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電視新聞的輿論導向作用

時間:2022-01-05 04:00:13

導語:淺析電視新聞的輿論導向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電視新聞的輿論導向作用

摘要:伴隨新興媒體的應運而生和信息技術的更新迭代,廣播電視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龐雜的信息也給電視新聞輿論引導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作為大眾接收信息的重要媒介,電視新聞在向大眾傳遞新聞信息的同時,承擔著豐富群眾精神文化,引導群眾樹立正確三觀的重要責任。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圍繞如何提升電視新聞輿論導向作用的探討十分必要。本文基于對電視新聞輿論導向內涵的深層理解,分析探討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發展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其提升輿論引導力的重要舉措,供同仁參考。

關鍵詞:電視新聞;輿論導向;提升策略

隨著網絡化、數字化的新媒體時代悄然來臨,人們接收、傳遞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迅速普及,并逐步代替傳統媒體在大眾傳播中的地位。相比于其他媒介形式,電視新聞在視聽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即使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依舊獲得了大批受眾的認同,成為受眾接收信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新媒體時代,信息魚龍混雜,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工作面臨著種種難題。作為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廣播電視應更注重提升自身輿論引導能力,在幫助群眾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傾聽黨的聲音的同時,正確引導群眾的價值觀念,促進社會文明健康,為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貢獻力量。

一、電視新聞輿論導向的具體內涵

要掌握電視新聞輿論的具體內涵,應先厘清輿論引導的基本概念。輿論引導,是指傳播者通過對有關信息的組織、解釋、加工和制作來影響公眾輿論的耗散狀態,進而促使其向著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變化的一種社會過程[1]。輿論導向正確與否,對于人民團結和社會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在廣電系統,具體來說,輿論導向體現在各類廣播電視節目中,尤其是電視新聞節目。電視新聞是對時下社會各類事件及現象的報道,是輿論客體的主要來源之一。其通過不同形式和角度將新聞事件的內容呈現出來,以此來體現出一定的立場,且所呈現的內容和形式在傳達各種不同的信息時,也隱含著不同的觀念和態度。簡單地說,電視媒體通過對新聞內容和結構進行不同的編排,激發受眾產生不同的感受,進而達到輿論引導的目的。當受眾收看電視新聞時,會自然而然地接受電視新聞的輿論引導,進一步理解新聞內容。可以說,對于受眾而言,電視新聞的輿論引導更直接、鮮明和及時。可見,唯有從更深層次理解與把握電視新聞輿論導向的具體內涵及重要價值,認清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對傳播手段、形式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時展及人民群眾所需,才能使其輿論導向作用得到顯著強化[2]。

二、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時效性不強。美國新聞界有這樣的說法,“無論新聞事件多么顯著,與多么知名的人士相關,新聞價值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銳減”。一則時效性強的新聞,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新聞傳播價值,而過了時的信息就成了舊聞,一文不值。可見,對于新聞而言,其時效性與真實性同樣重要。縱觀時下大多數的電視新聞節目,都存在著時效性不強的現實問題,個別新聞節目“炒冷飯”現象尤為突出,嚴重影響了新聞的傳播效果和節目收視率。(二)同質化嚴重,個性化缺失。長期以來,同質化現象嚴重一直是困擾廣播電視節目,尤其是電視新聞節目改革創新的一大瓶頸。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海量信息鋪天蓋地,新聞選材角度是否新穎獨特,是否富含個性成為其能否即時吸引受眾的衡量尺。當下,不少電視新聞節目將關注點著眼于無限循環的瑣聞當中,一旦某種題材較受受眾關注,其他電視臺就會相繼模仿。如此推出的新聞報道內容雷同且形式單一,自身定位模糊,毫無節目特色。(三)報道形式單一,互動性不強。經濟社會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時下,越來越多的新興技術應用于信息傳播中,新聞信息的傳播手段日漸豐富。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報道形式相對較為單一,節目的表現形式過于僵化,難以吸引受眾[3]。另一方面,廣播電視作為傳播媒介向受眾傳播信息,其主要是單方面的信息傳播,受眾往往被動地接收信息,無法進行反饋,導致節目互動性不強。(四)新聞內容深度不夠,可讀性不強。新聞內容深度不夠,新聞可讀性不強也是制約電視新聞發展,導致電視新聞輿論引導能力較弱的重要因素。現階段,不少電視新聞節目制作粗糙,新聞內容過于淺顯,缺乏獨特的剖析與解讀,且不少新聞多在小事上做文章,報道浮于表面,并未真正對新聞背后隱藏的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進行解答。這不僅源于電視新聞從業者自身專業技能薄弱,更與其責任意識淡薄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長此以往,將削弱媒體輿論引導力、公信力。

