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工程發展現狀與趨勢
時間:2022-08-07 09:08:52
導語:電力工程發展現狀與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對電力工程的質量要求也日趨嚴格,為了滿足這種需求,我國不斷地對電力工程進行改造,并不斷地提高電力工程技術水平以及電力工程項目的建設,由此也帶來了電力工程項目建設的不斷增多,從而導致電力工程市場面臨競爭激烈的局面,為使得電力工程市場占據優勢地位,必須要提高電力工程的技術水平以及電力工程的建設水平。本文對我國電力工程的現狀進行了概述,對我國今后電力工程的發展趨勢發表了筆者的看法,要加強對可再生資源發電技術的應用,對傳統電網進行升級改造建設智能電網。
關鍵詞:電力工程技術;電力工程建設
電力工程,即與電能的生產、輸送、分配有關的工程,廣義上還包括把電作為動力和能源在多種領域中應用的工程。自改革開放以來,電力工程體制隨之不斷變化,在實施多家辦電、積極合理化利用外資和多途徑資金,運用多種電價和推舉競爭等多種有效措施的鼓勵之下,電力工程得以高速發展,在發展規模、發展速度以及科技水平上不斷地取得突破、不斷地邁上新的階梯。尤其是最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特別是工程技術的顯著發展,導致了在電力方面的需求量不斷地上升,然而,我國用電需求量的上升在地區上存在著差異,在各地區上用電需求量增長的不平衡性現象普遍存在。
1我國電力工程發展現狀
1.1電力工程建設。1.1.1電源結構矛盾突出。電源結構有待優化,我國電力工程的發展以調整電源結構,推動電網建設為主要側重點。就目前而言,我國仍以燃煤發電為主,煤電占比很高,水電開發緩慢,盡管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發電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其裝機總容量所占比列仍然較小。在電力生產主要技術指標上與國際標準仍存在著某些差距。火電機組參數等級仍處于落后水平,雖然我國的發電技術已經達到了超臨界水平,但超臨界機組仍大量存在,而且亞臨界現役機組嚴重落后。清潔煤電技術發展緩慢,大型超臨界機組及高壓直流輸電設備等地方化水平較低,自主設計開發能力不夠,無法為電力工程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提供保障。電網建設落后于新能源的發展速度,儲能技術水平有待提高。1.1.2發電裝機容量、發電量不斷上升。改革開放以來,電力工程體制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電力工程迅速發展,同時也使得我國的發電裝機容量逐漸超越了法國、英國、加拿大、德國、俄羅斯以及日本,自從1996年底開始,就已經位居世界第二的位置,2011年,更是超越了美國穩居世界第一的位置。截至到2015年底,我國的發電裝機容量已經達到了15.3億kW,然而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占比分別只有8.5%、2.7%,其中還是以火力發電為主,火電的占有率高達65.9%,我國全年的用電量達到了5.69萬億kWh,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的位置。在“十二五”期間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使得我國放慢了經濟的增長速度并逐步淘汰了落后的產能進行工程的轉型變革,電力工程逐漸的以調整電源結構和升級技術為發展重心。1.2電力需求量。1.2.1電力生產工程技術水平較低。目前,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沒有改變,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我國仍處于落后的水平,這是我國的電力生產工程技術水平落后于其他發達國家的主要原因,并且這也導致了我國電力行業及經濟的發展的速度。1.2.2電力需求量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對電力需求量的多少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很大的影響,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地區上存在著差異性,這也造成我國的電力需求量在地區上存在著不平衡的現象。在東部沿海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因此對電力的需求量較大;而在中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使得對電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小。1.2.3電力供不應求現象始終存在。自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使得對電力的需求量也迅速上升,最終造成了電力生產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一直到20世紀末,才基本滿足了對電力的需求,達到供求平衡。但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工程的快速開展,內部需求不斷增加,這也增加了對電力的需求量,用電量逐年上升,造成了電力生產供不應求現象的再次出現。
2我國電力工程發展趨勢
2.1加強可再生資源發電工程技術。我國資源總量大、種類豐富,但是在地區上呈現出了分布不均勻的現象,資源條件使得電力工程的發展建設受到了制約。盡管煤炭資源總量大,但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煤炭資源的大量使用以及不充分燃燒造成了對環境的嚴重破壞。為此,要加強對核電、水電、生物發電、風電等多種可再生資源的開發使用,提高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來增加電量的生產,以達到減少煤炭資源的過分使用。2.2發展智能電網。傳統電網的建設使得用電緊張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但是在電力供不應求的階段,“重發、輕供”的現象仍然存在,導致了電網的建設相對落后,使得電網的基本性能不能充分發揮,也不能提供經濟高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然而,智能電網具有“兼容、互動、高效”等特點,能夠根據電網的運轉情況進行連續的自我評估,及時發現,快速排查,并解決故障隱患。在電網出現故障時,智能電網可以提供多種類型的發電并且能靈活接入不同特性的電力用戶,使得其可以實現電力資源在更高層次上的優化配置。其中,智能輸電領域是智能電網的重點部分,結合特高壓的建設與運行,使控制大電網安全運行的技術得到了提高,同時統籌配電網的智能化建設,逐漸建設獨具一格的智能電網[1~2]。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我國將加強儲能和智能電網建設,十三五期間,我國智能電網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參考文獻
[1]陳樹勇,李樹芳,李蘭欣,等.智能電網技術綜述[J].電網技術,2009,33(8):1~7.
[2]郝悍勇.IBM眼中的“智能電網”[J].電力信息化,2006,4(7):24~26.
作者:胡行淼 單位:天津華能能源設備有限公司
- 上一篇:電力工程安全管理及質量控制
- 下一篇:電力企業財務風險內部控制分析