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導演勝任力分析

時間:2022-06-19 03:35:14

導語:電影導演勝任力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影導演勝任力分析

摘要:電影導演要想成為行業翹楚,除要具備深厚的導演功力外,對電影工業的其他流程如劇本、攝影、美術和剪輯等都需要諳熟于胸,因為只有導演才知道自己作品的優點和缺點,以及將什么樣的故事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給觀眾。當導演能獨自掌控電影全局,拍攝出商業性和藝術性并重的作品,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度挖掘和批判,以此帶動觀眾的思考,并且在電影開頭打上“afilmby...”時,才真正具備了導演行業的“勝任力”。

關鍵詞:導演;勝任力;電影

本世紀的電影工業,其發展速度只能以“超常”來形容,一輪又一輪的燒錢競賽、批量生產的造星工廠、不斷刷新的票房記錄,吸引著全世界的淘金客和追夢者遁入其中。而在過去的2017年,中國的電影票房實現了爆發式增長,“票房億元俱樂部”已成常態,票房總量達到559億元人民幣,其中,國產電影貢獻了301億元的票房。與票房市場一片歡騰的氣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觀眾對國內導演的指摘與不滿也達到了頂峰,成名大導演的不思進取、中生代導演的破罐子破摔、新人導演的不知所云,都在挑戰觀眾的忍耐底線。而與此同時,國際電影市場上的佳作仍然保持了一貫的高水準,老少咸宜輕松歡快、適合全家觀看的《瘋狂動物城》;與國內不斷被調侃的“神劇”形成鮮明對比的《敦刻爾克》;怡然恬靜、文藝范的最愛《愛樂之城》;如果不能刺激感官的話,那不妨試試韓國的《釜山行》。我國作為占據國際電影票房市場第二位的電影大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反差,除劇本創作不嚴謹外,更多的與國內電影導演只重視影片帶來的短時經濟利益,盲目追求電影拍攝進度與數量,而忽視電影質量的因素有關。目前,我國導演人群中,老一代已逐漸歸于沉寂,新生代還無法獨挑大梁,國內導演市場面臨斷檔的窘境。因此,在考慮經濟利益的同時,更要考慮電影本身的藝術性和社會意義。同時,要加強新生代導演的培養工作,除對其進行專業技術能力指導外,更要鼓勵其樹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這樣才能為我國電影事業的發展提供人才儲備,提高我國電影藝術水準和推動電影市場進步。

1勝任力的概念

1973年,為區分行業中的普通人員與精英從業人員之間的不同特征,戴維•麥克利蘭首次提出了“勝任力”概念,它既可以表現為專業技能的熟練程度以及創造行業價值的能力,也可以表現為工作態度和價值觀的認同、同行業領域內的影響力等因素。對于電影導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導演本身所具備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內在特質,專業技能影響了拍攝質量,而內在特質則決定了影片的藝術內涵和思考深度;二是為了完成影片拍攝工作,對于這些技能和特質能否有效的運用和發揮;三是有利于這些能力和特技發揮的具體拍攝環境搭建。只有創建適合能力發揮的場景,才能激發導演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此場景不僅包括拍攝現場環境的搭建,還包括整個社會中電影工業的創作大環境。這一點對于國內導演行業的影響尤為明顯,現階段,我國經濟高度發展,整個影片資金投入已經沒有任何經濟制約因素,但正是由于整體大環境下影視行業的急功冒進、重視短期經濟利益,才導致國內影片進入新世紀后,在經濟和文化事業雙發展的情況下,影片口碑反而急轉直下的現象。相反,在資金匱乏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卻仍然佳作頻出,如《芙蓉鎮》《陽光燦爛的日子》《霸王別姬》等。

