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韓國喜劇的類型特征
時間:2022-09-06 06:01:33
導語:論述韓國喜劇的類型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韓國電影以其產業化模式、類型化發展和獨特的影像風格在亞洲喜劇電影中獨樹一幟。隨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韓國電影產業化發展,韓國喜劇漸漸成為韓國主流電影的一個重要的類型。進入新世紀,韓國電影得到更好的發展,佳作不斷,2001年的《我的野蠻女友》使“韓流”席卷亞洲。之后,日本、中國、好萊塢都相繼翻拍了同名的影視作品,由此韓國喜劇電影漸漸受到關注。
一、喜劇策略
新世紀以來,韓國的喜劇風靡亞洲,成為特定的類型片種,運用了獨特的韓式喜劇策略。綜合而言,可以歸為以下幾點:
首先,溫柔的暴力成為了營造喜劇化效果的策略之一。自《我的野蠻女友》大獲成功以來,“野蠻”成為了韓國喜劇中的關鍵詞。隨后的《我的老婆是大佬》系列(2001、2003、2006),《我的野蠻女教師》系列(2003、2007),《我的野蠻初戀》(2003)等電影都延續了銀幕上的“野蠻”風格。這種“野蠻”的角色通常為面部表情豐富、肢體語言夸張、對白語速快且音量大、塑造行為粗魯、言語粗俗的漂亮女性形象。如《我的野蠻女友》中的“她”(全智賢飾)從外表上看是男性主人公牽牛(車太賢飾)傾心的形象,但動作粗魯、性格乖張。由于明星靚麗的外形使其在形象上得到了觀眾的認同,即這樣的女孩雖然粗魯,但漂亮可人,于是她是可以被原諒的;另一方面,每當“她”出手教訓男友牽牛的時候,原本男性/女性—權威/溫柔被倒置成為男性/女性—溫順/強勢,這種差異性倒置和東方文化中男權至上的傳統正好相反,同時這種倒置卻是無害的(最終女性依然歸順于男性),由此產生了喜劇效果。可以說,“野蠻女友”是新世紀以來韓國喜劇最為獨特也最為成功的喜劇策略。正如李孝仁在《追尋快樂:戰后韓國電影與社會文化》中所說:“在這樣一個階層鮮明的社會中,‘女友’的野蠻形象即便只在銀幕上亮亮相,也能給觀眾帶來無窮的快樂和欣慰。”(1)如果說“野蠻女友”是女性角色的喜劇化變體,那么“搞笑大佬”則是男性角色在韓國喜劇電影中的演變。韓國黑幫喜劇中常見暴力場面,但這些場面卻是為了營造喜劇氛圍的。(2)例如《家族榮譽2》(2005)中開篇的一場打斗,先以動作電影一貫的模式表現暴力場面,但在這段情節的結尾,觀眾出乎意料地發現之前的打斗全然是黑社會老大——母親大人用來考驗兒子的玩笑。觀眾由暴力性的場面突然抽離到喜劇性的結尾,消解了暴力,將暴力演變為喜劇性的元素。
其次,將民族的分裂植入喜劇中,在笑中產生了思索。韓國電影一向關注人性本質和民族創傷,喜劇也不外如是。新世紀以來的韓國喜劇電影常將民族的分裂作為喜劇性元素來展現,通過“笑”表達其分裂的民族創痛。如《朝鮮男人在韓國》(2003)、《南男北女》(2003)、《間諜女孩》(2004)、《大膽家族》(2005)、《歡迎來到東莫村》(2005),《相會的廣場》(2007)等電影都有分裂導致民族差異的喜劇橋段。在敘事策略上,韓國喜劇常將主要人物出身分別設置為南北韓,于是地域和意識形態的沖突與差異造成了喜劇效果。《朝鮮男人在韓國》中的朝鮮士兵漂流到了韓國,見到了光怪陸離的世界;《間諜女孩》則在浪漫愛情喜劇中加入民族分裂的元素,最后設置開放性的結局——男女主人公或許能夠開花結果的愛情,象征著民族統一的希望;《歡迎來到東莫村》則更加深刻,在民族分裂的主題上更加深對人性的思考,在封閉的時空中,考驗同一民族兩種意識形態的生存之道。
