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車夫電影音樂研究

時間:2022-10-24 08:45:41

導語:馬車夫電影音樂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車夫電影音樂研究

摘要:奧斯曼•森貝所導演的電影《馬車夫》被公認為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非洲電影。它開啟非洲電影的先河,在諸多方面展現了獨特色彩。影片中的音樂以非洲傳統音樂為主,音樂運用極富非洲特色,為影片樹立鮮明的非洲身份。電影音樂作為電影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電影推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聚焦《馬車夫》這部影視作品的音樂應用方面,探尋第一部非洲電影的音樂特點,及其在影片中所產生的作用。

關鍵詞:奧斯曼•森貝;《馬車夫》;電影音樂;非洲傳統音樂

奧斯曼•森貝1923年1月1日出生于塞內加爾南部的濟金紹爾,2007年6月9日病逝于達喀爾,享年84歲,被譽為“非洲電影之父”,其在文學界與電影界都取得了突出成就。《馬車夫》這部影視作品是由奧斯曼•森貝于1963年導演的第一部故事短片。該片曾獲得法國圖爾電影節(ToursFilmFestival)最佳處女作獎,在國外獲得盛譽,在國內也取得很大反響。其中,影片音樂也體現出獨特魅力,為影片成功提供一定助力。

一、影片音樂運用情況

電影《馬車夫》之所以能被稱為“非洲第一部電影”,其所用音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影片以非洲傳統音樂為主,融入了多種傳統音樂元素,同時,在場景切換過程中,加入西方管弦樂的對比烘托,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沖擊使得非洲特色更為突出。在一次訪談中,奧斯曼•森貝說到:“在不了解非洲文化的前提下,他們所拍到的影像盡管是真實的,但他們的闡述方式卻是沒有任何依據的。他們不知道非洲舞蹈和音樂的意義所在,卻在電影中隨意地使用。歐洲人所接收到的畫面和聲音使他們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有關非洲和非洲人的錯誤認識。”①這段話顯示了奧斯曼•森貝對于非洲電影音樂的重視,非洲電影自然應該使用非洲傳統音樂,這更能體現非洲電影的真實、非洲傳統音樂的價值。

二、影片音樂特點分析

縱觀整部影片中的音樂,我們能夠發現非洲傳統音樂幾乎貫穿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出現了口述藝人所演唱的民歌、弦樂彈撥、鼓樂等,為該部影片帶來了濃厚的非洲色彩。(一)聲樂演唱方面。影片中的聲樂演唱部分,主要體現在:第一,影片從一開始至整個片頭結束只有一種音響——一位非洲人的演唱。演唱極為簡單,旋律單一,甚至無旋律感,更似說唱。演唱語言為非洲本土語言,音樂雖然簡單,但是樸實、生活化,這也正體現了非洲傳統音樂文化特點。第二,進入影片敘事時,演唱加上了樂器伴奏,旋律性更強,形式更為豐富。此外,影片中間部分馬車夫偶遇講述自己祖先事跡的口述音樂藝人,他的演唱正是關于本民族或部族故事的傳統民歌,從馬車夫將自己微薄的收入全部奉獻給他,便可看出部族民歌在非洲人民心中的地位。第三,影片進入尾聲,馬車夫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口述民歌再次響起。第四,影片末尾的短暫片段是兩名男孩乞討場景,所唱為二聲部旋律,也體現了非洲演唱的多聲部特點。(二)音樂本體方面。節奏是非洲傳統音樂最為突出的方面,通常為交叉節奏和復合節奏,表現極為復雜。音色方面喜歡粗糙的沙啞聲,音準具有不嚴格性。在影片中,片頭非洲人的獨唱及口述藝人的演唱可以看出其音準方面具有不嚴格性的特色。其次,從中間的配樂能夠發現,弦樂彈撥的音色并不十分清脆,往往嘈雜,這也與其音樂審美有著緊密聯系,同時,音樂的節奏復雜,無法進行規整劃拍。(三)音樂特性方面。非洲傳統音樂具有大眾化、社會性、娛樂性、豐富性、綜合性的特征。非洲人民幾乎人人參與音樂生活,從國家慶典、祭祀,到大眾街頭娛樂,以及日常工作當中都能隨處可見音樂和舞蹈。非洲的傳統音樂和傳統舞蹈緊密結合、融為一體,但沒有固定名稱和內容,形式比較自由,常為即興表演。影片中,口述藝人在街頭演唱,行人駐足欣賞、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孩子歡心跳舞的場景便能發現。(四)傳統樂器方面。非洲的樂器制作簡單粗糙,但種類繁多,任何一個生活用具甚至都能稱為非洲人民手中的“樂器”。非洲的傳統樂器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打擊樂器(鼓,是非洲音樂的靈魂樂器);吹奏樂器(各類號角、葫蘆笙等);彈撥樂器(獨弦琴、多弦琴等)。影片中體現傳統樂器部分較少,僅能從配樂窺探其彈撥樂器,同時也出現了鼓樂的零星影子。