2導演勝任力的培養

2.1形象思維和藝術力的培養。電影是一門反映真實世界真實面貌的、集聲色光影于一身的藝術創作,電影導演的工作就是將劇本中的文字轉變為演員的肢體動作表現出來,而為了讓觀眾增加代入感,還需要對整部影片的布景、服裝、道具等細節逐一進行刻化,通過電影分鏡描述和后期剪輯,完成影片的敘事結構,將故事呈現給觀眾。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鮮活的時代和生活場景,這一切都需要導演具有深厚的形象思維功底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電影導演對于電影拍攝各項流程需要做到了然于胸,才能從總體上把握整部影片的中心思想和整體故事架構,不會顯得支離破碎,讓觀眾不知所云。歷史上中外大師級導演,對場景細節諸如拍攝、音樂、道具和燈光構圖等,以及影片基調和演員的表演風格的引導,在操控游刃有余的同時,無不打上導演鮮明的個人風格的烙印。蒂姆•博頓喜歡詭異多變的夸張造型,擅長打造瑰麗奇幻的童話場景;呂克•貝松對于長鏡頭和深焦鏡頭的特殊偏愛,使整部影片的鏡頭如油畫般深遂濃重;我國導演張藝謀由于是攝影出身,因此,對于場景構圖的對稱和色彩搭配有異乎尋常的執著和功力,這點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黑澤明則是電影分鏡大師。2.2組織協調能力以及臨場應變能力的培養。電影工業投資巨大,涉及部門及拍攝流程眾多,導演勝任力不光表現在自身的拍攝手法和藝術水準,其與一般導演的分水嶺便是對于大型拍攝活動的掌控能力與協調能力,以及對現場發生的各種情況的臨場應變能力。因為大型拍攝活動一旦展開,便是牽一發動全身,任何突發狀況對影片的后續拍攝產生連帶影響,甚至功虧一簣。而如同奧運會開幕儀式以及春節聯歡晚會這種國際舞臺的現場導演,則是根本也不會允許出現失誤。電影導演在整個影片過程中處于領導全局的地位,在做好自已本職工作的同時,更多的是對現場各部門如燈光、攝影、錄音等各團隊的協調指揮,使整個團隊在統一指揮下有序運行,有條不紊地開展拍攝工作。在拍攝完成之后,還要對影片后期的剪輯、配音、合成等流程進行把關,充分體現劇本思想和個人理解。2.3正確文化潮流的培養和科學技術的運用。電影作為文化藝術類產品,反映社會現實、調解社會矛盾、激勵社會民眾也是其固有要求。現階段,我國的影視作品之所以被人詬病,是因為在國內的影視創作中充斥著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幻想和無病呻吟的惺惺作態。整個影視作品無論從劇本創作還是演員的表演水平,無一不脫離現實,脫離觀眾,不僅無法正確反映當前社會的整體精神面貌。而且這種架空的世界觀會給涉世經驗未深的人群以錯誤引導,與現實社會脫節,整日沉迷于劇中世界,充滿幻想無法自拔,久而久之,或沉迷頹廢,或憤世嫉俗,都會給整個社會和個人健康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導演有義務摒棄這種虛幻的價值觀,以反映真實社會生活的態度進行創作,才能提高影片整體質量。為保證影片意圖的發揮和展現,在拍攝中運用高科技手段的優勢,已經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來,美國已經率先實現了全面三維動畫技術,運用科技元素最多的則屬詹姆斯•卡梅隆,《阿凡達》堪稱電影科技運用的代表。整部影片基本上都由電腦特技完成,在電影工業發展超過一百年以后,終于徹底擺脫了對于拍攝場景的依賴,從而使電影導演的發揮更加天馬行空。

3結語

電影導演勝任力的培養,除提高自身修養和技能外,更多的是整體外部環境對其造成的影響。國內電影業由于近幾年的沉寂與放縱,導致近年來的作品難登大雅之堂,而國外電影市場由于采用殘酷的市場檢驗競爭機制,迫使電影人不斷推陳出新,這一點值得我國電影從業人員借鑒。

參考文獻:

[1]郝兆杰,潘林.高校教師翻轉課堂教學勝任力模型構建研究——兼及“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學新思考[J].遠程教育雜志,2017(6):66-75.

[2]吳春薇.《放牛班的春天》主角勝任力設定分析[J].電影文學,2016(23):54-56.

[3]代旭輝.《庭審實務》課程教學與司法職業勝任力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26):10-11.

[4]林秀晶,楊舒涵.中國大陸女導演的勝任特征研究[J].現代商業,2015(4):151-154.

作者:于田田 單位:河北省秦皇島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