另外,新世紀以來的韓國電影常使用明星令角色和演員形象形成對應關系。喜劇電影常由固定的明星來打造喜劇品牌,如美國的基頓、卓別林、金凱瑞、本•斯蒂勒等;法國的林戴、路易•德•菲耐斯;日本的寅次郎系列;香港的許氏三兄弟(許冠文、許冠英、許冠杰)、周星馳;內地的馮小剛葛優系列喜劇等,都是利用固定的明星或導演打造系列喜劇電影。
韓國電影在新世紀以來廣受歡迎,除了因其電影本身質量優秀,電影產業化水平較高,國家電影政策支持外,也受益于韓國明星在亞洲的流行。韓國明星的走紅,使亞洲影壇刮起了一陣“韓流”。據《韓國電影史》所述:“‘韓流’是一種現象,是指過去幾年間,包括韓劇、流行歌曲、電影在內的韓國大眾文化和明星,在東南亞、中國地區、臺灣、日本等地廣為流傳和傳播。”(3)這些韓國明星在喜劇電影中塑造固定的角色,使觀眾產生熟悉感隨之產生認同。同時由于明星們重復表演,使他們的氣質與飾演的角色融合。例如全智賢自《我的野蠻女友》之后又飾演了《野蠻師姐》,同樣延續了“野蠻女友”的表演方式和角色設置,電影在韓國國內的票房雖然不佳,但在亞洲也有盈余。同樣在《我的野蠻女友》中飾演“受氣”男友的車太賢,也延續其戲路,在《極速緋聞》(2008)中再次飾演被女性主角——之前完全未曾謀面的女兒折磨的男性角色。角色與明星的固定形象設置,使電影的喜劇情節可圍繞著明星進一步展開,具備了類型片的范式。
二、類型特征
進入新世紀,韓國電影類型特征明顯,喜劇題材多樣,從明星、都市、愛情、校園到黑幫、老年、鬼怪、性都可成為韓國喜劇可用的素材。從類型分類上看,除了延續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有發展的傳統浪漫喜劇,更延伸出多種類型混合的喜劇。這些作品多采用類型融合的方式,將兩種以上不同的類型融合進電影中。浪漫愛情喜劇浪漫愛情喜劇是喜劇電影中的一種重要類型。敘事模式通常為一對陌生年輕男女相互愛慕,終成情侶。重點描繪愛情產生的過程,而非相愛之后男女相處生活的常態,塑造白日夢般的愛情想象;常運用固定氣質的偶像明星。愛情的發展和大團圓結局是此類型電影最重要的特征。這種類型在好萊塢電影中最為常見,多認為是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弗蘭克•卡普拉的《一夜風流》(1934)和霍華德•霍克斯的《二十世紀快車》(1934)所開創的“神經喜劇”發展而來(4)。近年來,好萊塢此類的喜劇有所發展,與性喜劇相結合,表現男女情感的同時加入了男女兩性關系的表現與討論,一方面使明星飾演的電影更具備商業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西方社會對于兩性態度的轉變。就亞洲而言,對待性的問題較西方含蓄,而浪漫愛情喜劇,在近年來的韓國、日本、泰國、中國兩岸三地都有各自的作品產生。