三、影片音樂對敘事的作用

非洲傳統音樂的運用為整部影片增色不少,也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除此之外,其他音樂成分也在影片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樹立非洲身份。影片中大篇幅采用非洲傳統音樂,區別于其他一切國家的電影音樂,具有典型的非洲文化特色。影片開始便呈現口述藝人演唱民歌,采用非洲本土語言,營造非洲文化氣氛。此外,配樂中多弦琴的演奏也體現非洲傳統音樂特有風格,以至于當我們閉上眼睛,也能從音響上進行文化身份辨識。第二,敘事提示。影片中每一次音樂切換都提示觀眾進入不同場景。第一次是由片頭的民歌演唱切換到嘈雜的多弦琴彈撥樂,預示著主人公的出現;第二次是馬車夫出門,音樂節奏變得規整,與馬車跑動的節奏交相呼應,隨著馬車夫忙碌接客,音樂節奏也有一定加快;第三次由多弦琴彈撥樂轉換到輕松愉快的西洋管弦樂,音樂風格的突變,提示馬車夫進入殖民統治區,表現馬車夫興奮好奇的心情;第四次是西洋管弦樂的風格轉變,由輕松愉快的風格轉變為悲傷憂郁的風格,暗示馬車夫馬車被扣;第五次切換是由西洋管弦樂再次回到非洲口述民歌,也預示著馬車夫回到自己生活的地方。第三,連貫整部影片。影片中常有聲音、畫面間斷期,音樂則起到很好的連貫作用,彌補了這些空白。避免只有畫面而無聲音的單調感,也避免觀眾出戲。在空間上使得不持續的鏡頭保持連貫感,增加影片完整性。第四,對比烘托。第一次是馬車夫進入殖民統治區,音樂由多弦琴彈撥樂切換成西洋管弦樂,在視覺和聽覺上形成鮮明對比,兩種音樂代表著兩個不同的階級、兩種不同的身份,讓觀影者一下從“土氣”的氛圍進入了“高雅”的世界,形成了強烈的沖擊,更加體現了馬車夫與殖民統治區的格格不入。第二次是馬車夫遭受警察訓斥,勛章被踩時,配樂中出現了急促的非洲鼓樂,密集的節奏烘托出馬車夫憤怒的心理和急躁的心情。第三次是情緒憂傷的西洋管弦樂,烘托出馬車夫無奈、郁悶、氣憤的心理狀態。馬車夫走在現代化城市里,覺得它像牢籠,想著自己的妻子,又想著自己被扣的馬車,此時心里五味雜陳,音樂的渲染使得情緒更加復雜。第四次是回到口述藝人民歌,民歌演唱情緒為宣泄式,馬車夫回到熟悉的環境,心中有低落也有安心。

四、結語

奧斯曼•森貝《馬車夫》電影音樂具有鮮明的非洲特色,盡管1963年的攝影技術還不夠完善,但是這部影片中的音樂卻樹立了非洲電影音樂身份,從音樂的角度來說,“非洲第一部電影”這一頭銜,它受之無愧。影片中大量運用非洲傳統音樂文化,如:口述藝人民歌、非洲傳統樂器、粗糙沙啞的音樂審美喜好等,都展現非洲傳統音樂特色。除此之外,音樂轉換與影片發展十分契合,特別是非洲傳統音樂與西洋管弦樂的切換設計,營造了強烈的對比沖突,推動了劇情發展。因此,該部影片中的音樂應當被注意和重視。但是,由于技術的不成熟,影片中的音樂使用也存在瑕疵。主要體現在:第一,音樂切換過于生硬。第二,音樂起止過于突然。第三,非洲傳統音樂的使用過于單調。綜上所述,這部影片中的音樂部分有其珍貴的價值意義,但也依然有需要改進之處。正如奧斯曼•森貝本人所說,不了解非洲舞蹈和音樂的意義便在電影中隨意使用是不可行的。一部好的影片,其音樂作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要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傳統,音樂作為聽覺藝術,也理應承擔起文化傳播的責任和義務。因此,電影音樂的作用不僅僅是配合影片的發展,也應承擔起傳播傳統文化的責任,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身份,電影亦然!

[參考文獻]

[1]西拉迪烏•迪亞洛,奧斯曼•森貝,張勇.非洲電影不是民俗電影[J].當代電影,2015,06.

[2]瀨戶宏,王北成.非洲傳統音樂的現狀[J].中國音樂,1985,02.

[3]潘冠澤,秦楊.論電影音樂在電影作品中的作用[J].當代電影,2013,11.

作者:王珂 單位: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