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拯救內地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31 05:47:00

導語:電影拯救內地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影拯救內地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分級勢在必行,這有利于電影的產業化和市場化,但電影真正的產業化卻遠遠不是分級就能解決的。

【正文】

民間的笑話往往代表了普通民眾對于事件最基本的態度和理解:分級無疑意味著普通級和限制級之分,那么分級是否意味著內地也能拍攝限制級的電影?

和媒體上鋪天蓋地的業內人士強烈呼吁電影分級不同,許多觀眾對分級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一位觀眾坦言:分級后是不是可以看到內地產的三級片了?

倡導分級的人們

對分級的這種理解當然是片面的,可以肯定,因為特殊的國情,即使真的分級了,國產影片也決不會允許拍攝香港那樣純粹色情化的三級片。其實早在20年前,電影就曾經試圖初步分級,即標上“兒童不宜”的字樣,但很快這四個字成為放映者大肆利用的商業噱頭,于是這種分法很快就被有關部門停止了。

在今年“兩會”上,由于編劇王興東提交的一個提案,電影分級制度再度成為電影界的熱門話題。而且所有的業內人士,尤其是導演們,更是對此舉雙手贊成。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法律顧問徐迅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確規定:“廣播、電影、電視、戲劇節目,不得有渲染暴力、色情、賭博、恐怖活動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但因為內地沒有實行分級制,而是實行電影審查制度,原則上所有公開放映的影片都是合格的,所以即使出現了“少兒不宜”的內容也沒有相應保護措施和訴訟渠道。有專家認為,時下很多流行的影片都屬于輔導級,比如《誰說我不在乎》、《有話好好說》、《周漁的火車》等等,但孩子們都可以隨便看。

從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來說,如果電影在放映方面不分級,就會出現國外的限制級影片在國內反而沒有限制。比如像許多國外大片《神秘拼圖》、《拯救大兵瑞恩》,其實里面有很多血腥、暴力鏡頭,在產出國放映都是有限制的,引進國內以后倒沒有限制了,很多學校甚至組織包場。

同樣,如果制作方面電影不分級,那么這意味著為了保護未成年人,要犧牲全體成年人對電影的多種需求,犧牲電影藝術應用各種手法表現這個世界的權利。王興東表示,“沒有電影分級制的法規,創作者只能按照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一同欣賞的''''大鍋飯''''標準創作給成年人欣賞的產品。結果是成年人不滿足,未成年人看不懂。”

這個原則也是最讓內地導演叫苦不迭的,因為拍攝老少咸宜、大小通吃的影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電視劇《心疼女人》的編劇就告訴記者,實行分級制,肯定有利于繁榮電影創作。而且應該制定詳細的分級標準。像在國外,分級標準有非常細致的劃分,細到可以拍到什么部位、這個部位占畫面的幾分之幾,什么樣的部位可以看到、什么樣的部位不能看到、暴露時間有多長,全都有非常詳細的規定。如果內地要實行分級制,也應該非常詳細。此外,內地電影市場將和國際接軌,如果不實行分級制,內地產品走出國際市場必然遭受極大限制。

為什么遲遲不能分級

其實,不光是分級這一件事,內地的導演說起國產片的創作環境幾乎全都是苦大仇深的樣子,其中主要矛頭還是說不清道不明的電影審查制度。而之所以此次分級的說法引來這么強烈的關注,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分級制很可能意味著電影審查制度的改革。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分級制和電影法的最終確立將意味著電影真正從意識形態的工具走向產業化。但新聞出版總署的一位官員明確表示,問題并沒有那么簡單,就算分級制確立了,審查制度一樣要存在,因為就算在國外,審查制度也是一樣存在,只不過有了分級制,一部電影為什么被禁、為什么可以通過都有了明確的說法了。

在內地,長期以來很多在國外獲獎無數的片子因為種種原因至今無法和觀眾見面,以致于拍攝的影片被禁過簡直像當年的“兒童不宜”一樣成了導演可資炫耀的資本。而內地一些導演成名的共同軌跡也就是從地下到地上,即從拍攝邊緣題材被禁而出名,最后轉而拍攝主流影片或商業影片走到前臺。

