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文化類節目特征分析

時間:2022-03-27 03:07:00

導語:電視文化類節目特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文化類節目特征分析

電視文化類節目指的是“能夠明確表達一定文化信息,以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為主要內容,以提升大眾審美品位與思想水平為主要宗旨和功能,具有深刻內涵和品位的電視節目?!雹匐娨曃幕惞澞坎扇⊙葜v、競技、訪談、誦讀等多元化形式,訴之觀眾的理性認知、情感需求,從內核到形式直指人心,強調節目深刻的思想性、藝術性、感染性,對熒屏生態以及社會風氣起到積極引導作用。在中國,文化類電視節目發軔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生產與傳播尚未進入欄目規?;l展階段,節目類型特征還不成熟。九十年代末期,電視文化類節目又經歷了數次斷層式發展。本世紀以來,我國電視文化類節目取得了長足發展。2017年年初,一系列帶有濃厚文化氣息的電視節目以“慢”的姿態如一股“清流”般靜淌在觀眾的心間?!兑娮秩缑妗贰独首x者》《兒行千里》《閱讀•閱美》等作為“現象級”電視文化類節目,成為當下娛樂化碎片化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對優質精神文化渴求的生動注腳。本文擬對電視文化類節目的演變特征進行探析。

一、文本框架:從“精英氣質”走向“大眾審美”

改革開放時代到來,思想解放,知識分子、藝術家迫切希望將具有現代性的思想觀念通過諸種文化形式向各個社會領域進行廣泛傳播。由精英話語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合力形成社會主流文化意識作用于電視媒體,使得文化類電視節目得以蓬勃發展。如1983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電視紀錄片《話說長江》,采用章回小說體結構方式,配上虹云、陳鐸兩位老藝術家翰墨華章的解說詞,展示長江兩岸旖旎風光,訴盡長江傳奇故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電視文化類節目被印上了顯著的精英文化氣質。到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深化發展時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結構轉型相繼發生,大眾文化和消費主義思潮逐漸滲透社會各個領域,精英文化受到極大沖擊。這個時期,電視文化類節目在精英氣質與大眾審美之間尋求平衡點。如1998年創辦的科普類節目《走進科學》,利用科教知識的專業性與大眾化相融合;2000年開播的益智類綜藝節目《開心辭典》,節目面向大眾,提供廣泛的參與空間和機制,強調節目與觀眾的互動。這類節目不再游離于大眾之外,而是努力放下身段,尊重觀眾興趣,創新娛樂化、競技化的節目形式,改變了過去嚴肅呆板的節目語態。本世紀以來,媒介格局深度調整,電視節目競爭加劇,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大眾意識越發堅定,涌現出一批以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策劃的電視文化類節目。以2001年科技頻道創辦的《百家講壇》為轉折點,我國電視文化類節目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具體體現在節目數量急劇增加,節目形態日益豐富多元,并產生了較強的社會影響力。而后興起了一大批諸如《子午書簡》《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傳承者》等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內核,強調雅俗共賞,注重傳播互動的電視文化類節目,成為電視熒屏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二、致效機制:從“訴諸理性”走向“訴諸情感”

