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學術期刊發展前景
時間:2022-09-05 09:32:19
導語:電影學術期刊發展前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術期刊是專門刊載學術文章,有效傳播學術信息,交流學術思想的主要平臺,而電影類學術期刊就是電影創作者、研究者和欣賞者進行意見表達和思想交匯的媒介,是溝通創作者和研究者的有效渠道,一本高水平的專業電影期刊對于電影理論,乃至電影創作發展,都有著重要作用。目前學術界認可的電影類學術期刊,有《電影藝術》《當代電影》《世界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電影文學》《電影新作》《中國電影市場》《現代電影技術》《電影評介》,它們在傳播電影理論,關注當下中國電影創作現狀,引領電影理論思潮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刊物發展現狀
以《電影藝術》《當代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為代表的電影學術刊物,不斷推動、倡導、實踐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探索、提煉和鍛造公共學術話題,在形成電影研究風氣、倡導電影學術風潮方面功不可沒。相對于通俗類電影雜志,學術類雜志更加重視對讀者欣賞水平與趣味的引導與培養,和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良好的媒介與電影之間的互動。總體來說,上述電影學術期刊比較全面地總結了電影實踐在電影制作當中的一些經驗和規律,也比較及時地反映了電影體制改革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綜合研究電影的制作、改革、管理和產業發展是上述刊物的宗旨。
二、電影學術期刊發展流弊
在現行體制下,電影類學術期刊面臨著以下發展瓶頸:
首先是欠缺個性,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中國電影市場》是國內唯一的電影經濟類期刊,其宗旨是關注中國電影產業化進程,研究電影產業經濟學現象與產業政策、市場動態。《現代電影技術》是專門刊載有關電影技術發展研究論文的刊物。其他的刊物都是電影類綜合性刊物,無論是中國電影發展史、電影產業發展成就、電影導演及作品的探討、外國電影思潮和作品的譯介,都有涉獵,既然都是綜合性刊物,難免在編輯上容易撞車,風格雷同,欠缺個性。《電影文學》與《電影新作》這兩本刊物都辟有專欄刊載國內外新創作的電影劇本,但是所刊發的劇本影響力有限。
其次是缺乏國際視野,國際化程度較低。從稿源角度看,《電影藝術》《當代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分別集結了國內具有影響力的著名專家、學者,比如尹鴻、楊遠嬰、戴錦華、倪震等人。來自國外的稿源,主要集中在國外電影理論家論文的譯介,比如《世界電影》專門刊載外國電影理論,但是部分理論經中文翻譯后,意思抽離原意,理解起來較難,如何將這些理論有效融入中國電影評論尚待研究。海外華人學者撰寫的文章,比如張英進、駱思典、李歐梵、蕭知緯、周蕾等,他們作為海外知名大學的教授,自身的雙重身份為電影研究提供了跨文化語境下的多重思考,視野開闊,角度新穎。隨著中國電影海外影響力的增強,海外華人學者的中國電影研究也變得異常活躍,《當代電影》經常刊載海外學者的電影論文,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國內刊物的國際化眼光,但是這種努力還只是開始,很大程度上國內的電影理論刊物沒有與國際接軌,對國際上新興電影思潮反應較為遲鈍,嗅覺不夠敏銳。由于欠缺語言翻譯能力和獲取第一手資料的機會,對海外電影發展的關注尚待擴充,比如對新興的電影生產國家——尼日利亞、泰國、伊朗、阿富汗、巴西鮮有好文章分析,這使得期刊的國際化程度低。
再次,當前的電影學術期刊呈現出重編輯、輕經營,重產業分析、輕內容探究,重名人約稿、輕無名小輩自行投稿的態勢。一方面,期刊擁有大量具有專業水平的豐富編輯經驗的編輯人才,但是另一方面,又非常缺乏經營管理、出版發行、廣告經營方面的人才。學術期刊發行量普遍較低,除了刊物本身制約外,雜志社自身坐、靠、等的態度,缺乏主動品牌經營意識也是主因;在經營上依賴上級單位撥款或者收取高額版面費生存,卻不會主動提升期刊品牌形象。對由定量和定性研究形成的實證研究最為青睞,對電影生產內容的研究遠遠不足。而知名期刊似乎已成為某些專家學者的“自留地”,對青年學者學術成果關注度不夠。最后,期刊文章言辭平和,欠缺態度,基本上是站在一種中立、客觀的立場,很難有比較激進、先鋒的話題探討,風格千篇一律。部分刊物編輯欠缺所從事領域專業學科知識,大都只能從事文字校對工作,以及一些簡單的行文與論文結構體系的把關,無法從學術期刊定位與行業、學科發展趨勢上進行主動性的編輯與選題策劃。個別刊物參考價值低,難以起到指導實踐的作用,也使得電影學術期刊更多像學者在象牙塔里的自娛自樂,大部分的論文撰寫者缺乏電影實踐經歷,他們更多的是從美學、歷史、文學、戲劇的純理論角度讀解電影,對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缺乏準確地把握,撰寫的文章盡管學理性很強,實際卻隔靴搔癢。部分作者對西方批評理論不求甚解,存在簡單挪移和教條式運用現象,個別期刊忽視學術質量,單純追求功利,不顧刊物定位大量刊載各類文章,內容龐雜。更由于企事業單位職稱評定模式欠科學,期刊“蛻變成為職稱量化的工具而游離于辦刊規律之外,即不再為讀者辦刊,而只為作者辦刊”。[1]