國家廣電總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中國電影市場并不成熟,電影要分級涉及到很多問題。不只是電影,內地很多事情總是處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情況,最后總是不能真正走向市場化。所以在目前的國情下,政府是不可能一下子就開放電影市場的。另外,執法不嚴也是中國的一個特色。現在未成年觀眾觀看的并不少,分級制度雖然能夠標明這部電影適用于哪部分人群,但真正做到嚴格控制觀看人群,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法律監督機制。此外,內地的盜版市場屢禁不止,很可能使分級制形同虛設。

雖然電影產業化發展目標已經確定下來了,電影分級制度的實行是早晚的事。但是怎么分級、怎么實施都需要仔細研究。如果實施跟不上,分了也是白分。美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沒有父母的陪同進了影院,父母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而且對影院也有相應處罰規定。內地現在根本做不到這樣。

分級制蘊含電影業新政

據說,此次是因為《英雄》2.5億元的人民幣票房讓電影部門看到了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從而堅定了電影向產業化推進的決心。據說,今年下半年一系列重要的電影新政策有望出臺,包括電影分級、外資改造影院、放寬行業外民營公司投資電影政策、國產片發行、政府獎項評選標準的改變等等。

在這個國產影片一直比較低迷的年代,分級制的再次提出無疑成為電影開始改革的一線曙光,也毫無疑問地被所有郁悶的中國導演看作希望的開始。可以看到的是,幾乎所有導演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都是一肚子苦水要倒,仿佛國產電影的衰落就是這幾十年的電影規則鬧的。

可是,分級能解決所有問題嗎?很多觀眾說得非常直白:“就現在中國電影和導演的這種水平,分不分級有什么用?我不相信分級了他們就能拍出什么好片子。”

許多媒體說到應該分級,都拿孫周拍的《周漁的火車》被剪了多少鏡頭來說事兒,可是《周漁的火車》的缺陷絕對不是色情片斷太少的原因。恰恰相反,《周漁的火車》是內地影片缺乏分級制的獲利者,如果內地影片早跟國外市場一樣開放,如此單薄的色情鏡頭怎么有資格成為一種大書特書的宣傳噱頭?

沒有分級或審查制度嚴格是內地電影衰落的惟一原因嗎?顯然不是。敏感題材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內地電影近年來雖然也有一些真正受歡迎的影片,票房也不錯,但整體來說,從導演的觀眾意識到電影功力,內地都遠遠落后。這就不是簡單地把責任推到分級制可以解決的了。

電視劇《心疼女人》的編劇認為:《英雄》被作為內地電影希望的標志也是一個極其錯誤的做法,它不應該成為電影推行產業化的榜樣。張藝謀的《英雄》在業內爭議很大,但因為得到有關方面支持,炒作極其成功,這樣其實害了中國影視界。因為像張藝謀這種神話在中國是不可能復制的,永遠只能是一個個案,但媒體還覺得張的這種炒作是和國際接軌的。好萊塢的確也進行炒作,但它的炒作必須是與電影真正的好壞相結合的,好萊塢的權威影評家可以使這部作品成功或失敗,但他是靠對無數的影片向老百姓說了真話才建立起的威信,不會為炒作而炒作。而內地現在一部戲出不出名,幾乎全是文本以外的炒作,根本不關注作品本身的好壞,這種風氣是要害死中國影視界的。這樣的結果就是如果一部影片有300萬元投資,原來只要拿出十幾萬做宣傳,現在拿出五十萬上百萬,影片就只能更加差勁。另外,其實就算在創作環境寬松的國外,色情或暴力也只是電影的一小部分,好影片吸引觀眾的還是情節、人物或其他的電影元素。內地電影目前的真正危機在于缺乏創作力。

所以,有專家表示,分級是勢在必行的,也有利于電影產業化和市場化,但電影真正的產業化卻遠遠不是分級就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