新世紀以來,韓國浪漫愛情喜劇成為韓國喜劇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類型,既具備韓國本民族的特點,又具備普世性的浪漫感和唯美性。綜合而言,韓國的浪漫愛情喜劇又可以分為都市喜劇和青春喜劇兩個類型。都市喜劇屬于浪漫愛情喜劇的一種亞類型電影,多以都市為背景,表現都市中生活的男女二人在從陌生到相戀這一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強調時尚感和現代性,針對的受眾多為20—35歲的年輕人。
繼《我的野蠻女友》之后,韓國類似都市喜劇作品相繼涌現,如《淘氣少女求愛記》(2003)、《請別相信她》(2004)、《我的B型男友》(2005)、《勾引羅賓》(2006)、《丑女大翻身》(2006)、《八面玲瓏的申小姐》(2007)、《最強羅曼史》(2007)、《超感覺情侶》(2008)、《浪漫島嶼》(2008)、《極速緋聞》(2008)、《戀愛操作團》(2010)、《尋找金鐘旭》(2010)、《完美廣播》(2011)、《寵物情人》(2011)等。這些作品的背景多為韓國現代都市,敘事線索均為一對陌生男女發展出浪漫的愛情,喜劇情節穿插在二人求愛的過程中,重點表現都市男女的愛情故事。與中國都市喜劇流于表面的時尚化相比,韓國喜劇的時尚感與其劇情是密切相關的。如韓國都市喜劇多將故事設定為“后臺喜劇片”,即故事表現的是一個“灰姑娘”式的滿腹才華的女性/男性,經過娛樂圈內(或傳媒圈)落魄的專業人士(男性/女性)的改造和行銷,成為大明星。在此過程中,這一對年輕的男女也收獲了愛情。電影將原本神秘的娛樂圈后臺搬演至銀幕前,滿足了觀眾的窺視欲望;另一方面,則讓觀眾體驗到明星/角色間有趣的置換。
典型的例子是《丑女大翻身》(2006)。這部作品講述了一個身材肥胖的歌唱女天才,在經過整容的改造后,成為明星并且和原本愛慕的娛樂圈男偶像成為情侶的故事。由于表現的是娛樂圈的故事,因此電影可以不露痕跡地將“整容”。時尚、明星等韓國特色的大眾文化植入電影中。另一方面,電影的主題曲《超級瑪利亞》經由女性主角(明星/角色)的演唱,變成了風靡亞洲的流行歌曲。與此相比,華語電影的時尚表現則過于生硬,如電影《杜拉拉升職記》講述的是公司中層的辦公室愛情,且不說主人公是否有消費奢侈品的經濟能力,在原本嚴肅正常的寫字樓里硬生生地插入各種穿著高跟鞋,露肩低胸著短裙的美女很容易讓人產生不真實的感覺。相比之下《非常完美》(2009)中的女性主角設定為漫畫家,則角色浮想聯翩的幻覺和色彩明麗夸張的衣著就顯得合理一些。而2011年的內地票房黑馬《失戀33天》則是更為成功的案例,這部作品的背景為北京,同樣時尚青春,但表現的方法卻不流于奢侈浮華的時尚,更多的是迎合都市喜劇的主流消費人群,即剛進入社會的青年白領的文化訴求,使用本土化的語言,營造貼近年輕人的小資情調,使電影充滿青春現代的氣息,同時又具備真實感,收到了良好的口碑和商業上的成功。由此可見,不論韓國喜劇抑或華語喜劇,需要具備類型化電影的特點,更重要的是找到本國特色的都市時尚。韓國浪漫喜劇片中另一個重要的亞類型是青春喜劇片。
