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對文化記憶的再生產分析
時間:2022-04-14 03:12:39
導語:電視節目對文化記憶的再生產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以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為研究對象,闡釋了文化類電視節目如何對文化記憶進行再生產,重點論述了三個方面:彰顯國家形象、弘揚主流價值、復興傳統文化的媒介框架;社會文化、公共服務和對外傳播的主體訴求;人本思想、文化鄉愁以及故事化敘事的情感召喚。通過對文化記憶能動性的選擇、喚醒到再生產,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達到了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國人文化自信和建構民族身份認同的目的。
【關鍵詞】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文化記憶;傳統文化
德國學者約恩•呂森認為,比起口語、文字,視聽媒體的到來改變了記憶原本的存儲方式。媒體呈現的文化記憶都是經過中介再現的記憶,電視媒體積極主動地對記憶進行呈現和表征,在文化記憶的再生產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記憶的重構不是重復。文化記憶“包含某特定時代、特定社會所特有的、可以反復使用的文本系統、意象系統、儀式系統,其‘教化’作用服務于穩定和傳達那個社會的自我形象”。因此,電視媒體是從當下的國家利益、社會需要、價值觀念來審視和書寫文化記憶,必然具有特定目的的社會性和群體性。基于新時代建設文化強國、增強國人文化自信的目的和需求,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對文化記憶的再生產通過媒介框架、主體訴求和情感召喚三個方面賦予文化記憶新的內涵和意義。這也是節目建構民族認同最為關鍵的一步。
一、電視節目重構文化記憶的媒介框架
1.彰顯國家形象的議題選擇。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的高層次媒介框架體現為國家形象的建構和彰顯。近年來,我國致力于在國際社會和國人心中樹立大國形象,一國的形象不僅體現在經濟實力、內政外交方面,而且體現在文化軟實力方面。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就肩負起了展示我國文化大國形象的重任,通過彰顯國家形象的議題選擇,重構和加深受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記憶,激發愛國熱情和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身份認同感。比如,《國家寶藏》節目的宗旨之一就是突出體現大國形象,在節目編排和內容呈現上《國家寶藏》一以貫之“國寶”概念,推選的國寶均為具有國家代表性的文物。同時,國寶選取來自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和湖南省博物館等九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院)。在節目的劇情演繹環節上,《國家寶藏》對文物文化記憶價值的挖掘也上升到了國民性的高度。宋徽宗時期的《千里江山圖》代表了錦繡山河的昌盛國力;乾隆時期的各種釉彩大瓶被強調為國家精湛工藝的“集大成”;越王勾踐劍是中國兵器文化的代表。類似這樣國之重器的文物故事匯聚成節目的主旋律。《國家寶藏》通過議題選擇對文化記憶進行再生產,彰顯我國的國家形象,培養受眾對國家的積極態度,提升國人的文化自信。2.弘揚主流價值。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熱播不僅因為其形式、題材的創新,而且由于其背后一種穩定的核心價值觀,既包括傳統文化社會中的“仁、義、禮、忠、孝”,也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眾從節目傳播的價值觀中確立價值觀基礎,并由此形成價值認同。《國家寶藏》通過大國形象的議題展現,讓受眾從國寶的背后感悟和明確了國家富強、社會和諧、依法治國和忠貞愛國等主流價值觀。這是節目敘述框架的中層次結構。《國家寶藏》塑造再生產后的文化記憶,推動受眾對主流價值觀和民族身份的認同。《傳承者》節目中展現了一個又一個普通人,他們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選擇堅守歷史,堅守傳統文化,重構著中國傳統個人價值層面的文化記憶。節目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現,挖掘節目背后被現代社會分離的價值觀念,重新將其確定為主流價值觀,在媒介層框架中達到再生產文化記憶的目的。3.復興傳統文化。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建構文化記憶的最終目的是使受眾對傳統文化形成共識,進而增強其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復興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記憶是由眾多個人記憶凝結在一起的民族和國家記憶,只有建構個人文化記憶,才能筑起國家的文化記憶。而當代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絕不僅止步于傳統文化符號的再現,更多的是探求它對現實的意義。這就要求節目不要局限于傳統文化的闡述,要在創新的節目形態和內容中復興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實質上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滋養后代的生命本源。在江蘇衛視《匠心傳奇》的每期節目中,嘉賓都會在頂級藝匠的專業指導下親自體驗,讓觀眾透過屏幕能夠感受到技藝傳承的不易和傳統文化的厚重。北京衛視的《傳承者》通過樂器演奏、雜技挑戰和舞蹈演繹等藝術呈現方式,讓身處都市的現代人感受到傳統文化之美。文物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央視的《國家寶藏》通過展現國寶的前世今生,賦予文物特定的意義指向,即弘揚和復興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在建設文化強國的當下,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基因,復興中華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符合當下觀眾的精神訴求,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起到指引作用。
