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作品淺析文化創新

時間:2022-09-12 09:21:16

導語:電影作品淺析文化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影作品淺析文化創新

[摘要]電影是記錄歷史的最好手段,電影也是文化傳播的最佳方式。中國現當代電影的飛速發展,與我國文化創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現主要從大陸第五、第六代導演作品、香港小眾電影導演作品及臺灣青春電影三個方面著手分析現當代電影發展趨勢淺析文化創新在電影中的滲透,從而體現出文化創新對影視的巨大推動作用。

[關鍵詞]電影;現當代;文化創新

一、從中國內地現當代電影看文化創新

中國內地電影從發展至今,經歷了六代導演的努力,經濟的飛速發展,讓人們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對文化這種精神層面的追求也在提高。從第五代導演開始,我國的電影產業就不斷地向前發展,以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為領軍人物的第五代導演,不但創造出了中國最初的億萬票房,也將個人作品的風格不斷多元化,與時代相匹配。(一)陳凱歌作品的文化創新。陳凱歌導演的電影作品《霸王別姬》一直被稱為中國百部優秀電影作品之一,也被稱為陳凱歌個人最經典的作品。《霸王別姬》無論其構圖,還是故事結構都近乎完美,但是近些年,陳凱歌導演的作品沒有得到大眾的一致好評,究其原因在于其熱衷于拍攝更多表達內心的作品,與商業價值無關。例如在2012年陳凱歌導演電影作品《搜索》,將視線聚焦于網絡,是中國銀幕上難得的現實題材,揭露了媒體的問題,揭露了這個充斥著網絡暴力的時代,奈何在那一年,國人還未有這樣的覺悟,并不認為網絡暴力會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而在2016年,我們卻在網絡上真正見證了網絡暴力,很多人將此電影重新回溫,開始贊揚陳凱歌當年的智慧。而在2015年陳凱歌導演電影作品《道士下山》,一個不諳世事的小道士,因為饑荒下山,卻踏進了光怪陸離的萬丈紅塵之中,他以赤子之心面對一切,卻發現這個世界與他的想象完全不同。陳凱歌的初衷是表達內心的:以誠相待,保有初心,不隨波逐流。奈何觀眾無法領悟其深意,在影片上映后一片嘩然,認為其拍攝的作品均為不痛不癢之作。其實站在文化創新的高地而言,陳凱歌導演近些年的作品,均與文化和個人情懷有關,他不斷地審視時展帶來的變遷,不斷思考網絡對生活的改變。網絡可以成就生活,也可以毀掉生活,不斷探索初心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是否會隨波逐流,不停地感慨:不擇手段是豪杰,不改初衷是英雄。所以在其作品中,可以看見陳凱歌個人情懷以及導演思想的體現,影視之于文化而言,不僅僅是娛樂大眾,更多的是給予大眾思考和文化感受。我們需要像漫威系列的爆米花式的電影來娛樂生活,消遣時間,同樣也需要像《搜索》《道士下山》這樣的電影來感受文化進步給予內心的深思。(二)內地新生代導演作品中的文化創新。2013年,非行導演作品《全民目擊》的上映,轟動一時,原因在于這部電影的結構被稱為模仿好萊塢敘事結構最成功的內地電影。電影通過劇中人物不同的視角不停展示事件發生的經過,讓一個案件變得撲朔迷離,這里不僅要夸贊孫紅雷和余男精湛的演技,最后還要折服于父愛的偉大。縱觀我國歷史,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的變遷,父親的形象在影視中一直沒有一個具體的呈現,父親角色固然重要,但是一直像隱形的力量存在影視中,不常出現,卻很威嚴,但是非行導演將中國式父親的角色詮釋得淋漓盡致——他不善于表達,他不茍言笑,他對外人可能很苛刻,但是當自己的女兒發生危難之時,他可以拋棄一切,用自己去換女兒的自由、女兒的清白,最終想要得到的也只是女兒的健康成長。這是文化創新在內地新生代導演中的體現,將父愛這個抽象的名詞用具象的方式表達,并且將一直威嚴中國式父親的形象,以新的方式讓其變得更加具有英雄光環。

二、從香港地區現當代電影看文化創新

香港地區的電影發展一直比內地要快很多,無論是港式文化的滲透,還是電影技巧,抑或是電影可看度而言,都是內地很多新晉導演效仿的對象。(一)陳可辛作品的文化創新陳可辛導演有“香港十大導演”之一之稱,榮獲過四次金像獎,三次金馬獎。陳可辛導演2009年作品《十月圍城》,講述了1905年10月15日,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學生、乞丐、賭徒……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之下,在香港中環浴血拼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這個故事所有的發生地在香港,不但表達出陳可辛導演對香港的熱愛,同時也傳遞出一種愛國情操,一切的幸福都不是唾手可得,今時今日所有的幸福是因為曾經有著那么一群人,不畏生死,浴血奮戰創造出來。今天的香港,得以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要感謝那群大無畏的人。陳可辛導演通過自己獨特的視角,讓愛國情操在影視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用香港人的手法去表現對祖國母親的愛,這也是文化創新給香港人的滲透。(二)香港新生代導演作品中的文化創新葉念琛是香港少數后起的有思想的導演,他的作品多關注香港地區青年的愛情,最具代表的是他的愛情三部曲《獨家試愛》《十分愛》《我的最愛》,葉念琛喜歡用平白的方式去敘述愛情的各種可能,盡管現實是血淋淋的,但是將愛情升華到了另一個高度。葉念琛用影視的方式傳達出了現代年輕人對于愛情的態度,也解答了其中的很多困惑。這種思維方式,以及電影的結構都是文化創新使然。黃進作為新人導演,斬獲了第54屆金馬獎最佳新晉導演獎,第36屆金像獎最佳新人導演獎,全憑其長篇處女座《一念無明》,該影片中曾志偉、金燕玲、余文樂都是零片酬出演,黃進導演在電影中用鏡頭,冷靜的講述了一個躁郁癥患者的生活,無論是從家庭關系,還是愛情、友情,全方位體現躁郁癥患者的生活。作為新人導演,黃進將目光投射到急需要關懷的小群體,同時糾正著大群體異樣的眼神和偏見。香港新生代導演不論是葉念琛,還是黃進,都在自己的影視作品中傳遞出了自己的導演思想,關注社會,關注某一群體,糾正錯誤觀念及偏見,從他們身上都能看出文化創新對電影人的影響。正是因為文化創新,創造了影視的良好平臺;也是因為文化創新,創造出了更多的優秀作品;還因為文化創新,開辟了新導演的新視角,讓電影不斷被商業沖擊的今天,依然有人愿意去表達內心最深處的想法。

