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與傻人故事的形象傳播

時間:2022-01-05 03:07:10

導語:情滿四合院與傻人故事的形象傳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情滿四合院與傻人故事的形象傳播

摘要:電視劇《情滿四合院》講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北京四合院的人文風俗、生活百態與社會變遷的故事。塑造傻柱從普通廚師到四合院核心人物的身份轉變,該劇既有人物形象的映照對比,也有核心價值的社會導向,更有人生命運的因果結局,這些問題在作品里得到深刻反映與共情振動,最終構成一部現實題材的優秀電視劇。

關鍵詞:《情滿四合院》;“傻人故事;形象傳播

由劉家成導演、何冰與郝蕾主演的電視劇《情滿四合院》,在2017年榮獲上海第24屆“白玉蘭獎”,在2018年榮獲第28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在2020年榮獲第32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的“優秀電視劇”,主演何冰榮獲“優秀男演員獎”。作為一部包攬中國三大電視劇獎的作品,探究它的故事敘述、形象塑造、文化價值與共情振動具有重要意義。該劇講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北京四合院的人文風俗、社會百態與生活變遷的現實故事。劇作主人翁何雨柱身為鋼鐵廠食堂的主廚師,為人仗義不善于算計,口無遮攔又敢作敢當,在三位“大爺”的幫襯感染下,在許大茂與李副廠長的博弈較量中,在秦淮茹與婁曉娥的感情磨合里,傻柱實現了從一名普通廚師到結婚創業,再從飯店主廚師轉變為四合院的核心人物,成為四合院空間老幼喜愛的男人形象,他的身份轉變正是社會改革的進步過程。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傻柱決心離開鋼廠飯堂出來創業開辦餐館,在院里任勞任怨、忙里忙外,最終把四合院辦成“幸福家園”的養老院,和所有鄰居幸福和睦地生活在一起,這是悲喜交加與淚別交融的故事情節,這是磨合抽泣與大團圓收尾的邏輯演繹,這是人生命運與社會養老的現實問題。該劇既有人物形象的映照對比,也有改革開放的價值導向,更有人生命運的因果結局,這些問題在作品里得到深刻反映,最終構成一部現實題材的優秀電視劇。

一、“傻人”故事的現實敘述

電視劇的故事敘述首先是期間的人事斗爭。動亂的大環境與轟隆的工廠生產,四合院里也呈現講政治成分的濃厚氛圍,院里三位大爺的處事方式也深受政治至上的環境束縛。一大爺主張正義公道,一生未有子嗣,與老伴恩愛生活,關照著寡婦秦淮茹家的困難生活,但文化與能力不足,說服方式的權威性不夠。二大爺喜歡權勢,但自身作風不正與家風粗暴,喜歡吃喝與貪小便宜,幾個兒子都不喜歡二大爺,最終從廠革委會副主任下臺,三個兒子驗證“父母不慈、兒女不孝”的古訓。三大爺是名老師,處理院里問題過于文縐縐,對付那些調皮搗蛋的事情能力不足,加上私心過重,因此在院里難得公道人心。電視劇的主題曲是《最長的情話》:“人生如水歲月如茶,越泡越醉香,越久越綿長,越喝越難忘。傻人不傻,真心不假。同個屋檐下,不問你我他,不知不覺有一個冬夏。平淡故事中,吵吵鬧鬧聲,生活難免磕磕碰碰。相扶相伴著,笑和淚翻涌,心會痛是因為情濃。起起落落中,得失看太重,不如活得從從容容,有你的地方就是家。哭和笑都真實表達,簡單無須復雜。陪伴是最長的情話,我用一生去傾聽它,讓我用愛回答。”電視劇《情滿四合院》的主題歌曲既代表當代藝術精神傳播,也是“詞作家們走著格林布拉特的‘即興運作’路線,即用不同的歌詞文本的敘事身份,完成著‘自我塑形’。”[1]電視劇的故事敘述從轉入新時期,傻柱出來與人合伙開餐館。由于傻柱的精湛手藝,川菜館的生意紅火,但二大爺兒子使用小心眼,通過提高傻柱徒弟的工資,逼走了傻柱。餐館沒有傻柱掌主廚,菜品質量下降與生意慘淡,最終又高價請回傻柱重新掌廚。正當傻柱與秦淮茹開心過生活時,前妻婁曉娥突然帶著兒子來到四合院,傻柱看到自己的帥氣兒子,瞬間忘記一切,拋開四合院的煩心瑣事,忘記與秦淮茹的夫妻身份,作為男人太需要兒子來證明身份,尤其是在許大茂面前的顯擺嘚瑟,讓他再次找回男人的自信尊嚴。傻柱深愛兒子,但又懼怕婁曉娥,這個女人既形象貌美也知書達理,不僅身份高貴還見識開闊。傻柱在與前妻交流過程中,突然感覺到二人不在同等層次,這種身份差距讓傻柱感到仰望敬畏,他一邊深愛兒子,一邊與婁曉娥保持距離。當傻柱沉醉在擁有兒子與婁曉娥的相聚歡樂中,妻子秦淮茹遭遇巨大危機,她面臨一個比自己文化更高、資本更強、帶來兒子的女人,她既沒給傻柱子嗣也沒經濟實力,對方的形象打扮與談吐見識都勝過自己,她所能做的就是躲閃退讓與保持距離,以退為進是她的高明招法與處世策略,因為傻柱在她身邊能找到男人威風與生活感覺。當傻柱在兩個女人的糾結選擇后,他選擇回到秦淮茹身邊,在她身邊感到自然舒坦,在婁曉娥身邊他感覺不到男人的身份地位,他再次從困境中走出來,寧可在守護四合院的生活空間,也不去香港做大老板,寧可選擇在四合院贍養老人的愛心行為,更積極把四合院打造成幸福安樂的養老院,選擇男人有力擔當起的社會責任。