二、電視節目重構文化記憶的主體訴求
1.社會文化訴求——重塑文化自信。“所謂‘文化自信’,是指一個民族或國家能客觀理性地認識到本民族文化的價值,對其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并對文化的未來發展持有堅定的信心。”現代民族國家的社會文化訴求只能依靠共同的文化記憶、集體經驗和文化符號等實現。重塑國人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成為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播出的社會文化訴求。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以弘揚傳統文化為立足點,明確節目的責任,保證節目的品質,同時也向受眾傳遞對傳統文化的自信。《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以武亦姝、侯尤雯為代表的青年選手以從容淡定的姿態向觀眾展示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文化自信。《國家寶藏》每一期所展示的文物都堪稱“國之重器”,從上古至明清,從琴棋書畫到律法音樂,使觀眾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文化自信油然而生。《傳承者》節目中展現了侗族大歌、蒙古弓箭等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優秀的民間藝術重回公眾的視野,讓觀眾深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與價值,重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文化自信。2.公共服務訴求——提供審美教育。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意義不僅在于節目形態的創新,而且在于公共文化服務價值的實現。提供審美教育便是節目對文化記憶再生產的公共服務訴求。在多元文化碰撞和娛樂節目盛行的時代,一批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傳播正能量、貼近百姓的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以獨特的文化記憶再生產契合了大眾的審美心理結構,對提升受眾的審美素養、傳遞積極情感和凝聚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深圳衛視《詩意中國》首次將視點聚焦于詩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學,激發當下國人對生活美學的追求,借助文藝推理、情景再現和經典復刻等藝術手段,將厚重的文化題材轉化為現實的審美需求,帶領受眾從傳統文化中發現詩意生活的重要意義,呼喚詩意生活在新時代的回歸,實現了審美教育的公共服務功能。3.對外傳播訴求——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對一國的對外傳播和國家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它取決于本國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對外影響力。核心價值觀是重構社會的精神基礎和各利益群體的思想共識,是整個社會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在當代,內容卻來源于傳統文化。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踐行傳統文化的傳播,重塑受眾的文化記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精神,提升了中國文化軟實力。除了培育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和民族文化的同一性,我國的電視媒體還積極探索文化“走出去”。浙江衛視踐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責任使命,實施優秀節目播向海外、原創模式賣向海外等工作,努力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浙江衛視拍攝的三集電視紀錄片《愛上中國》國際版(德語版)于2018年10月31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了首映儀式,并在奧地利OKTO8連續播出三周,通過電視和互聯網同步向歐洲人民展現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城市和民眾生活的巨變。2018年11月11日,浙江衛視《我就是演員》制作方與美國IOI公司簽訂模式銷售協議,授權其及合作伙伴HMP公司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英語地區制作和播出《我就是演員》的國際版‘Iamtheactor’。這次模式銷售協議的簽署是中國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模式首次外銷海外發達國家,為推進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地位,彰顯中國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出了成功探索。
三、電視節目重構文化記憶的情感召喚
1.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涵。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從一開始就把以人為本和滿足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一批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主動承擔起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和重構國人文化記憶和文化自信的重任。在《國家寶藏》節目中,國寶的“今生故事”部分邀請了眾多講述者,讓這些講述者以微觀的角度講述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與延續,使歷史文物與個人的關系更加緊密而鮮活。正如《國家寶藏》節目總導演于蕾所說,“不一定要選一級文物,不一定是用材珍貴、工藝考究的文物,我們想要挑選的是那些背后充滿了人文精神和情懷的東西”。