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白華中瞿秋白的形象分析

時間:2022-09-05 03:42:04

導語:秋之白華中瞿秋白的形象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秋之白華中瞿秋白的形象分析

在中國,紅色電影一直以來都是承擔著構建國家主流價值觀念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意識形態重任,紅色電影開始出現“紅色精神+消費影像”的另類話語表述,如《建國大業》、《建黨偉業》《、湘江北去》及《秋之白華》等新一批紅色電影的出現,集體呈現出后現代語境下紅色革命精神與消費時代娛樂化形象相結合的影像特征。

一、黨員形象的重構:他者視點與自我言說

《秋之白華》對瞿秋白形象的塑造,摒棄了紅色電影慣用的宏大歷史敘事視角,以故事化的方式講述偉人生平并喚起觀眾崇敬之情的經典敘事模式。反而采取了后現代式的重構:消解革命英雄的神圣感,將歷史生活化,尊重革命者的個體生命價值。他者視點。電影《秋之白華》以楊之華的他者視點展開,這一帶有回憶色彩的視點將宏大的革命歷史變得個人化、生活化。影片的前半部分楊之華的視角讓觀眾從側面認知瞿秋白這一人物形象,感受楊之華與瞿秋白之間的微妙情感變化,體會瞿秋白作為丈夫、作為學者及作為革命者的人格魅力。楊之華的視點可以說是觀眾對瞿秋白感性認知的窗口,這種他者視點的講述打破了對革命英雄講述的話語壟斷,使得瞿秋白真正成為觀眾的移情對象,可以讓觀眾在非瞿秋白的視角中感受瞿秋白的個人特點。

自我言說。影片的后半部分以瞿秋白在獄中的個人回憶錄為結構線索,以革命英雄的第一人稱視角回憶了與楊之華的美好愛情,入獄后敵人的聲聲勸降與威逼利誘。瞿秋白略帶自傳性質的自我言說,向觀眾傳遞的是一個共產黨人于生活于理想的不悔抉擇。在其自我講述的這部分影像中,充分向觀眾展示了《秋之白華》這部電影的特點——以愛情寫革命,瞿秋白在送予楊之華刻有“秋之白華”字樣的印章時說道:“秋白之華,秋之白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放而大之,愛情之中有革命,革命之中有愛情。其中之意,自述的是瞿秋白心中的家國情懷,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赤子之心。他者視點與自我言說,打破了對英雄人物的權威性話語表達,在尊重歷史史實的基礎上重構了瞿秋白的黨員形象。

二、消費的形象符號:革命精神與偶像元素

后現代文化語境中,紅色電影戲劇性對峙的二元沖突被明顯擱置,轉而投向人物的言說表達與形象重構。而共產黨員的形象已經是抽離出真實歷史,化作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理想符號,因此革命英雄的形象在消費時代便帶有內在革命精神與外在偶像元素相交融的雙重符號意義。精神符號。共產黨員理想的定格與永恒。如若說在后現代的觀影語境中,黨員形象印刻著消費符號的影子,那么這種紅色消費最深層的內涵應該是革命英雄的為理想與信念奮斗一生的革命精神。電影《秋之白華》在短短120多分鐘內選取的是瞿秋白一生最富其人格意義的片段進行重組,于波瀾不驚的鏡像語言中讓觀者體會瞿秋白誓死堅定革命理想的黨員氣魄與笑看生死、從容恬淡的文人氣質。影片最后,瞿秋白踱著緩慢而堅定的步伐,手持雪茄走向刑場,端坐于花香鳥語中微笑著說:此地甚好!爾后慷慨就義。這一段落的處理與影片的整體基調保持了平衡,依然是平靜、平淡的影像風格。從容不迫的平靜蘊含著瞿秋白內心熾熱的革命之心、理想之心,在靜與動中重塑了共產黨人的精神面貌。瞿秋白的從容就義是黨員理想的定格與永恒,瞿秋白則象征著革命英雄的不滅精神。

偶像符號。消費的形象與情感。消費時代的整體觀影語境呈現出自由、開放的特征,影視文化的消費心理也愈來愈濃烈地帶有后現代的色彩,觀眾更加喜歡視覺刺激與情感釋放的觀影體驗。電影《秋之白華》的視覺刺激點就在于董潔“謀女郎”與竇驍“謀男郎”的雙重偶像身份,影視偶像模擬革命偶像。從某種程度上講,現實與歷史的間隙被消解了,從而解構了歷史的宏大與英雄的崇高。影視偶像作為對革命偶像的二度仿像,成為一種偶像化的符號在影片中存在,觀眾在消費影視偶像的同時也消費著革命偶像的黨員形象

三、歷史的仿像:審美維度與歷史維度

從哲學的角度說,歷史已然消逝,我們無法還原。而至于電影藝術,影像似乎就成為了再現歷史的媒介,影像文本畢竟不是歷史文本,所以“再現歷史”不可能是“還原歷史”或“復制歷史”。這種“再現”應該是電影影像所呈現出的對歷史的現代仿像,對于紅色電影中革命黨員形象的仿像,既具有消費性、大眾化及商業化的時代審美之維,也應該具有革命歷史、受眾集體無意識的歷史心理之維。從審美的維度看,瞿秋白的黨員形象中,包含著大眾文化“人性”革命者的因素,消費時代偶像擬仿的因素以及情感消費的外顯因素,同時存在著紅色電影、共產黨員形象不可抹殺的理想精神內核。由此使得瞿秋白黨員形象的永恒革命精神與時代化的影像表現相結合,在大眾審美的層面上,讓黨員形象找到了與時俱進的時代表述方式。歷史維度:革命共產黨員身處于中國烽火交織的戰爭年代,對革命黨員形象的重塑不能忽略對歷史維度的考察,瞿秋白的人物形象,要含有編者對歷史人物的尊重及對歷史的自覺體認。

在《秋之白華》中,瞿秋白與楊之華、沈健龍三人連發三條公告,這一歷史細節的處理很好地體現了編導對歷史人物及歷史史實的尊重。此外,瞿秋白在獄中一邊經受威逼利誘,一邊寫作回憶錄的歷史片斷,通過瞿秋白的內心獨白,將歷史資料的真實性融入人物形象之中,從而實現了審美與歷史的統一。電影《秋之白華》對瞿秋白這一革命形象的重塑呈現出新的特點:消解英雄敘事,以他者視點與自我言說的方式重構了共產黨員形象;在后現代語境下,黨員形象外在被仿像化與內在革命精神永恒化的新型敘述;作為歷史仿像的黨員形象,內蘊著時代審美維度與革命精神歷史維度的內外統一,與其說是革命精神與商業社會的妥協,不如說是黨員形象的構建,在后現代語境中找尋到了一條更好的表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