視劇魅力之所在,為實現歷史題材電視劇“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辯證統一,“小事虛之”同樣關鍵。唯有這樣,歷史題材電視劇才能擺脫教科書式的生硬說教,塑造出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從而贏得受眾認可。歷史題材電視劇作為精神消費品,在表現深邃之余還需追求引人入勝,才能應對“收視率”這一現實問題。上文中所提到的歷史劇《漢武大帝》,創作者在抓住主要脈絡這些“大事”之余,下足了功夫雕琢細微處的“小事”。就拿“廢長立幼一事”來說,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書《史記•外戚世家》中原本是這樣表述的:“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陰使人趣大臣立栗姬為皇后。景帝怒,遂案誅大行,而廢太子為臨江王。”[3]從《史記•外戚世家》能夠看出,“廢長立幼一事”的導火線是王夫人暗地里“陰使人趣大臣立栗姬為皇后”一事激怒了漢景帝所致。但在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為深刻展現長公主劉嫖睚眥必報、飛揚跋扈的性格,巧妙將“陰使人趣大臣立栗姬為皇后”一事從王夫人轉移到了長公主劉嫖身上,通過這一改動有一箭雙雕之奇效:一方面體現了長公主劉嫖為打擊栗姬母子是如何煞費苦心;另一方面更是為塑造隱忍而富有城府的王娡(王夫人)那種前恭后倨、野心勃勃的形象起到了遷延暗伏的作用,推遲了其真實秉性的暴露,為受眾帶來更為震驚的思想反差,令《漢武大帝》更具其戲劇性,成為“小事虛之”敘事技術的典范,因而廣受好評。
4正確理解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辯證統一
歷史題材電視劇是電視劇的一種,優秀的歷史題材電視劇會對社會價值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所以,要探究一部歷史題材電視劇成功與否,需要從其創造出的兩方面價值來看,一為娛樂價值,一為藝術價值。所以,一部歷史題材電視劇中娛樂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高度,將是剖析歷史題材電視劇中的“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能否起到關鍵作用的標準。因此,要想實現歷史題材電視劇娛樂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雙贏,就必須處理好“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辯證關系。飽受爭議卻又極負盛名的歷史題材電視劇《走向共和》可以說是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相結合的典范。《走向共和》緊扣清廷傾覆、外寇侵華、民主衍生、走向共和的歷史大潮,相對真實地再現了因為甲午戰爭的刺激國人逐漸走向覺醒的艱辛歷程,同時歷史大事紀基本上真實可信,與歷史上國人對民主共和艱苦卓絕的追求相符。而在對于人物形象刻畫的細節上,卻是顛覆傳統,大膽地進行了藝術虛構,通過悲劇式的歷史人物塑造表現出中國的恥辱史,不禁令受眾感同身受。該劇中主要人物之一李鴻章苦撐國事,同時精于世故,巧施手段,實干興邦,表現其無私救國的渴求,卻又時刻面臨著國家貧弱、飽受欺凌的現狀,無可奈何而又鞠躬盡瘁,從而展現其人性、光輝、悲劇的一面,雖與其史載“委曲求全、賣國賊等”形象存在出入,但受眾仍然不禁為之動容。《走向共和》另一典型形象的塑造當屬國父孫中山。在劇中虛構了孫中山在廣州巡撫衙門前當眾積極剪辮的一幕,對其剪辮后被衙門杖打的場景還進行反復表現。事實上,孫中山是在其國外漂泊時就斷發改裝了。此處的編造無疑是藝術的表現,借此“小事虛之”,完美展現出孫中山窮其一生精力追尋共和的決心,令觀眾折服其信仰之堅定以及其天下為公的抱負,即可見創作者用心之巧妙。《走向共和》一劇的成功在于將小處的“藝術真實”與大處的“歷史真實”完美結合,全景式地為受眾展現了中華民族推倒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氣勢磅礴的艱辛歷程,譜寫出史詩般的國民覺醒篇章。
5結語
總之,縱觀優秀歷史題材電視劇之成功,唯“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辯證統一而已。對二者關系的割裂不切實際,由此衍生的電視劇亦難成大器。認清“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真正內涵,從而避免形成“藝術的虛構品”以及“歷史教科書”,實現創作者與受眾共同追求的藝術價值和娛樂價值,對于影視從業者進行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尤為重要。一言蔽之曰:以歷史真實為骨,借歷史之鏡,能明今人之理;以藝術真實為髓,作藝術之劇,能顯古人之風。
參考文獻:
[1]吳晗.論歷史劇[J].文學評論,1961(6):22.
[2]茅盾.關于歷史和歷史劇[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98-99.
[3]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113.
作者:曹陸軍 單位: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
- 上一篇:淺談電視劇《遠方的家》題材挖掘
- 下一篇:戲曲電視劇藝術創作元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