三、提升電視新聞輿論引導作用的重要舉措

(一)重視新聞時效性。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到了瞬間化,對傳統新聞的時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體“快”節奏的刺激下,傳統媒體更應加強對新聞時效性的重視。身為電視新聞從業人員,應清楚地意識到,要想充分發揮電視新聞的輿論引導作用,就必須從更深層次把握時效性的重要價值。2020年8月,“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嘉陵江2020年第2號洪水”陸續通過重慶主城中心城區,造成沿江多個區縣受災。筆者所在的重慶廣電集團第一時間成立報道小組,通過跟蹤報道的方式,密切關注汛情的發展,實時更新新聞信息,回應民眾關切,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新聞的時效性。與此同時,通過系列報道讓民眾充分認識到自然災害帶來的巨大威脅,體會到開展救助工作的不易,進而激發公眾團結一心,共同為援助災區獻計獻策。可見,電視新聞媒體及時發聲,占領輿論制高點,正是贏得輿論引導主動權的關鍵。那么,具體該怎么做呢?筆者認為,可從三方面著手加強新聞時效性。一是優化管理系統,完善采編播流程,一套高效的采編播系統能夠極大程度提高新聞的時效性;二是遍地撒網,廣泛設置新聞采訪點,提高新聞的制播效率;三是采取靈活的新聞播報機制,如遇重大突發事件時,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建立應急報道機制,確保新聞時效性。(二)尋找獨特的報道視角。信息社會,每時每刻都有新聞發生,媒體競爭異常激烈。如何在眾多新聞報道中脫穎而出?離不開新穎獨特的報道視角。身為電視新聞從業人員,應樹立“受眾本位”的服務意識,從受眾需求出發,從受眾最關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想解決什么等方面去思考問題,捕捉信息,選取角度。以小切口切入大主題,以求異思維挖掘新聞素材,充分貼合大眾審美,才能創作出更多有溫度、有深度、有態度的新聞作品。換句話說,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新聞報道,才能激發情感共鳴,進而達到媒體輿論引導的目的。(三)豐富報道形式,增強互動性。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為電視新聞帶來生存考驗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時下,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為新聞傳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人們獲取、傳遞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為順應時展的需要,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新聞領域應積極推進與新媒體的融合,合理運用新媒體,改善傳統單一的傳播模式,創新、豐富報道形式,實現自我革新。此外,不斷增強節目的互動性也尤為重要。利用新媒體做好輿情收集,如網絡連線等,及時與受眾進行互動,不僅能更快實現信息傳遞,還能更準確地知曉受眾意見、評論及反饋,從而以受眾反饋意見為依據,做好新聞事件的輿論引導。(四)提高新聞隊伍整體素質。人才競爭,是媒體競爭的關鍵;人才優勢,是媒體的核心優勢。可以說,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是新聞節目獲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4]。只有抓好人才隊伍建設,才能把握正確輿論方向,提升新聞輿論引導作用。因此,電視新聞媒體應高度重視人才培養,提高新聞隊伍整體素質。具體做法有:第一,提升新聞隊伍的思想理論水平,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強化其政治敏銳性和責任感;第二,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堅持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鼓勵并定期安排從業人員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強化新聞隊伍的作風建設;第三,有計劃、多渠道地組織專業技能學習培訓,提升新聞隊伍職業素養;第四,建立健全科學的工作機制,完善人才培養、評價、保障、激勵等各項制度措施,為壯大新聞人才隊伍創造良好的環境[5]。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和意見表達的主體。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社會公眾的意見表達和情緒宣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臺。與此同時,也極大地拓寬了輿論空間,對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肩負輿論引導這一主要社會職責的電視新聞媒體,更應堅持和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靈活運用多樣化的報道手段和輿論引導技巧,牢牢掌握輿論場的主動權和主導權,不斷提升自身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與公信力。

參考文獻:

[1]輿論引導[DB/OL].MBA智庫百科,

[2]劉軒.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輿論引導力研究[J].傳媒論壇,2020,3(21):42+44.

[3]呂夢圓.電視新聞輿論引導作用研究[J].管理觀察,2017(01):113-114.

[4]張穎.淺談提高新聞隊伍的整體素質[J].安徽文學(下),2008(02):223.

[5]何廣州.互聯網背景下電視新聞輿論導向作用及其實現路徑[J].傳播力研究,2019,3(01):19.

作者:富治平 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