這類喜劇的背景通常在校園中,且常常為高中生的愛情故事,類似于歐美的青春片,常改編自流行小說和漫畫。對待家庭關系的問題,不同于歐美的青春片中兩代人代溝或沖突的主題,韓國青春喜劇片中的家長多具備權威性;在愛情的表達上,韓國的青春喜劇突出了青少年的純情,規避了歐美青春片中直白的青少年兩性關系的討論。這種類型的電影在新世紀以來層出不窮,如《那小子真帥》(2002)、《我的野蠻女教師》、《珍妮與朱諾》(2005)、《奴隸情人》(2004)、《狼的誘惑》(2004)、《我的小小新娘》(2004)、《高中女生要出嫁》(2004)、《校園臥底》(2005)、《逃學威鳳》(2005)、《我的野蠻女教師2》(2007)等。這些作品風格清新明快,受眾年齡比都市喜劇的小,多為青少年觀眾。從人物類型模式看,男女主角的一方通常為校園的風云人物或者較為年長的社會青年,另一方則為善良、迷糊、普通的學生或教師等。相比都市喜劇,青春喜劇更強調“青春”、“校園”,因此更突出青少年單純的情感發展過程,在人物塑造、敘事以及影像畫面上都更趨于漫畫式處理。韓國的青春喜劇也常和都市喜劇結合,如《我的野蠻女友》中,將愛情的發生地設定為都市,但重點討論的卻是男女間的純潔愛情而非兩性關系。作者利用男性主人公學生的身份設定將校園生活穿插進電影中,使電影的風格更趨于輕松明快而非時尚現代。而都市喜劇也常常借用校園喜劇的漫畫性表現手法,使得韓國的浪漫愛情喜劇整體的風格趨于清新、明快、時尚。新世紀以來韓國的青春喜劇佳作不斷。相比之下,華語電影中的臺灣電影也有許多優秀的作品產生。與《失戀33天》一樣打破2012年兩岸三地票房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2)就帶有濃厚的青春喜劇的色彩。與韓國的青春喜劇相比,臺灣青春喜劇的風格更趨于淡然和殘酷,結局有時不似韓國喜劇那樣圓滿。新世紀以來韓國的青春喜劇重點在于青春的男女之情,而臺灣的青春喜劇則更多討論成長的代價。
因此韓國的青春喜劇更具備可看性和商業性,而臺灣的青春喜劇則多傾向于作者個人情感的表達。黑幫喜劇除了經典的浪漫愛情喜劇之外,黑幫喜劇也是韓國電影的主流類型片。黑幫喜劇將暴力、愛情、家庭、溫情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韓式”風格喜劇。類似的作品有:《家族榮譽》(2002、2005、2006、2011),《我的老婆是大佬》(2001、2003、2006),《大佬傳奇》(2004),《大佬斗和尚》(2001、2004《)頭師父一體》(2001、2006、2007)等。類型范式通常為男性/女性主角的一方為黑社會的最高領導,另一方則為傳統、孱弱的小人物或與黑社會對立的稍弱一方勢力。二者的沖突或通過愛情和解《(我的老婆是大佬》、《家族榮譽》等);或從無厘頭的對立到相互了解而達成和解《(大佬斗和尚》、《大佬傳奇》等)。
通常,由于電影需要滿足大眾的道德需求,因此黑幫電影中的黑社會人物不是死亡就是失敗(如香港電影《古惑仔》系列),但韓國的黑幫喜劇則改變了這一點。在人物設定上,電影中的黑幫主角人物在本質上并非壞人,只是由于身份家族的原因繼續黑幫事業;黑社會組織也并非冷血無情,而更像韓國傳統的大家庭,從而淡化了黑幫的殘酷與罪惡,增強了人物喜劇化的一面,規避了黑幫電影中的道德歸屬問題。新世紀以來韓國黑幫喜劇常將家庭、情感、性混雜進類型片中,形成類型的融合。