三、電影學術期刊未來走向
1.以電影學術為本,做“思想供應商”
與美國知名電影學術期刊(比如《電影季刊》《電影批評》《電影雜志》《電影•文學季刊》《電影與歷史:跨學科雜志》)相比,中國的期刊很少有從哲學、歷史、文學的角度探討電影的專業期刊,論文撰寫者受意識形態和社會氛圍影響,深度不夠,欠缺態度。鑒于此,筆者認為電影學術期刊的未來走向是追求真正學術性的、心平氣和的、健康的學術爭鳴,建構中國電影學研究的學術傳統,營造學術氛圍,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電影理論批判學派,掀起電影學術高潮。電影類學術期刊的辦刊宗旨,是要堅持批判性、深度性原則,以學術為本,建構電影學術體系,這是辦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在內容的編排上,要注重在電影、歷史、社會和文化等多重緯度的互動中做出學術性的討論,闡述中文世界對于電影藝術的理解,彰顯華夏文明藝術智慧,參與國際電影學術大討論。電影學術期刊必須堅持學者辦刊,走國際化路數,只有學者才具備廣博的學理知識,以及相應的鑒別力、判斷力和選題策劃能力。刊物應該杜絕陳詞濫調的文章,鼓勵辯論式、思維先鋒、有深入視角、話題尖銳、風格強烈的學術成果。電影刊物必須走國際化路線,成為國際電影學術交流平臺,成為向整個世界展示中國電影發展成就的重要窗口。編輯在選題策劃上,要進一步向國際化、時代化靠攏,要有國際化視野,緊密關注中外電影產業發展現狀以及中國電影海外影響力。
2.突出專業性,創建電影學術期刊品牌
電影學術期刊可以結合學術資源、區位優勢、學科背景、服務對象等進行多層次的定位,尋求差異化發展空間。比如《電影藝術》關注電影基礎理論和創作實踐的傳統,《當代電影》對產業發展的集中研究,《北影學報》對電影創作與現實教育的探索,而《電影文學》《電影新作》在結合長春電影制片廠改革之路、上影廠的產業化轉型方面做了積極有益的探索,筆者認為這兩種刊物甚至可以深入地探討一下中國電影的“編劇”問題,《電影評介》由通俗類雜志轉型為學術類刊物,在具體的學術定位上尚不明確,可以沿襲其“評”與“介”的傳統,在影評方面打造出自身亮點。筆者認為,電影學術期刊在以下兩個方面可以做一些努力:(一)內容前瞻:編輯要善于把握學術思潮發展方向,提前設定選題,搶占學術制高點,首先編輯可以開辟專欄,組織具有語言翻譯能力和學術能力的學者從產業與藝術的視角探索泰國、西班牙、尼日利亞、伊朗電影,因為這些國家的電影正逐漸成為不容忽視的力量;其次關注花樣翻新的電影業界新技術,例如3D、Imax3D、電子游戲、流媒體、48幀播映技術、立體影像、互動娛樂等等;最后是聚焦海外中國電影創作與研究新生力量,國內電影創作與研究新勢力,關注“大中華區域”國產電影傳播態勢,歐美異質文化領域中國電影的輻射度、影響力。電影刊物應該起到電影批評的導引作用,在策略性、權宜性地借用西方理論之后,尋找到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闡釋語言,用中華民族的話語體系和標準來評判中國電影。(二)形式創新:這主要指刊物信息的呈現方式創新,比如變陳詞濫調的會議報道為重要信息提煉的深度分析,變宏大敘事、長篇累牘的抽象文章為短小精悍的雜評、短評,作者、編輯、讀者三位一體,加強互動生成。
3.網站、電影資料庫的建立
當前紙質出版物紛紛遭遇電子期刊的擠壓,這些電子學術期刊“一類是學術印刷刊物網絡化和電子化,另一類則是投稿、審稿、修改、排版、刊發全程電子化操作的完全無紙本的純電子學術刊物”。[2]
總體看來網上論文有感而發,直抒胸臆,時效性、互動性很強,而紙質版刊物很多文章無論是結論還是研究角度、論證材料,都談不上新意,創新性差,可讀性差。紙質刊物開辟電子刊物網站,可以有效改變兩難的態勢,紙質版依然堅持以學術為本,刊登重頭的學術論文和學術書評,而網站一方面可以上傳紙質刊物文章,讀者付費瀏覽,并可加以評論,或者發表網友文筆鮮活的影評,可以有效改變紙質刊物的發展弊端。借鑒美國期刊《電影與歷史:跨學科雜志》的經驗,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北京電影學院三大機構可以聯手建立網上中國電影資料館,將中國自1905年開始保存下來的珍貴電影資料予以掃描、存檔、上傳網站,讀者付費瀏覽,如此可以使公共資源為更多人享用,能使從事電影史、電影批評、電影歷史影像分析的研究者有機會利用電影檔案開展研究,這可以拓展電影學術刊物優秀稿源,有效改變目前珍貴資源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弊病。
- 上一篇:電影心理學發展概述
- 下一篇:林業局長在森林資源秋季行動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