因此,我們在節目中可以看到無論是明星級的國寶曾侯乙編鐘,還是并不為人熟知的石鼓,背后都體現著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除了制播層面,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播出后的反響和效果也反映出了觀眾的認可,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在歷史、文字、詩詞、音樂、語言、書信、傳統技藝和文物等廣闊的題材領域掀起一股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潮。《漢字英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一批優秀的原創電視節目在收獲高收視率的同時,也得到了觀眾們的一致好評。這些節目從現實生活中尋找素材,貼近普通百姓的視角,從共有的感情需求出發,重塑受眾的文化記憶,激發了情感共鳴,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2.文化鄉愁的追憶心理。“文化鄉愁在文化記憶的找回、認同、儲存、溝通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是激活文化記憶的情感催化方式、情感引導模式和情感溝通方式。鄉愁對步入現代化的人們而言,是一種對已逝的文化歲月和生活方式懷念的心理情感。與傳統意義的鄉愁所指的風物和故事不同,當代意義的鄉愁是指一種對文化、歷史的追溯情懷。在當代,文化鄉愁在歷史和現實之間建構文化記憶,讓人們不僅能回憶過去,而且能主動地建構過去。在現代化、全球化的時代語境下,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是鄉愁的重要載體,以視聽層面的物象敘事形式向受眾傳達著重構文化記憶、舒緩文化鄉愁的豐富信息。文字是文明社會產生的標志,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根基。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和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應時而出,通過競技的形式帶動全民書寫的熱情,引領大眾領略漢字之美,成為鍵盤時代中國人與傳統漢字書寫之間的紐帶,喚醒國人對華夏漢字的文化鄉愁,重構國人對傳統文化符號的文化記憶。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成為近年來遠離故鄉、奔走于現代生活的人們追懷文化鄉愁的載體,在疏解人們文化鄉愁的同時,重構人們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記憶。3.故事化的表達方式。故事化表達的最早應用出現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60分鐘》欄目,它將枯燥的信息、事件轉換成以人物為主線的生動故事,讓新聞報道更具人情味和趣味性。文化類電視節目也已從單向說教式的知識普及過渡到知識問答競賽,再到以文化傳承為核心、故事講述為形式的全民參與互動模式,將傳統文化記憶資源與生動的表達方式相結合,在故事化表達中實現對文化記憶的再生產。想要表達好一個故事,不僅需要精心的策劃和制作,而且需要保證內容優勢,以契合當下觀眾適應的表達語境。以“故宮”這一元素為例,從五年前的《國寶檔案》,到后來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再到近期的《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無一不是從故宮國寶背后的故事出發,拉近故宮與普通人的距離,講述不同代人與故宮、國寶之間的故事。除了文物,節目重塑文化記憶的故事化表達還可以依托詩詞、成語和書籍等載體。《中國詩詞大會》帶領觀眾通過詩詞之美汲取營養;《中國成語大會》讓觀眾在選手激烈的競猜中感受成語的魅力。這種故事化的講解方式拉近了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將歷史生動化、形象化,也讓國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潛移默化地重構著受眾對國學的文化記憶,強化對國學經典和民族身份的認同。
四、結語
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走紅,恰恰反映了目前國人對優質精神文化類電視產品的迫切需求。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通過對文化記憶的選擇、喚醒和再生產重塑了受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記憶,其最終目的是“弘揚中華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使受眾通過收看節目重拾傳統文化記憶,建構文化、民族身份認同,重塑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記憶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拉近受眾與傳統文化距離的精神紐帶,也是受眾形成文化認同的基礎。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在傳承我國優秀文化傳統、重塑文化記憶、增強文化自信方面,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張愛鳳.原創文化類節目對中國“文化記憶”的媒介重構與價值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5):85-90.
[2]潘懌晗.原創傳統文化電視節目的“文化表達”及其空間拓展探析[J].當代文壇,2015(4):142-145.
[3]羅鋒.用影像重構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J].中國電視,2017(10):11-16.
[4]文衛華.電視節目的價值引領與形態創新——《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熱播的啟示[J].中國電視,2013(10):15-17+1.
[5]王恒.從私密到公開:《見字如面》中集體記憶的建構[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作者:王曉青 單位:商丘師范學院傳媒學院
- 上一篇:解析電視藝術的審美文化建構
- 下一篇:廣播電視導演藝術創作構思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