如《我的老婆是大佬》系列描寫黑社會的女性領導與溫順的男性之間的愛情,既有韓國傳統的家庭觀念,又加入男女愛情元素,是通俗片與黑幫喜劇的結合;《家族榮譽》系列講述黑道家族同普通社會男性/女性相遇結合的故事,更多一層性的討論,將通俗片、性喜劇與黑幫喜劇糅合一體;《頭師父一體》系列將黑社會的領導人安排在校園內,使得青春校園喜劇與黑幫喜劇混雜;《大佬傳奇》中文弱的作家最終卻成為黑社會的領導人,而原本的黑社會領導卻成了小說家,電影更多討論了韓國的社會現實,將黑色喜劇與黑幫喜劇結合,更具諷刺性。另外,在新世紀以來的韓國黑幫喜劇中,常可以看到香港動作喜劇和無厘頭喜劇的影子。電影通過剪輯和敘事將動作場面喜劇化,人物情節則多趨于無厘頭,以夸張的表演和出乎常理的劇情制造喜劇效果。但香港的動作喜劇在動作設計上優美靈動,妙趣橫生,而韓國黑幫喜劇的動作場面往往是較為單一的肉搏打斗或械斗,動作的新意不多。盡管如此,韓國電影善于利用敘事將暴力喜劇化,喜劇性的場面消解了暴力的血腥與悲壯感,以此產生了喜劇效果。如《家族榮譽1》的結尾,男女主人公終于走入婚姻,但此時黑幫的家族與另一家族產生糾葛,械斗和暴力場面與溫情浪漫的結婚場面進行著交叉蒙太奇的剪輯。之后婚禮儀式完成,一家人需要維護家族榮譽,重新迎戰對手。電影定格于此,并未直接表現出暴力的場面,而是留下了暴力的想象空間。這樣的處理和電影喜劇的氛圍相吻合,也消解了血腥,留下暴力所帶來的快感想象。
其他喜劇類型除了主流的浪漫愛情喜劇與黑幫喜劇之外,新世紀以來韓國喜劇的類型更加多樣化發展。類型片與喜劇結合的方式靈活,片種多樣,出現一些具備韓國特點的喜劇類型,如驚悚喜劇、性喜劇、中老年喜劇等。驚悚喜劇作品有:《幽靈鬼屋》(2004)、《惶恐假期》(2009)、《開心家族》(2010)《、我的見鬼女友》(2011)等。這種類型電影是恐怖電影與喜劇的混合,在恐怖氣氛的營造上和恐怖電影的手法如出一轍,如駭人的鬼怪造型、音效的渲染、緩慢的鏡頭運動、唯美化的畫面語言等。與傳統的韓國恐怖電影不同,驚悚喜劇中的恐怖元素只是喜劇的點綴,電影穿插恐怖性的情節場面,最終是溫情的喜劇結局。如2011年的《我的見鬼女友》,講述的是見鬼女子與魔術師的愛情故事,故事主線是輕快溫情的愛情,副線則為女鬼復仇的故事,因此電影采用浪漫溫馨的暖黃色和凄厲幽怨的冷藍色兩種色調相結合,暗示兩條故事線索的發展,最終女鬼喜劇化地被感化,男女主人公也收獲圓滿的愛情。恐怖片與喜劇結合的方式,在香港電影中也有呈現,如《我的左眼見到鬼》(2002)中都有女主角“見鬼”的情節設置,但兩部電影呈現出的風格卻有所不同,首先在恐怖氛圍的營造上,韓國恐怖喜劇更加注重環境的渲染,利用音效、表演、燈光、場面調度等視聽手法,營造恐怖情節,而香港驚悚喜劇則更強調無厘頭的喜劇搞怪,不突出恐怖氣氛;其次在敘事主題上,香港驚悚喜劇偏重于搞笑,而韓國驚悚喜劇則更趨向溫情;另外在影像風格上,韓國驚悚喜劇比香港驚悚喜劇更趨唯美化。
除了驚悚喜劇以外,韓國的性喜劇也在新世紀有所發展,這類喜劇的類型特點是將性作為喜劇的推動元素,追求粗俗的喜劇性效果。多表現青春期性沖動或者粗俗的兩性場面,且常與其他喜劇類型相結合,如與青春喜劇結合的《夢精記》(2002、2005),《色即是空》(2002、2007)、《誰和她睡過》(2006);和惡搞喜劇結合的《猛男誕生記》(2008);和浪漫愛情喜劇結合的《吝嗇羅曼史》(2010)。這些喜劇雖然將性作為賣點,但傾向于將露骨的場面喜劇化含蓄的表達,如《吝嗇羅曼史》中將露骨直白的性場面用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演員的表演則依照浪漫喜劇的純情偶像套路,使電影呈現出既放縱又溫馨的效果。