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節目管理革新
時間:2022-05-23 04:45:00
導語:電視新聞節目管理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各地電視節目呈現出“大體量”的發展趨勢,新聞節目也不例外。2010年,沈陽電視臺新聞節目《直播生活》擴版為近3個小時,再創國內新聞節目時長新紀錄。節目時長增加、板塊增加、人手增加,意味著“管理寬度”或“管理跨度”增加,管理的效率可能會隨之下降。對于一檔電視新聞節目來說,管理效率的下降意味著節目質量的下降和各種風險的增加。電視新聞節目不妨借鑒頻道管理的某些方法,使整個節目的管理重心下移,推動節目的管理變革與改擴版同步進行,在基本保持原有組織層級的基礎上,實現節目的平穩有序運行。
一、內容模塊化
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通常依據出席領導排序、事件的重要性、內容的相關性等標準,以條為單位來編排播發,而現代大型電視新聞節目通常分為幾個固定板塊,組合播出。相對于頻道,節目就是一個個模塊,而相對于節目,板塊也是一個個模塊。正如頻道中每個節目都有不同的節目形態和節目定位,節目中的每個板塊也都應該有自己的形態和定位,并進一步細化、固化為適用的生產流程和產品標準。以沈陽電視臺《直播生活》為例,17:00-17:55的《直播生活•晚高峰》是電臺FM91.2和電視綜合頻道同步直播,采用廣播的主持風格,兩位主持人聊天,中間插播相關圖片。從受眾定位來看,也更偏向于下班路上的私家車主收聽收看。而17:55-19:58的《直播生活》,則主要是本地的民生新聞及評論,受眾定位要寬泛得多。這兩個板塊的工作流程,如素材選取、文稿撰寫、圖像編輯、直播機位、導播合成等各環節,自然也會有較大的差異。例如《直播生活•晚高峰》不需要精細的文稿,全靠主持人“脫口秀”,但《直播生活》就需要出稿、配音。這些都需要以書面形式固定下來,作為工作人員的操作指南,嚴格遵守。而在產品標準方面,模塊化設計、生產、裝配,大型電視新聞節目通過模塊化標準的高級形式,能夠將每天發生的各種復雜多變的新聞事件系統整合,呈現為條理清晰、特色鮮明的節目內容。談談電電視視新新聞聞節節目目的的管管理理變變革革大型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發展,也可以通過更換或增減模塊的方式實現,從而降低改版成本和風險。一些優秀模塊還可以整體拿出來,擴充為獨立的節目。這時,大型電視新聞節目就擔當起了“孵化器”的功能,一檔節目可以逐漸孵化出一個“節目群”。
二、編排對象化
節目時段固定的前提下,節目內部板塊采取何種編排策略,主要考慮兩個對象:一是觀眾,二是競爭對手。目的也很簡單,爭取觀眾“入流”并“順流”,減少觀眾“溢流”。以下結合青島電視臺財經資訊頻道每晚19:00-20:05首播的《青島全接觸》,淺析節目內部板塊的編排策略。
1.反向策略
《青島全接觸》作為一檔跨界新聞節目,策劃之初就采取反向編排策略,與同時段的《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央視的傳統強勢節目,形成顯著的差異。尤其是網絡評論脫口秀板塊“小單拍磚”和交警執法真人秀板塊“小宮說道”,更多的是以女性、年輕人為目標受眾群,與以中老年男性觀眾群為主的節目比,有著明顯的收視市場區隔。
2.帶狀策略
每天定點播出,是帶狀編排策略主要的特征。哪怕確到秒,使記者的績效考核與收視率直接掛鉤成為可能。以往,電視新聞記者的績效考核,主要以分數統計的工作量,而對新聞品質的考核標準顯得比較模糊。例如,青島電視臺新聞中心設有好稿月評制度,但衡量標準不統一,獎勵覆蓋面也相對較小。另外,無論是數量考核還是質量考核,都要靠制片人或責任編輯人工打分,信息溝通成本過高,自由裁量范圍過大,經常引起不必要的糾紛。而記者直接與收視率掛鉤、精確到秒的績效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個人績效考核直接與收視率掛鉤,符合現代企業管理中“內部模擬市場化”的發展趨勢。這種方法借用到電視新聞節目的運營管理中,就是“人片合一”,每個人的業績考核都與自己的每一條片子直接掛鉤,感受到收視競爭的壓力,時刻保持創新的激情和動力。當然,以秒為單位、直接與收視率掛鉤的精準化考核模式也并非無懈可擊。首先,電視新聞節目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收視率不是節目質量考核的唯一指標。因此,在引入收視率指標之后,原有的工作量考核、好稿獎評選、社會影響力評價等制度都應繼續保留,結合起來進行考察。收視率考核以獎勵為主,懲罰為輔。一些特別突出的貢獻和創新,還應當有特別嘉獎措施。其次,收視率不僅取決于個人自身的努力,還與板塊形態、選題質量、節目編排、競爭環境、合作對象等有著密切關系。因此,不僅要看收視率的高低,更要看收視率的提升幅度,不僅要橫向比較一天中各條各板塊的收視率,還要縱向比較同一板塊每天的收視率變化,以利于節目和個人總結經驗,創造更高的收視業績。第三,收視率無法考核節目責編、內勤、財務、宣傳推廣等職能性工作,某些崗位仍擁有可以躲避收視壓力的安逸空間。因此,在整體薪酬分配上,必須向一線的記者、編輯傾斜,拉開前期與后期的收入差距。同時節目應當按照“寬帶薪酬”理念,進一步拉開同級別員工的薪酬檔次,最高薪酬甚至可以高于制片人薪酬,從而引導員工更重視個人技能的提高而不是職位的晉升,支持原有扁平化組織結構的高效運行。
在日記法時代,收視率調查的最小記錄單位是5分鐘,一個24小時播出的頻道,也只有96組收視數據可供參考。而在儀器法時代,收視率調查的最小記錄單位可以精確到秒,一檔時長60分鐘的節目,就有3600組數據可供參考。大型電視新聞節目的管理變革,正是適應這種收視數據精準度的變化,在管理方式和效果上進一步精細化。與頻道相比,節目的管理權責、內容結構、運作方式等方面相對單一,因此更有條件實施內容模塊化、編排對象化、組織聯邦化、考核精準化。而節目管理的精細化,又使頻道能夠從繁雜的日常節目管理和運營中解脫出來,專注于市場戰略研究、頻道形象打造、廣告客戶吸納、新型節目研發、多元業務拓展等宏觀事務,進一步做大做強。
按照國家廣電總局的要求,2012年各省級衛視將回歸新聞綜合頻道定位,增加新聞類節目播出總量,電視新聞節目的競爭更加激烈。在網絡媒體大行其道、新聞資源日益同質化的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節目必須向規模要收視,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益。而大型電視新聞節目擴權、放權,實施頻道化管理,將成為今后電視新聞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 上一篇:計生局出生人口性別比治理方案
- 下一篇:縣長在考前環境整治工作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