二、“傻人”形象的塑造對比

優秀電視劇《情滿四合院》的成功秘訣是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他們不是白富美與高富帥,也不是刷明星流量,而是有優點有缺陷的京城四合院人,他們相聚一起的喜怒哀樂與吵架拌嘴是社會大眾的縮影反映。首先是男性形象的映照對比。電視劇中以傻柱為代表的傻人形象,不管是在飯堂做廚師,還是出來創業做老板,始終堅守熱心仗義與敢愛敢恨的形象特征。在他身上,表面上看是“傻樣”形象,但有做人做事的底線原則,有正義感與擔當精神,也有呈現四合院的“多管閑事”現象。電視劇在尾聲出現傻柱父親,因為何雨柱當年把饅頭賣出去后收到很多假錢,所以被父親稱為“傻柱”,左右鄰居也習慣叫他“傻柱”。另一方面,以許大茂為代表的精明形象,一輩子工于心計與自私整人,在院內以負面形象存在。許大茂作為一名工廠電影放映員,在下鄉時算計得到土特產與小恩惠,在夫妻情感上算計對方家庭身份與生育能力,在做革委會副主任時算計自己的權力掌控與地位升遷,在做商人時算計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與打法律擦邊球,不能吃苦吃虧,不肯干累活臟活,最終既沒得到院里老人的喜愛好感,也沒有得到青少年的尊重擁護,而這本質上是人性特征的扭曲行為,做人做事的失敗根子。通過對傻柱與許大茂的形象對比,電視劇讓觀眾感受到人物形象塑造與性格啟發,不論是青少年還是中老年,做人做事追求真善美與抵制假惡丑,這就是耕耘收獲與享受幸福的人生過程。其次是女性形象的塑造對比。電視劇的女主角是寡婦秦淮茹與婁曉娥,二者都成為過傻柱的女人,她們的形象塑造是自身做人與社會演變的結果。婁曉娥最先是許大茂的妻子,但因為家庭身份與不能生育原因,最終與許大茂離婚。在這痛苦的關鍵階段,婁曉娥重新認識鄰居傻柱,正當她深愛傻柱之時,她的家庭卻因為時代環境被迫離開大陸躲避香港。在改革開放后重新回到北京,她還給傻柱帶來一個兒子何曉,這給無后的傻柱造成巨大驚喜,兒子何曉成為傻柱與婁曉娥之間的親情紐帶,秦淮茹在與婁曉娥爭奪傻柱的過程中發現,自己雖然形象好、資本強、有文化,但并不能得到傻柱的真愛情感,因為她讓傻柱感受到壓力與觀念差距,她試圖理解傻柱,努力讓自己與母親一起融入四合院。在婁曉娥身上看到知書達理的形象氣質,也有香港商人的精明管理,還有自我進步的改造反思,閃現出女性的形象美、氣質美、成熟美。再次是老幼形象的映照對比。院里孤身一人的聾老太太,她喜愛傻柱與教育傻柱,特別喜歡傻柱的炒菜手藝,每當三位大爺、許大茂對傻柱不公時,總會站出來批評他們,堅決支持傻柱與婁曉娥走到一起。院里一大爺體現出正義形象,二大爺隨風而變,三大爺守護自己的利益得失。在這四合院的青少年中,既有棒梗的早熟懂事,也有槐花小當兩姐妹的純潔可愛,還有二大爺家里三個兒子的好吃懶做,還有三大爺兒子的不成器。四合院的中老年人與青少年,他們的性格特征也是社會的映照反射,讓觀眾能感受到他們在時期的艱難處境與道德堅守,在改革開放中的形象塑造與價值追求。他們的性格特征都不完美,不修飾不隱晦的身上缺陷,沒有高大上的美化裝扮,而是貼近生活、貼近現實、貼近群眾的普通人,他們的悲歡離合與恩怨情仇,也是社會發展的時代縮影。