此外,頗具特色的是中老年喜劇,如《全順粉女士拐騙事件》(2007)、《麻婆島》(2005、2007)、《奶奶強盜團》(2010)、《我愛你》(2011)等電影。這類喜劇的主角均為中老年女性,演員表演夸張,故事情節戲劇化。這類電影與依靠明星的韓國喜劇不同,演員均為中老年演員,因此面對的觀眾群為中老年。相比之下,華語電影的觀眾群集中在青少年,但針對中老年觀眾的電影不多,在主流電影中幾乎為空白,而韓國中老年喜劇的發展也許能給華語電影一些啟發。
三、美學風格
從電影的美學風格上來看,新世紀以來的韓國喜劇電影一方面依靠表演的夸張無厘頭來獲得喜劇效果,另一方面在影像風格上卻趨于精致唯美。整體風格呈現出悲喜交加的特征。夸張的喜劇風格首先表現在演員的表演上。明星的表演帶有很強的形式感,面部表情多,動作幅度大,對白語速快,聲調偏高。這樣的表演方式與明星的角色身份形成有趣互文,很容易出現喜劇效果——在銀幕上光鮮亮麗的美麗明星,他/她時而是安靜的紳士/淑女,時而卻轉為粗魯的流氓/悍婦。夸張的表演給韓國喜劇帶來了活力,也形成了獨特的韓國喜劇風格。與這樣的夸張極致相反,韓國喜劇在影像上卻呈現出精致唯美、淡然清新的風格。如《我的野蠻女孩》強化女主角外形上的驚艷;《那小子真帥》中為了配合喜劇氛圍,在電影畫面中插入漫畫式的文字或圖片;《我的見鬼女友》中溫暖的黃色調與陰冷的藍色調形成的對比;《極速緋聞》中調度精準的過場長鏡頭。精致的電影語言使韓國喜劇更具備偶像感和時尚感。
韓國喜劇的另一個風格特點是喜劇感和悲劇感混合。在喜劇中滲透出悲劇感,使觀眾在淚水中感受到歡樂。這種悲劇感多為愛情的挫折、成長的代價、家庭的流散、民族的分裂。如《我的野蠻女友》中,女主角經歷了失戀的痛苦;《歡迎來到東莫村》中兩國人民經歷了戰爭的苦痛;《家族榮譽》中男性主角必須面對家族的危機和感情的考驗等。電影多采用抒情的手法渲染氣氛,但大悲過后常常是大喜。如《極速緋聞》中,男主角南賢洙(車太賢飾)的女兒在典禮上聲嘶力竭悲痛萬分地告訴他外孫丟失的消息,電影采用中近景拍攝男主角面部,不斷插入其視點鏡頭——女兒被保安強行架出會堂,當他看見地上外孫的玩具時,影片的聲音戛然而止(代表人物的心理突然安靜),隨后又突然爆發,南賢洙悔悟,同女兒一起找尋外孫,這樣的拍攝手法烘托出人物悲傷無奈的情感。之后在找尋的過程中,男主角發現外孫的生父,與其發生一段肢體沖突,動作喜劇的元素再次出現,此時電影的風格從悲情突然轉變為滑稽。由此可見,在悲情中穿插進喜劇元素是韓國喜劇的另一個特點。
總體而言,韓國喜劇一方面接近現實,講述社會人生和傳統價值,另一方面則表達夢幻,尋找浪漫愛情和青春記憶。進入新千年以后,韓國喜劇依靠“韓流”的影響,在本國和海外市場有良好的口碑和票房收入。雖然近年來韓國喜劇出現一些問題,如過分依賴明星,劇情設置和演員表演更趨無厘頭、缺乏真實感等,但無論如何,新世紀以來韓國喜劇電影在影像表達、敘事主題、類型模式、明星制推動等方面均展現出獨特的風格與魅力,其產業化的發展模式是值得華語喜劇電影借鑒的。
- 上一篇:少數民族題材原生態多元呈現
- 下一篇:領導在國土系統教育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