三、從臺灣地區現當代電影看文化創新

臺灣電影的發展近些年是憑借著青春電影的崛起,而改變了臺灣整個電影市場的格局。在早先時期,“臺灣”電影市場被歐美大片充斥著整個市場,臺灣本土電影票房每年收入只占據整體電影的百分之十,這使得臺灣的教育文化產業產生了思考,于是臺灣教育文化產業決定開始拍攝青春電影,但是其青春電影的格局異于大陸青春片,抑或歐美青春片。臺灣的青春電影是帶著使命感出現的,從第一部青春片《藍色大門》開始,臺灣的青春電影就肩負著青少年性啟蒙教育的使命,每部電影中都貫穿了三條感情線,第一條是男女之間的愛情,第二條是男性和男性之間的愛情,第三條是女性和女性之間的愛情。看似復雜的感情線,實則是在對青少年的性啟蒙教育打開了大門,他富有使命感地向青少年傳遞出愛的信息,當青春期的懵懂與愛伴隨而來的時候,不論你喜歡的是同性抑或異性,或者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出現,請不要用異樣的眼神去看待,一切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教會青少年用包容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因此臺灣青春電影貢獻最大的演員要數桂綸鎂,在這個低產的電影地域,桂綸鎂出演了六部青春片,同時臺灣不斷起用新人導演和演員,現在的亞太影后張榕榕也是從臺灣電影出道,以《渺渺》《陽陽》等電影廣為人知。但是臺灣青春電影打開大陸電影市場最初是《海角七號》,唯美的構圖,充滿長情的故事,都讓這個電影成為觀眾的看點,之后臺灣青春電影正式打開大陸市場是憑借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沒有大陸青春片那些疼痛青春的元素,反而更多的是因為愛一個人而堅守的信念,再到后來的《我的少女時代》,都充滿著臺灣人特有的情懷和柔情。臺灣教育文化產業正是憑借著臺灣青春電影,達到了對青少年性啟蒙教育的目的,同時塑造了正確的感情價值觀,這也是文化創新讓電影帶給人們生活的改變。

四、電影與文化創新的關聯

電影產業一直是近些年來各國文化發展的標志,縱觀早期亞洲各國的電影,不難發現近些年的改變。早期的印度電影,以歌舞為主,缺少了文化教育意義,但是近些年,印度也出現了像《摔跤吧,爸爸》這樣振奮人心的電影,不但將父親角色的創造具象化,同時將信念和理想以及青春相關聯。這使得印度電影也步入了文化創新的行列。而泰國近些年,不論是電影產業還是廣告產業都獲得了業內的一致好評,從電影《初戀這件小事》到《暹羅之戀》都讓泰國的電影文化與文化創新相結合,不但將泰國的地貌風土人情展現,同時也具有了教育意義。韓國電影是一個沒有歷史的電影產地,但是近些年,韓國除了韓劇的熱播,《釜山行》《七號房的禮物》都表現出家庭對孩子的意義,這不難否認,都是文化創新對影視的滲透,同時也能看出電影的發展在韓國是飛速的,溫情的路線,總是深入人心。中國近些年的電影,除了有很多跨界導演的出現,更多的是電影人辛勤的勞作,徐靜蕾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就將茨威格的同名小說改編,并將電影地點從國外搬至北京的四合院,時間設定在民國,符合了中國的審美。姜文導演的《讓子彈飛》(下轉第105頁)物中精挑細選出這27件國寶,通過明星和當代守護者講述其“前世今生”,讓更多觀眾借助國寶的力量,樹立起國民的文化自信。

四、結語

《國家寶藏》的播出,收獲社會各界的好評,這不僅是對節目組精心制作的肯定,更是觀眾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嶄新的渠道。國寶文物本身并不會講話,但通過一種符合當代觀眾審美需求的文化形式展現出來,既向世人展示出悠久的中華歷史,更是表現出一個國家媒體文化的擔當。

【參考文獻】

[1]顏梅,何天平.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嬗變軌跡及文化反思[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7):87-90.

[2]鐘菡.大型文博探索節目12月3日開播,用“時尚”方式講述27件國寶重器的前世今生《國家寶藏》很年輕!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N].解放日報,2017年11月28日(第005版).

[3]胡樂浩.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成功因素探析——以2017年第一季度節目為例[J].聲屏世界,2017(8):11-13.

[4]胡函博.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文化傳承與藝術呈現——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J].遼寧經濟,2017(10):84-87.

作者:陳奕帆 單位:新疆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