在傳播學理論中,“訴諸理性”與“訴諸情感”是兩種差異明顯的說服性傳播技巧,“前者通過冷靜地擺事實、講道理,運用理性與邏輯達到說服目的,后者通過營造某種氛圍或使用感情色彩強烈的言辭來感染對方,以謀求特定效果?!雹诶硇詡鞑タ粗厥鼙姷倪壿嬎季S方式,而情感傳播則更加注重個體心理取向。形成之初的電視文化類節目具有較強的理性色彩,更多依賴于觀眾的理性認識與理性思維,如《百家講壇》節目中專家學者用講述的方式分享自己學術研究的成果,需要觀眾調動邏輯思維能力思辨問題。又如《漢字英雄》《中國漢子聽寫大會》等益智類文化節目,考驗選手對漢字書寫、文化常識等知識的記憶能力與理解能力,明顯注重觀眾的理性思維。即使為了易于觀眾理解,某些文化類節目會運用到圖片、音樂等聲畫手段融入情感因素,但單線條式的科普更多地倚重專家的傳知解惑。電視是一種以線性敘事為特征的傳播媒介,轉瞬即逝的特點使觀眾在短時間內很難對文化信息形成記憶,具有理性色彩的知識性、思想性需要觀眾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如何在文化節目的訴求、電視傳播的特質與大眾心理取向之間尋求平衡點,依舊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命題。“情感”是一切生物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生物的情感與生命共同誕生。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中強調,在進行演說過程中尤其要注重調動聽眾的情感,要善于分辨聽眾的各種感情,掌握這些不同感情產生的原因和激發這些感情的方法?!爱斅牨姷那楦斜谎菡f打動的時候,演說者可以利用聽眾的心理來產生說服的效力。”③學者郭景萍認為“從情感的指向看,后現代社會人的情感對象則呈現出多元化取向?!雹茉谝灾鲝垑阂?、虛擬情感為特征的“后情感社會”中,對審美、本真、純粹情感的追求顯得難能可貴。情感敘事是電視節目引發觀眾情感共鳴的重要手段,觀眾“觀看節目行為時往往不受理性的制約,不以邏輯推理的方式展開,而是遵從觀看者情感體驗線索展開”。⑤諸如《見字如面》《朗讀者》中讓“書信”這一具有懷舊意義的媒介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單“書信”這一文化符號就足以喚醒觀眾的情感力量,一封封信記錄著特定年代的世事變遷,承載著執筆者沉甸甸的思悟與深情,讓觀眾見證了特定年代人們的感情與思想,實現自身情感與歷史人物情感的融合共通?!独首x者》以共時態的“一個人一段文”為契合點,通過現代人的自我敞開達到情感交流的目的?!兑娮秩缑妗芬詺v時態的“用書信打開歷史”為開口,在具有懷舊情結的過客與歷史之間搭建情感橋梁,不管是從副題還是標題都能讀出故事的情感話語結構和情節流動節奏,信件本身就映襯著歷時性語境變遷中的故事與情感,演員以恰如其分的展演方式塑造情景,驅使受眾融情于景,達到情感共融的目的。節目仿真性的場景化布置與誦讀主體塑造的情景交互敘事表意,使觀眾在對信件話語文本認知與嘉賓直觀的內容演繹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表現手法:從“單向度”展演走向“場景化”敘事

電視文化類節目在形成初期,主要表現為電視文學節目與文化專題節目兩種形態。前者主要運用電視藝術的表現手段,將文學作品搬上電視熒屏,使之具有濃郁的文學氛圍,給觀眾以文學審美情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電視小說《孔乙己》《霧失樓臺》、電視詩歌《古詩三首》《海的向往》等;后者以文化專題片形式展現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與豐富的地域文化,在對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的畫面構筑中進行文化尋根,融入哲理思考,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品位,較為出名的作品有《江南》《望長城》等。但過去這些節目大多是以單線條式講述或展演的方式進行傳播?!栋偌抑v壇》以單純的“講”為主要形式向公眾普及百科知識,背離以圖像傳播和視覺沖擊見長的電視傳播特征,陷入舉步維艱的發展狀態,最終不得不放棄學者授課的單向模式,采用電視媒介特有的視聽手段講述故事,將講故事與理性分析相結合,以生動的故事吸引觀眾。故事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人類對故事有著天然的認同心理?!独首x者》《見字如面》以書信、朗讀、畫面構建與觀眾對話的橋梁,讓觀眾在互動參與過程中激活個人記憶,每封信都像是在還原一個真實場景,讀信者以精彩的聲音與面部表情演繹著年代往事,使得信物中所描述的社會風氣、人文情懷觸手可及,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皥鼍盎睍r空的塑造喚醒觀眾集體記憶,強化觀眾社會歷史文化記憶認同。

四、文化是電視文化類節目之魂

近年來,一批深具人文情懷、精神品質的文化類節目,以傳播主流價值觀念和人文理念為創作核心,通過構筑頗具詩情畫意的場景,演繹具有象征性的文化行為,在傳承創新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愈加堅定觀眾對中華文化自信,彰顯電視媒體的“文化擔當”?!叭魏我环N文化,只要它的文化記憶還在發揮作用,就可以得到持續發展。相反,文化記憶的消失也就意味著文化主體性的消亡。”⑥但也要警惕節目在對“文化記憶”進行重塑、對“情感共同體”進行建構的同時,出于不斷流行化的文化符號生產,出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層結構、豐厚情感的疏離和平面化、淺薄化的理解。消費主義和市場經濟原則不斷侵蝕著“文化”的本真與至善,一些電視文化類節目已經顯現出具有消費色彩的后現代文化景觀,與“文化工業”的商業邏輯不謀而合,造成電視文化類節目在不斷發展的同時與其自身所具有的精英文化邏輯之間形成悖論。電視文化節目可以借助諸種形式吸引觀眾,但應避免因過度消費而喪失其自身得以安身立命的文化意識。“文化”是電視文化類節目之本。電視文化類節目一方面要借助多元表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吸引人的姿態展現給大眾,另一方面亦要時刻警惕資本和商業力量可能對其構成過度干預。如是,“文化尋根”與“節目遠行”才可兼得。

作者:李霞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