三、“傻人”文化的價值引導

首先是社會導向的文化價值。在電視劇45集的開頭,四合院迎來歡天喜地的春節,三大爺給二爺書寫的春聯為“說你二你就二三下五除二辭舊迎新,說不二你不二四下五去一新年有喜。”橫批是“兒子有望。”三大爺給傻柱父親書寫的春聯為“傻爺傻爸傻兒錢花他人進門見傻,為人為他為我公信永在出門遇喜。”橫批是“誰說我傻誰更傻。”新時代的優秀電視,努力把大眾文化與主流價值進行有機融合,正如學者胡智鋒說:“大眾文化中的代表性人物為了實現自身價值,主動靠攏主流文化;而主流文化的宣傳訴求,也需借助這些草根樣式和人物來滲透至大眾文化。”[2]其次是社會風氣的引導問題。一部優秀的電視劇,不僅是故事精巧與人物形象多彩,更重要是用藝術反映社會與引導社會。電視劇《情滿四合院》反映在動亂中的人性扭曲,但也有傻柱這類人物的光輝形象。在改革開放中,許大茂唯利是圖,還坑老人,但傻柱堅守贍養老人,堅持把四合院變成“幸福溫馨”的養老院。在市場經濟社會中,我們既要勤勞合法賺錢,也要關愛老人,還要教育好青少年,形成良好社會的精神風貌,這也是新時代倡導踐行的核心價值觀。電視劇《情滿四合院》能夠榮獲中國電視三大獎,核心在于客觀傳播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社會變遷,不管時代風云變幻,做人做事的誠信本分與底線原則不能越界,尊老愛幼與堅守正義的民族精神不能迷失,敢于擔當與忠厚實誠的優良家風不能丟棄,向上向善與因果報應的價值引導不能歪曲。

四、“傻人”命運的情感共振

電視劇《情滿四合院》中突出傻柱、許大茂、秦淮茹等幾個人的命運結局,這是從故事情節與現實邏輯中去演繹發展。在電視劇第六集,傻柱來到大領導家炒川菜,正播放一首柴可夫斯基的《命運交響曲》,大領導給傻柱講解“命運”二字的深刻含義,小到個人的命運歸屬,大到國家的命運走向,從聽曲中領悟藝術作品的精神傳播啟示,這本質上是在傳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命運結局。這部作品反映了在沙皇專制統治下,以柴可夫斯基為代表的俄國知識分子,當時彷徨不安想要和命運作斗爭的心境,他在札記中寫道:“這一作品是從完全聽從命運,到對命運產生懷疑,最后決心通過斗爭克服悲慘的命運,從而表現了肯定生活的思想。”電視劇在呈現期間的人物命運基調上有斗爭、有壓抑、有曲折、有希望,所以才借用老領導的感悟力與穿透力來看待社會變革,他很多話不適合給別人說,只能給傻柱這樣的工人述說表露情感,不斷指引傻柱類型工人的價值觀念,積極傳導給傻柱正能量與新希望,強調做人的真誠與做事的踏實,還有情感流露的自然坦誠。優秀的電視劇佳作,必須做到故事共情、人物同感、制作精美與觀念創新,這樣才能打動觀眾去欣賞體驗,因為“所有的人際融入、生產與消費的互動、社會的時尚運動等等,都共同依賴于交互主體間的審美共振。”[3]電視劇另一方面也在傳播“算計人”的因果報應結局。劇作的另外一個男主角許大茂,作為工廠的一名電影放映員,他喜歡貪便宜,出去放映要拿農民的土特產回家,后來因為與婁曉娥無后以及家庭成分關系走向離婚。許大茂耍花招娶秦京茹為妻也沒有生育子女,在改革開放后與秦京茹離婚復婚再離婚。他父親也精于算計,最終在得知老房子抵押事件后被活活氣死,留下許大茂老母親一人躺在醫院懺悔,直到傻柱去看望她才知道出錢購買房子的真相。在電視劇的最后,全院一起開批評許大茂的聲討會,每個人都在陳述許大茂的罪過,也是發自內心的話語共振,傳遞出正義與邪惡的博弈較量,傳遞善惡有報的樸實信念,傳播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社會法則。前妻婁曉娥對許大茂說:“作為男人要敢于擔當,在商場上不孝順的人不會有人愿意合伙做生意。”一大爺說:“傻柱的路越走越寬,因為他心地善良。而大茂自私自利,心里只想著自己。”三大爺說:“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但許大茂一生都不懂做癡漢的意義。”許大茂最后淚流滿面地跪在老母親面前懇求原諒,他最終成為傻柱的一名炒菜徒弟,努力改造命運的新男人,四合院拍下了一張幸福團圓的美麗照片。學者隋巖說:“傳播具有共通情感基礎和價值基礎的符號才能找到與目標受眾的交集,滿足受眾的偏好設置。”[4]在社會主義新時代,電視劇《情滿四合院》形象傳播誠信奉獻的時代精神,呼喚敢于擔當的人物出場,融合尊老愛幼的民族文化,我們期待創作更多這類型的優質電視劇,這是藝術家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

作者:劉義軍 單位: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網絡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